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9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3-20 17:03:12

文档简介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3.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增强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www-2-1-cnjy-com
3.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北宋和辽、西夏和与战相关历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和重点。辽、西夏与北宋的密切交往,对少数民族开发祖国边疆、促进社会进步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中华民族具有 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进步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重点】
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和采用格式表达观点的能力;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疆域做出了积极地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北宋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和战争
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歌曲《爱我中华》歌词,说明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虽然有时会有战争出现,但扭不断的中华魂会将他们永远联系在一起。进而介绍我国北宋时期的政权并立情况。21*cnjy*com
二、讲授新课
一、檀渊之盟
1.辽政权的建立
指导学生演示课本内容,适当补充有关知识介绍契丹的强大,并对课本插图进行简单介绍,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来源:21cnj*y.co*m】
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6世纪以来,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逐渐学会了修筑房屋和城郭、种植庄稼和生产手工业品。916年,其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后建都城于上京。阿保机在位期间,契丹逐渐成为北方强大的民族政权。
随着国力日益增强,契丹不断南下,疆域扩展到长城以南。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
耶律阿保机死后,他的儿子耶律阿德光继位。936年,耶律阿德光率军南下,击败后唐,支持后唐将领石敬瑭建立后晋。作为回报,石敬瑭隔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并上表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2-1-c-n-j-y
阿保机任用有才学的汉人为官,模仿汉地的制度置百官,李州县,定赋税,创制文字,制定法律,发展农业生产,对北方广大地区的开发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组织学生讨论“契丹矛”和"契丹文字"说明了什么?
“契丹矛”反映了契丹族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铁骑以及勇猛善战;“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说明契丹族的强大。【出处:21教育名师】
2.宋辽之间的和战:
宋太宗在位期间,曾发动过数次收回幽云十六州的对辽战争,均以失败告终。伺候,北宋结束了对辽的主动进攻,采取防御姿势,辽军则屡屡南下进扰。【版权所有:21教育】
979年,宋军进攻幽州,与辽军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展开激战,仓皇逃走。
986年,宋太宗趁辽朝新君初立、政局不稳之时,再次发动大规模的攻辽战争,最终宋军遭遇惨败。
1004年秋,辽军大局南下攻宋,逼近黄河北岸的澶州,东京局势危急。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宰相寇准则力主抗敌i,并劝宋真宗亲征。真宗抵达澶州,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次年年初,宋辽在澶州达成协议,双方约定互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互不骚扰,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10万两,称为“岁币”。因潭州古称檀渊,史称这次盟约为“檀渊之盟”。21*cnjy*com
檀渊之盟后,宋、辽逐渐没有再发生过大的冲突,和平来往长达100多年,这为双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及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博闻] 宋、辽在边境地区设有进行贸易的官方市场,成为榷场,专设官员征税和监督贸易。在潭幽之盟前,宋辽战争导致榷场贸易经常停废;檀渊之盟后,榷场常设,互市不断。宋输入辽的商品多为绢绸、茶叶、香料、瓷器、书籍等,辽输入宋的物品多为羊、马、骆驼、皮毛等、北宋通过的榷场贸易获得的收入,可以抵岁币支出略有盈余。
建议教师采用读书指导法、谈话法知道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关于北宋的北伐,可向学生提问:“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北伐的结果如何?”“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依次指出当时的北宋还不具备统一的势力,统一的时机还不成熟。多次对辽战争的失败,使北宋统治者产生了“畏辽”的心理,价值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宋开始侧重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对辽政策由进攻转为防御,实行了“守内虚外”;禁军有一半是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别戍守在国内要冲地区,只有少量的禁军屯驻在边境上。这使得北宋御敌能力更为减弱。辽统治者则对北宋进行了大规模进攻。
学习“檀渊之盟”时,可先让学生绘声绘色的描述“潭州之战”,通过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辽攻宋的目的(掠夺、扩大地)、了解寇准主战具有反掠夺的正义性以及宋真宗的懦弱、妥协,知道宋朝是在有利的形式下订立了“澶渊之盟”。
关于“澶渊之盟”的评价,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些问题来得到正确认识,如:“当时辽宋为什么议和”(辽军事上的失败和北宋的软弱)“《檀渊之盟”的影响”。
积极影响
  富弼以为岁币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百分之一、二,“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结束了战争状态,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消极影响
  王安石和富弼认为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政府“忘战去兵”,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
[善思] 从鸡冠壶的形制演变中,你能看出契丹民族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吗?
鸡冠壶是摹仿契丹人使用的一种皮囊容器而烧造的瓷器,亦称“皮囊壶”。因壶的外形极像一只昂首啼叫的公鸡,而壶上端的突起部又酷似鸡冠,故名“鸡冠壶”。又因其形若马蹬,也叫“马蹬壶”。这一器型流溢着浓郁的马背风情。
马,自始至终是契丹人的伙伴与战友。扁体弧底、适合悬挂于马鞍之上的皮囊,就成了这个马背民族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在与中原文化频繁的接触中,契丹人学会了制瓷,或者干脆是掠来中原艺人为其劳作,烧造各式形似皮襄的鸡冠壶,就成为他们自然的首选。混杂的文化往往会注入新的生活内容,从而丰富文化的内涵。
契丹人在与北宋连年征战,及后期双方的“友好”往来中,大量汲取中原瓷器技艺养分,并溶入自身血液,最终形成了辽瓷粗犷雄浑的造型风格,与中原瓷器安祥凝炼的静态姿势,形成鲜明对照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二、宋夏和战
1.夏政权的建立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简介夏政权的建立。
党项是我国古代西北的少数民族之一,原属羌族的一支。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国,国号大夏,建都兴庆府,史称“西夏”。元昊重用汉人为官,仿照宋朝设置行政机构,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21·世纪*教育网
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均大败宋军。西夏虽然在战争中获胜,但消耗巨大,加之互市贸易因战争而停滞,国内物资缺乏,物价上涨,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人民生活困苦,怨声载道。
西夏建立后,元昊亲帅大军与宋军进行了三次大的战斗。在双方交战中,北宋的屡战屡败充分暴露了其军队战斗力的低下。统率军队的文臣很少亲临前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指挥不灵。士兵来自各地,平时缺少操练,临阵怯敌、小败即溃的现象一再发生。
元昊的祖先在唐末参与镇压黄巢起义,被唐朝封为节度使,赐姓李,宋太宗时又赐姓赵。元昊建立西夏,一方面娶辽公主,与辽结盟;一方面虽然表面上接受北宋给予他的节度使封号,却启用唐、宋所赐的李姓、赵姓,改用党项姓“嵬名”,并自称“丌卒”,意为“青天子”,而称宋帝为“”“黄天子”,意在与宋处于对等地位。21教育网
2.宋夏之间的和战 本部分内容与“宋辽之间的和战”内容非常相似,组织学生讨论辽、下政权与宋的关系的共同点。可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互相提问,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活跃课堂气氛。 2·1·c·n·j·y
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楚:“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要如何认识宋夏之间的和与战?”等几个问题。
1044年,宋夏订立和议。夏取消帝号,名义上向宋称臣,宋每年赐给西夏岁币。1045年,宋朝应元昊请求,在双方边境设置榷场,恢复贸易往来。和议之后的几十年间,宋与夏仍时有冲突,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未间断。
三、碰撞中的融合
课本介绍了辽、宋、西夏统治者向汉族学习的措施和成果。
辽统治者重视农耕,推行汉法,革除弊端,创立“胡、汉分治”的政策,使辽很快进入封建社会。西夏统治者也积极的学习汉族先进的经济、政策和文化中,共同获得了新的发现,进行了新的融合。21cnjy.com
建议教师首先提问“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融合的表现有哪些?”,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要题型学生注意结合前文内容)、自由发言,教师最后可归纳出一下几点:学会农耕、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模仿汉字创造文字、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等。可利用课本插图和彩图加强学生对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感性认识。
[明理] 辽、西夏的崛起,及与北宋的并立,即是唐代以来各族之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的结果,也是边疆开发的体现,为后世营造更大的帝国版图奠定了基础。
[学而时习] 1005年“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B )
A.辽和西夏
B.北宋和辽
C.北宋和西夏
D.北宋和南唐
【温故知新】联系北宋收兵权的措施,想一想,北宋对辽、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的原因有哪些?
一、军事制度的失误。为防止出现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局面,北宋实行“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把主要兵力放在对内的镇压上,军队数量虽然很多,但战斗力不强。
二、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为防止武人专权,军队将领受到各种牵制,兵将分离,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21·cn·jy·com
三、统治集团的腐朽。统治集团内部往往分为主战派和主降派,皇帝大多昏庸,当少数民族入侵时,主战派往往占上风,当危机过后,主降派又占了上风,主战派被赶出朝廷。
四、阶级矛盾尖锐。到北宋中期以后,出现了严重的“冗官、冗兵、冗费”局面,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北宋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屡失败。
【集思广益】结合所学,历史上还有哪两个时期也出现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历史走向如何?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 )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 )与十国(891年~979年 )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十九年。宋朝时期并存的少数民族国家有西夏,辽国,金国等等。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虽然有时会有战争出现,但扭不断的中华魂会将他们永远联系在一起。
课堂总结
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备注
辽 契丹族 10世纪初 阿保机 上京 澶渊之盟
北宋 汉族 960年 赵匡胤 东京
西夏 党项族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
金 女真族 12世纪初 阿骨打 会宁
南宋 汉族 1127年 赵构 临安
四、课堂练习
1.选择题
(1)下列朝代曾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统一中国的是( D )
①秦朝 ②北魏 ③西晋 ④北宋 ⑤隋朝 ⑥元朝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③④⑤
C. ③④⑤⑥
D. ①③⑤⑥
(2)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 D )
A. 唐玄宗时
B. 武则天时
C. 唐太宗时
D. 隋炀帝时
(3)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最大贡献是( D )
A. 重新统一南北
B. 建立三省六部制
C. 创立科举制
D. 开通大运河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檀渊之盟人物、时间、事件
1.辽政权的建立
2.宋辽的和战
二、宋夏的和战
影响(两面性)
三、碰撞中的融合
辽、宋、西夏统治者向汉族学习的措施和成果
【教学反思】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课是岳麓版七年级下册第29课,本课的难点是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而在这一课中,“赵匡胤”、“陈桥兵变”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契丹族和党项族则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民族,封建化进程对学生而言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因此,建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让学生认识到三个政权的并立;并通过有关图片讲解和适当的补充知识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加学习效果,以实现教学目标。www.21-cn-jy.com
运动失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
一、选择题
1. “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指的是( )之间的分界线
A. 北宋与西夏
B. 北宋与辽
C. 南宋与辽
D. 南宋与金
2. 下列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
①北宋 ②契丹 ③西夏 ④金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①②④③
3. 南宋疆域比北宋疆域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
A. 金宋和议
B. 辽宋和议
C. 夏宋和议
D. 金灭辽
4. 如图,你能指出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政权并列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
5. 南宋与金的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
A. 南宋定都临安
B. 宋军收复建康  
C. 宋金达成和议
D. 岳飞取得郾城大捷
6.对澶渊之盟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使辽兵安全脱险
②使辽得到大量的“岁币”
③是北宋的一个屈辱条约,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④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7. 与南宋并存过的少数民族政权不包括( )
A. 蒙古族政权
B. 契丹族政权
C. 党项族政权
D. 女真族政权
8. 与北宋并立的西夏政权是下列哪一个民族建立的( )
A. 党项族
B. 契丹族
C. 蒙古族
D. 回纥族
9. 张冰要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他拟定了四个题目上,请帮他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研究题目( )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 国家分裂的时代 
C. 经济重心南移 
D.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10. 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做出重大贡献的少数民族有( )
①契丹 ②女真 ③吐蕃 ④ 突厥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二、简答题
11. 哪一历史“文献”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简述该“文献”的内容。
12依据所学内容回答:为什么常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忘南顾之心”?
13. 对澶渊之盟应该怎样评价?
三、材料分析
14.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05年,宋辽双方订立和议: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
材料二 撼山 易,撼岳家军难!
材料三 “国家根本, 仰 给东南。
请回答:
(1)材料一,二说明两宋时期我国政权并立, 和和战战。请说出三个少数名族及其建立的政权名称。(2)材料一在历史上称什么?宋朝还向那 些政权纳过“岁币。21·cn·jy·com
(3)最能说明材料二这句话的战役是哪次?
(4)材料三这句话说明了当时我国经济格局上的一个什么特点?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中出现的现象有什么关系?www.21-cn-jy.com
(5)在那战战和和的年代,你认为是战好还是和好?为什么?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统一契丹各部,任用汉人为官改革习俗,建筑城郭,创制契丹文字,发展了农业和商业。916年,他称皇帝,建立契丹国。2·1·c·n·j·y
材料二: 他是党项族拓跋部人,于1038年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他懂得蕃汉文字,任用汉人为官,根据汉文创制西夏文字,曾制定官制、军制、法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三: 他是女真族杰出的首领,12世纪初期,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还令人创制女真文字。21·世纪*教育网
材料四: 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他为大汗,建立蒙古国,并开始使用蒙古文字,随后,他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建立起一个横跨亚欧的蒙古大汗国。2-1-c-n-j-y
请回答:
仔细阅读材料,分别写出上述四则材料中“他”的姓名。
(2)比较上述材料,归纳“他”们的共同点有哪些?(至少归纳两点。
(3)上述材料说明辽、宋、夏、金、元时期突出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16. 两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政治方面出现了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虽然彼此间屡起战端,但议和后的和平为宋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到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材料一
材料二 苏湖熟,天下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北宋真宗率宋军与辽军交战后议和,请写出盟约的名称。后来,北宋与两夏党项族的哪一位首领也是先战后和?请写出南宋时期,宋金和议后划定的分界线。
(2)据材料二,宋代的重要粮仓在太湖流域的哪些地区?别致的冰裂纹瓷器出自哪一个窑口?宋代造船业居世界首位,海外贸易发达,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了什么管理机构?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答案21cnjy.com
一、选择题
1.D 2.B 3.A 4.C 5.C 6.C 7.B 8.A 9.D 10.A www-2-1-cnjy-com
二、简答题
11. 澶渊之盟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 澶渊之盟的内容规定: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即“岁币”。21*cnjy*com
12.常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辽统治者在推行汉法的同时,还注意革除北宋赋役繁杂的弊端。【来源:21cnj*y.co*m】
13.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合约,它加重北宋人民的负担。但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它有积极意义,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南北贯通、互市不断,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经济文化都呈现繁荣景象,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三、材料分析
14.材料分析
(1)契丹族就开始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唐灭亡的907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中国北方,辽朝先与北宋交战;党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族党项羌”的称谓;17世纪初建州女真部逐渐强大, 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至1636年,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使用,后来满洲人又融纳了蒙古族、汉族、朝鲜族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满族。【出处:21教育名师】
(2)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宋、辽之间百馀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版权所有:21教育】
(3)郾城之战是宋金战争的一次著名战役,此役宋朝岳飞所率岳家军以少胜多,予以金军沉重打击。
(4)“国家根本, 仰给东南指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材料一,二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5)契丹族---契丹国(辽国) 党项族-----西夏(大夏国) 女真族---金国
15.材料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少数民族政权。上述四则材料中“他”的姓名分别是阿保机、元昊、阿骨打、成吉思汗。21教育网
(2)归纳“他”们的共同点有都是本民族著名的政治家;都建立了本民族政权;都在统治时期创建了民族文字。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上述材料说明辽、宋、夏、金、元时期突出的时代特征是:民族融合关系不断发展。
16.材料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南宋的史实。北宋真宗率宋军与辽军交战后议和,盟约的名称是檀渊之盟。后来,北宋与两夏党项族的首领元昊也是先战后和。21*cnjy*com
(2)南宋时期,宋金和议后划定的分界线是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宋代的重要粮仓在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别致的冰裂纹瓷器出自哥窑。宋代造船业居世界首位,海外贸易发达,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3张PPT)
岳麓版 七年级下册第29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导入
爱我中华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健儿奋起步伐
爱我中华
建设我们的国家
爱我中华
中华英姿焕发
爱我中华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虽然有时会有战争出现,但扭不断的中华魂会将他们永远联系在一起。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并学习我国北宋时期的政权并立情况。
爱我中华
新授
一、檀渊之盟
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6世纪以来,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逐渐学会了修筑房屋和城郭、种植庄稼和生产手工业品。916年,其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后建都城于上京。阿保机在位期间,契丹逐渐成为北方强大的民族政权。
随着国力日益增强,契丹不断南下,疆域扩展到长城以南。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
耶律阿保机死后,他的儿子耶律阿德光继位。936年,耶律阿德光率军南下,击败后唐,支持后唐将领石敬瑭建立后晋。作为回报,石敬瑭隔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并上表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
1.辽政权的建立
新授
阿保机任用有才学的汉人为官,模仿汉地的制度置百官,李州县,定赋税,创制文字,制定法律,发展农业生产,对北方广大地区的开发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授
“契丹矛”和"契丹文字"说明了什么?
“契丹矛”反映了契丹族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铁骑以及勇猛善战;“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说明契丹族的强大。
新授
2.宋辽之间的和战
宋太宗在位期间,曾发动过数次收回幽云十六州的对辽战争,均以失败告终。而后,北宋结束了对辽的主动进攻,采取防御姿势,辽军则屡屡南下进扰。
979年,宋军进攻幽州,与辽军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展开激战,仓皇逃走。
986年,宋太宗趁辽朝新君初立、政局不稳之时,再次发动大规模的攻辽战争,最终宋军遭遇惨败。
1004年秋,辽军大局南下攻宋,逼近黄河北岸的澶州,东京局势危急。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宰相寇准则力主抗敌,并劝宋真宗亲征。真宗抵达澶州,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
次年年初,宋辽在澶州达成协议,双方约定互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互不骚扰,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10万两,称为“岁币”。因潭州古称檀渊,史称这次盟约为“檀渊之盟”。
新授
檀渊之盟后,宋、辽逐渐没有再发生过大的冲突,和平来往长达100多年,这为双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及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新授
宋、辽在边境地区设有进行贸易的官方市场,成为榷场,专设官员征税和监督贸易。澶渊之盟前,宋辽战争导致榷场贸易经常停废;澶渊之盟后,榷场常设,互市不断。宋输入辽的商品多为绢绸、茶叶、香料、瓷器、书籍等,辽输入宋的物品多为羊、马、骆驼、皮毛等、北宋通过的榷场贸易获得的收入,可以抵岁币支出略有盈余。
新授
当时的北宋还不具备统一的势力,统一的时机还不成熟。多次对辽战争的失败,使北宋统治者产生了“畏辽”的心理,价值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宋开始侧重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对辽政策由进攻转为防御,实行了“守内虚外”;禁军有一半是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别戍守在国内要冲地区,只有少量的禁军屯驻在边境上。这使得北宋御敌能力更为减弱。辽统治者则对北宋进行了大规模进攻。
“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北伐的结果如何?”“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
巩固演练
新授
  富弼以为岁币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百分之一、二,“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结束了战争状态,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
王安石和富弼认为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政府“忘战去兵”,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
善思
新授
从鸡冠壶的形制演变中,你能看出契丹民族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吗?
鸡冠壶是摹仿契丹人使用的一种皮囊容器而烧造的瓷器,亦称“皮囊壶”。因壶的外形极像一只昂首啼叫的公鸡,而壶上端的突起部又酷似鸡冠,故名“鸡冠壶”。又因其形若马蹬,也叫“马蹬壶”。这一器型流溢着浓郁的马背风情。
契丹人在与北宋连年征战,及后期双方的“友好”往来中,大量汲取中原瓷器技艺养分,并溶入自身血液,最终形成了辽瓷粗犷雄浑的造型风格,与中原瓷器安祥凝炼的静态姿势,形成鲜明对照。
新授
二、宋夏和战
党项是我国古代西北的少数民族之一,原属羌族的一支。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国,国号大夏,建都兴庆府,史称“西夏”。元昊重用汉人为官,仿照宋朝设置行政机构,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均大败宋军。西夏虽然在战争中获胜,但消耗巨大,加之互市贸易因战争而停滞,国内物资缺乏,物价上涨,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人民生活困苦,怨声载道。
西夏建立后,元昊亲帅大军与宋军进行了三次大的战斗。在双方交战中,北宋的屡战屡败充分暴露了其军队战斗力的低下。统率军队的文臣很少亲临前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指挥不灵。士兵来自各地,平时缺少操练,临阵怯敌、小败即溃的现象一再发生。
1.夏政权的建立
新授
元昊的祖先在唐末参与镇压黄巢起义,被唐朝封为节度使,赐姓李,宋太宗时又赐姓赵。元昊建立西夏,一方面娶辽公主,与辽结盟;一方面虽然表面上接受北宋给予他的节度使封号,却启用唐、宋所赐的李姓、赵姓,改用党项姓“嵬名”,并自称“丌卒”,意为“青天子”,而称宋帝为“黄天子”,意在与宋处于对等地位。
新授
1044年,宋夏订立和议。夏取消帝号,名义上向宋称臣,宋每年赐给西夏岁币。
1045年,宋朝应元昊请求,在双方边境设置榷场,恢复贸易往来。和议之后的几十年间,宋与夏仍时有冲突,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未间断。
宋、西夏边境的的榷场
2.宋夏之间的和战
新授
辽统治者重视农耕,推行汉法,革除弊端,创立“胡、汉分治”的政策,使辽很快进入封建社会。西夏统治者也积极的学习汉族先进的经济、政策和文化中,共同获得了新的发现,进行了新的融合。
辽、宋、西夏统治者向汉族学习的措施和成果。
三、碰撞中的融合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融合的表现有哪些?
学会农耕、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模仿汉字创造文字、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等。
新授
辽、西夏的崛起,及与北宋的并立,即是唐代以来各族之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的结果,也是边疆开发的体现,为后世营造更大的帝国版图奠定了基础。
明理
1005年“檀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
A.辽和西夏
B.北宋和辽
C.北宋和西夏
D.北宋和南唐
B
学而时习
1005年“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
A.辽和西夏
B.北宋和辽
C.北宋和西夏
D.北宋和南唐
温故知新
新授
联系北宋收兵权的措施,想一想,北宋对辽、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的原因有哪些?
一、军事制度的失误。为防止出现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局面,北宋实行“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把主要兵力放在对内的镇压上,军队数量虽然很多,但战斗力不强。
二、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为防止武人专权,军队将领受到各种牵制,兵将分离,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三、统治集团的腐朽。统治集团内部往往分为主战派和主降派,皇帝大多昏庸,当少数民族入侵时,主战派往往占上风,当危机过后,主降派又占了上风,主战派被赶出朝廷。
四、阶级矛盾尖锐。到北宋中期以后,出现了严重的“冗官、冗兵、冗费”局面,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北宋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屡失败。
集思广益
新授
结合所学,历史上还有哪两个时期也出现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历史走向如何?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 )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 )与十国(891年~979年 )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十九年。宋朝时期并存的少数民族国家有西夏,辽国,金国等等。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虽然有时会有战争出现,但扭不断的中华魂会将他们永远联系在一起。
1.下列朝代曾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统一中国的是( )
①秦朝 ②北魏 ③西晋 ④北宋 ⑤隋朝 ⑥元朝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③④⑤
C. ③④⑤⑥
D. ①③⑤⑥
D
练习
2.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 )
A. 唐玄宗时
B. 武则天时
C. 唐太宗时
D. 隋炀帝时
D
练习
3.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最大贡献是( )
A. 重新统一南北
B. 建立三省六部制
C. 创立科举制
D. 开通大运河
D
练习
作业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
一、檀渊之盟人物、时间、事件
1.辽政权的建立
2.宋辽的和战
二、宋夏的和战
影响(两面性)
三、碰撞中的融合
辽、宋、西夏统治者向汉族学习的措施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