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3-20 13:0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 http: / / www. / gaozhonglishi / bixiu2 / 3511.html"
\t
"_blank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这反映了汉代
A.生产力水平低下
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边疆不稳战事频繁
D.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
2、《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重农”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
3、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A.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
D.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
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犁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该农谣反映出古代中国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A.精耕细作
B.技术先进
C.家庭经营
D.生产效率高
6、《华阳国志》中记载: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材料反映的是下列哪个水利工程的功效()
A.芍陂
B.都江堰
C.白渠
D.郑国渠
7、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开展中国古代史的探究学习,其探究主题应该是(

A.手工业成就
B.印刷术推广
C.商业的繁荣
D.农业的发展
8、《平凉府志》载:“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蜀秫(高粱)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垂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材料中描述的农作物传入中国是在
A.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9、《国语》中曾提到齐桓公“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从材料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有
A.齐桓公重视农业生产
B.春秋时期青铜器应用于农业
C.春秋时期铁农具出现
D.
已经开始运用牛耕技术
10、东汉时期的应劭在《风俗通义·佚文》中写道:“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由材料可知
A.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B.
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
C.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11、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记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由此看出自耕农经济的特点之一是
A.精耕细作
B.具有脆弱性
C.千耦其耘
D.男耕女织
12、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095796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二、非选择题:(本大題共2小题,共计4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3、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在工厂投入使用。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而且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快在纺织业中得到广泛运用,并迅速被推广到其它工业生产部门。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人教版教材》
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项标志性成就。电力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能源,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生产的面貌,而且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岳麓版教材》
材料三
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世贸组织成立后,中国经过与世贸组织所有成员的艰苦谈判,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
——《中国近现代史资料》
(1)中国古代农耕文明高于世界先进水平,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次工业革命在动力上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时期中国融入世界,成为经济大国的重大举措。
14、阅读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朝代
福利体系的内容及措施
西汉初年
财政支出中,社会福利支出有十多项,包括了收养孤儿、赈恤鳏寡、尊老养老、基础教育、医药救助、放赈救灾、丧葬抚恤、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
唐宋时期
把“劝富豪以助济施”作为重要国策,但只是作为一种补充,主要用于特定的灾难救助、军事支出和水利工程。政府主要通过给予宗教团体一定量的土地,用此后的地租来兴办一些常规性福利机构,来为社会提供养老、医疗、救济、丧葬等基本公共服务。如唐代的悲田院,宋代的福田院、居养院、漏泽院、安济坊、安乐病坊等,多是采用这种办法,由僧人主持。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虽然把一些慈善机构收回,由官府自办,但还是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资社会福利事业,推动公私合作的公共设施建设。在赐爵筹资方面,进一步制度化,确立一系列的标准,并积极引导民间组织和资金参与地方架桥修路、挖井建池等公共设施建设,如《泉州府志》记载,泉州明清造桥260座,大多是公私合作建造,其中还有60多座是僧人主持兴造。
——摘编自周素丽《中国古代公共福利体系》,《人民论坛》杂志2015年11月
根据材料,找出至少两个中国古代福利体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D
3、B
4、B
5、A
6、B
7、D
8、D
9、C
10、C
11、D
12、B
二、非选择题
13.(1)方式:铁犁牛耕
(2)变化:由蒸汽到电力
(3)举措:提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和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活动;建立上海自贸区;中国主导和参与的重大国内外经济活动等(言之有理,符合史实即可得分。)
14.示例:
趋势一:公共福利由政府举办,到政府举办、劝富豪助济,再到官府自办,引导民间资金投资、公私合作。

明:西汉初年社会贫困;唐宋国力强盛;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趋势二:宗教团体、僧人参与社会福利实施和救济,并逐渐成为福利救助的重要形式。

明:西汉初年佛教尚未传人;唐宋、明清,佛教、道教、儒教逐渐三教合一,宗教势力在国家扶植下增强。
趋势三:由西汉初年单纯的福利救助,到唐宋、明清时期用于公共设施建设。

明:西汉初年国力弱小;唐宋、明清封建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公共设施建设工程、民生设施工程浩繁。
趋势四:社会福利逐渐机构化、制度化,体系日益完备。

明:中国封建制度逐渐成熟,政治制度逐步完善,社会福利体系也逐步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