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1.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这表明分封制(
)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C.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D.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2.在中国古代社会,
“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
)
A.禅让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3.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认为,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
A.
农村不受中央控制
B.农村管理注重血缘关系
C.农村实行村民自治
D.农民有较大的自主权
4.《礼记·曲礼》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这表明“礼”的核心作用是(
)
A.
明辨血缘亲疏关系
B.规范社会秩序
C.区分尊卑等级关系
D.维系统治秩序
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秦汉时期得以“化家为国”,主要是由于当时(
)
A.
世官制转为科举制
B.分封制转为郡县制
C.刀耕火种转为铁犁牛耕
D.百家争鸣转为独尊儒术
6.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
“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
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B.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
C.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
7.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加强政府办事能力
B.减少皇帝决策失误
C.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D.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8.宋代出台一个政令,皇帝要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如果皇帝发布未经中书省宰相副署的诏书会被视为无效。这说明当时(
)
A.
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
B.皇帝权力有所削弱
C.相对对皇权有制约的作用
D.行政效率出现下降
9.据《南台备要》记载:
“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B.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10.下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时期郡县数
西汉
三国
两晋
隋朝
唐前期
苏南浙江
会稽郡北部31县
4郡50县
5郡70县
7郡43县
13州74县
江西
豫章郡18县
4郡51县
6郡58县
7郡19县
7州34县
福建
会稽郡南部1县
1郡9县
2郡14县
1郡5县
5州28县
A.
行政区划设置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C.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不断加强
D.地方权力不断加强削弱了中央集权
11.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期
两宋
明清
比例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12.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
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主要是指(
)
A.官员的职责经常变动并要受制于中央政府
B.官员的任职地域经常变动
C.官吏来源有一定社会性且由中央任免调遣
D.所有官员完全听命于皇帝
13.明朝《大诰》中规定:凡官吏违旨扰民,或相互勾结,陷害良民者,民众可
“连名赴京状奏”,甚至可将害民官吏
“绑缚赴京”。各地官府对于因之赴京状告者不得阻拦,否则官吏将受
“族诛”。此规定的直接作用是(
)
A.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完善官员监察体系
C.预防地主割据出现
D.利于规范官员行为
14.“晋之宗家祁傒孙,叔向子,相恶于君。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各令其子为大夫。晋益弱,六卿皆大。”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晋国已经被六卿所灭
B.郡县制已经取代分封制
C.政治和血缘纽带加强
D.宗法制在晋国受到挑战
15.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是(
)
A.
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
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界限
C.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
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
16.《中国政治文化教程》中提到:
“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各级官吏拥有的只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而非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
‘政治权利’。”材料最能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家国一体
B.专制主义
C.事君以忠
D.尊君敬祖
17.据《国语·周语》记载:
周文王时曾与姒姓诸侯国杞、缯联姻,周武王以太公望女为王后,并将长女太姬嫁给陈国。它反映了周初(
)
A.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诸侯崛起冲击分封制度
C.君臣通过联姻确立宗法关系
D.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
18.李斯向秦始皇建议说: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其治国策略的实质是(
)
A.
推行郡县制实现国家统一
B.重赏功臣以缓解内部矛盾
C.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
D.平衡诸子之间的权力之争
19.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A.
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确立的需要
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D.适应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需要
20.下图所示为秦朝皇帝发给驻防阳陵将领的铜铸虎符。虎符中分为二,有十二字铭文:
“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阳陵。”调发军队,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材料表明(
)
A.阳陵将领与皇帝拥有相同的军事权力
B.虎符的颁发意在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
C.秦朝皇帝未经阳陵将领同意无权调兵
D.虎符为秦朝统治者所独有的统治工具
21.“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上述制度的优势不包括(
)
A.
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
B.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避免决策失误及政治腐败
D.有利于发展封建小农经济
22.“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
A.
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
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
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
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23.“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
A.
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24.分析下面表格中有关察举制与科举制的相关内容,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察举制
科举制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人、门兼美”
“取士不问家世”
A.
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
B.由地方推荐到考试选拔
C.由注重整体素质到注重知识才能
D.由世袭制到任期制
25.在中国古代,常有
“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的做法,体现的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后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并开始有所改观的是(
)
A.
汉初的内外朝制度
B.隋唐三省体制
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26.民国教育家杨昌济认为:“科举之弊,人人能言之,然强迫全国士子以读四书五经,亦未始无其效。彼多数之读经者,固志在科第,非真有取法古人之心,然沉浸于此不识不知之间,自隐受古圣先贤之感化。”这一说法旨在(
)
A.
指出四书五经的不足之处
B.强调恢复科举制的必要性
C.肯定传统经典的教化作用
D.批评知识分子的功利心态
27.观察下图,从根本上反映了
(
)
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
|
|
|
|
|
秦汉三公九卿
隋唐三省六部制
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
A.
完善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弥合君相矛盾
28.“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包拯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
A.
没有法律就没有纪律
B.必须用法律教化民众
C.严格执法是治国之本
D.必须用严刑酷法治国
29.《诗·商颂·殷武》说道:“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这说明商朝(
)
A.
普遍实行了分封制度
B.以血缘关系确定国家政治结构
C.稳定了与周边民族的联盟关系
D.统治集团实现了对权力的高度集中
30.“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材料反映的是(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中外朝制
31.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驰,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在此,“制度的重新构建”指(
)
A.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
B.重新确立以血缘为核心的宗族关系
C.巩固华夏国家的礼制
D.提倡自由平等的观念
32.传国玉玺是王朝宫廷珍宝,国之重器,由秦始皇下令镌造,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自秦以后,玉玺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同,五代时消失于战乱中,虽历代不懈搜寻,但最终还是下落不明。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在于(
)
A.
证明皇位正统合法
B.体现专制独尊权力
C.保证皇位世代永续
D.震慑割据篡权企图
3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结历史各时期反贪斗争的经验,无疑对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汉武帝设十三部刺史,加大监察力度,鼓励吏民越级上书,诣阙言事,此做法(
)
①从制度上保证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时刻处于监督之下
②实质是以法外的酷烈手段对付贫残之吏
③激化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④造成社会局势动荡和社会的离心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34.中国古代某选官制度,史称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度(
)
A.
最早替代了世卿世禄制度
B.明确了士大夫为官的主要标准
C.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无法继续
D.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
35.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
“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
“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
……
见面(请皇帝旨)
……述旨(拟皇帝旨意)
……过朱(皇帝过目确定)
……
交发(下拟旨意)。”这些文字实质上反映了(
)
A.
丞相权力被不断削弱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君主权威不断强化
D.古代礼仪制度日趋完善
36.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二、材料题(共三大题46分,其中37题15分,38题15分,39题16分)
3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据《册府元龟》上所列资料统计,唐朝各位皇帝下发有关养老诏令的次数多达73次。唐代继承了汉代给老人“赐杖”、“免税”等诸多做法。据《唐大诏令集》,唐太宗在“即位赦”中特别提出,“八十以上各赐米二石,绵帛五段;百岁以上各赐米四石,绵帛十段。”唐朝还曾有过一项“补给侍丁”制度,开元七年户令规定的配给标准是:“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九十给二人,百岁三人。”唐代还有“精神养老”一说,就是奉养父母时要和颜悦色,不能让老人不开心。
——倪方六《中国古代各朝养老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尊老养老的特点。(9分)
(2)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分析唐朝厚养老者的原因。(6分)
3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以来,若干家族借经济兼并、官位世袭和学术世传等,形成了支配一时的士族,中枢和地方政权都由他们把持,风气日薄,政令日败。由于战乱、饥馑、疾疫,人口急剧减少,除死亡外,大量人口被豪强招为私户,租赋大量流入豪家大姓,国库收入萎缩,力役也无从征发。在这种恶劣环境下,曹操进行了改革。他禁止士族结党连群,用屠戮手段削弱大族势力;他变易了选拔人才的标准,
“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建安元年开始,他实行民屯制度,利用政府手中掌握的无主公田,授予屯民耕种,政府收其租赋。通过民屯制度,与世家大族争夺人口,使荫庇户自动归还为国家领民。曹操的改革成为他战胜群雄、平定北方的基础,但他未能截断汉末百余年来所形成的颓风败俗的延续,则是无可否认的。
——摘编自蒙思明《曹操的社会改革》
(1)根据材料,归纳曹操改革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曹操改革。(7分)
39.(16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清末新政大事记
时间
进程
1901年4月
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
“新政”的专门机构
1903年9月
设立商部,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1905年
颁布
《奏定学堂章程》,废除科举制度,鼓励留洋
1906年
废支部颁布《清理财政明定办法六项》,负责统一各中央地方衙门收支、统筹外债还以及规定对各省越时造报财政之惩处,实现全国预算
1906年9月
颁布《仿行立宪上谕》,
“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1906年
改兵部为陆军部,编练新军,开办西式军事学校。为了筹饷,清政府还不惜巧立名目,多方搜刮
1908年8月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其中
“君上大权”14条,
“臣民权利义务”
9条,
“议院不许”干涉君主,臣民需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8分)
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1-5
DBBDB
6-10
CCCAC
11-15
BCDDA
16-20
BDCBB
21-25
CCBDB
26-30
CBCCB
31-35
AACBC
36
C
二、材料题(共三大题46分,其中37题15分,38题15分,39题16分)
3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分)政府高度重视;措施较为完善;注重精神养老。(每点3分)(或答尊养、物养、侍养、精神养老。)
(2)(6分)政治上:教化百姓,维护统治;经济上:经济繁荣,物质丰富;思想文化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重视孝道的儒家思想。(每点2分)
38、
(15分)
(1)背景:东汉以来政治日益腐败;豪强地主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战乱、饥馑、疾疫导致人口急剧减少;豪强地主隐匿人口,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剧减。(8分)
(2)评价:曹操改革沉重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唯才是举”,大胆选拔人才,增强统治基础;创立屯田制度,恢复农业生产,增强赋税收入。(5分,答出一个要点2分,两个要点4分,三个要点5分)改革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但没有根本扭转政治日益腐败的趋势。
39、(16分)
(1)特点:中央统筹领导;依靠立法推动;渐进性;改革内容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具有保守性,专制色彩浓厚。(作答4点即可)(8分)
(2)影响: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为民主革命创造条件;推动了经济、行政、教育、军事领域的近代化;筹饷摊派,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激化社会矛盾。(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