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23 10:4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积累运用(24分)
1.按要求默写。(10分)
(1)天时不如地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分)
(2)
,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1分)
(3)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分)
(4)杜甫在《羌村三首(之三)》中,描写乡亲们携酒前来庆贺杜甫平安归来的诗句:

。(2分)
(5)把杨炯的《从军行》默写完整。(4分)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下面各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虽杀臣(即使)
以牒为械(木片)
B.委而去之(放弃)
天下顺之(归顺,服从)
C.必先苦其心志(使……受苦)
人恒过(过失,错误)
D.非梧桐不止(栖息)
是鱼之乐也(这)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刘老师那抑扬顿挫而充满激情的语调依然回荡在我的耳畔。
B.新学期的“节能”第一课让鑫源小学的孩子们受益匪浅。
C.在我上学期间,王老师对我的关心可谓无所不至。
D.此次食品安全事件爆发后,相关企业或政府相关部门都郑重其事表态,一定要严查。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学生。(删去“面向”或“的对象”)
B.这次期末考试,试题不难,离考试结束还有半个小时,就有人陆续交卷了。(把“陆续”放在“有人”前面)
C.为了避免中小学校园不再发生踩踏事故,教育局要求学校经常开展安全教育。(把“避免”改为“防止”)
D.他在劳动时虽然没有感到疲倦,反而越干越有劲。(“虽然”改为“不但”)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2分)
①如果能够克服这个弱点,再加上它原有的耐高温、耐腐蚀、耐磨、高强度等非常有价值的性能,那么陶瓷材料的前途将不可限量,甚至远超现代的优质合金。
②然而,陶瓷的脆性一直是它的致命弱点。
③陶瓷,是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和物理、化学方法创造出来的最早的人造材料。
④可喜的是,人们现在已经找到了克服陶瓷脆性的方法。
⑤一万多年以前,它的诞生使人类由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A.③⑤②①④
B.③②④①⑤
C.①③②④⑤
D.③④②①⑤
6.仿照所给句子,以“友情”为话题,再写两句话,要求运用比喻修辞,与前文构成排比。(3分)
友情是一把雨伞,能为朋友遮挡人生路上的风雨;




7.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3分)
只有那些正在候补重要官职或希望获得朝廷恩宠的人才来表演这种技艺。从很小的时候起,他们就开始此种技艺的训练。这些人并非都是贵族出身或受过良好的教育。每当有重要官职空缺,不论是原官员过世还是失宠撤职(这是常有的事),就会有五六位候补人员呈请皇帝准许他们给皇帝陛下及朝廷百官表演一次绳上舞蹈;谁跳得最高而又不跌下来,谁就接任这个职位。重臣们也常常奉命表演这一技艺,使皇帝相信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本领。大家认为,财政大臣佛利姆奈浦在拉直的绳子上跳舞,比全王国任何一位大臣至少要高出一英寸。
以上选段出自《
》,根据文段概括利里浦特是如何选拔官员的。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1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故患有所不辟(

(2)蹴尔而与之(

(3)是亦不可以已乎(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0.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舍生取义的人,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
B.作者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问题,同时暗示“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C.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D.“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贪生怕死的心。
11.文中举“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二)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问题。(10分)
植物也有血液
张晓天
人们都知道动物有血液,但你是否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植物也有“血液”,那就是它的汁液。更令人称奇的是,植物也有血型。
植物的血液
植物“血液”的颜色多种多样,有的是透明的,有的呈乳白色,有的与人血一样为鲜红色;有的呈流质状,有的很黏稠;有的芳香四溢,有的臭气熏天。
牛奶树是一种生长在巴西境内亚马逊河流域的树木,当地居民戏称它为“哺乳女神”。只要割破它的树皮,就会有大量的白色乳汁流出,颜色和味道都很像牛奶,其成分含糖、蛋白质和脂肪,也与牛奶相似。当地人把它的汁液煮沸,再加上白糖,就成了美味可口的饮料。
原产于加那利群岛的龙血树,是一种百合科的小乔木。这种树木高10多米,树干很粗。龙血树的茎干受伤后,会流出一种暗红色的液体,这是该树的树脂。人们常常将这些树脂用于医学和美容。
植物也有血型
据科学家研究,蔬菜、水果也有血型,它们与人一样,也分为A、B、O等型。苹果、草莓、南瓜、山茶、辛夷等60种植物的血型为O型。在大约150种蔬菜、水果中,有19种有血型,500余种的植物种子中有60种有血型。其中,O型大约占一半,剩下的是B型或者是AB型。珊瑚树等24种植物的血型为B型,葡萄、李子、单叶枫等为AB型。目前,科学家还未发现血型为A的植物。
植物为什么会有血型呢?科学家认为:当植物体内的糖链合成达到一定长度时,它的尖端就会形成血型物质,随后合成也就停止了。也就是说,血型物质起到一种信号作用。正因如此,人们才能检验出植物的血型。研究者还发现,植物的血型物质除了担当植物能量的储藏物外,由于本身黏度较高,也起到了保护植物本体的作用。
为人类造血
在玉米、油菜和烟草等植物体中,含有类似于人体血红蛋白的基因。这表明植物也有造血功能!如果再把铁原子加入其中,就能够制造出人体所需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人体红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极易与氧原子发生结合和分离,因此具有输氧的功能。基于这一发现,科学家认为利用植物制造人体所需要的血液将会成为现实。
科学家已经利用植物培育了两种血液产品,通过临床试验,已经可以帮助患有血友病的患者,这些血液产品能帮助人体内的血液快速凝结。科学家指出,目前使用的血液凝结药物,是用人的血浆或哺乳动物的细胞制造出来的,成本比较高,而且使用人或动物细胞制造出来的血液产品,有传染艾滋病毒、肝炎病毒的危险。如果使用从植物培育出来的血液产品,不仅可以避免疾病的传染,成本也相对低廉。植物或将会成为人类取之不尽的血库。
12.从全文看,植物的“血液”对人类有哪些用途?(3分)
13.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2分)
目前,科学家还未发现血型为A的植物。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5.植物的血型物质有哪些作用?(2分)
(三)阅读下面议论文,回答问题。(12分)
论创造性阅读
黄瑞槐
①读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有的人是为了消遣而读书;有的人是为了名利和前途而读书;有的人是为了提升思想境界、品味艺术韵味而读书。但笔者认为,不管读书是为了哪一种目的,对读书的人来说,如果对书没有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就达不到自己预定的目标。
②创造性的阅读就是达到某种目标的读书方式。也就是说,在读书的过程中摈弃读书的功利性,而为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而带有创造性的阅读去读书,从而消除读书的消遣性、功利性,使自己的阅读达到更高的境界。否则,那些形式性、功利性的读书将使自己的读书走进死胡同。
③创造性的阅读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这里所说的个性化阅读,就是读出与别人不同层次和不同境界的阅读,就是对阅读材料有独特的理解或读出他人从来没有感受到的内容,读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④创造性的阅读,就是在接受和感受书中思想、情感的基础上,读出书中作者没有提及或很少提到的思想或情感,并运用想象和联想去把自己新的思想、新的情感增加到书中。在所读之书的基础上,超越自我,把自己的新思想、新情感进行“改造”,舍弃自己过去那种过时的无用的思想和情感,从而进一步对它进行创新和开拓,补充和自我完善,再进一步超越前所未有的思想境界。正如爱德堡所说:“读书是一种创造性的工程,当读者阅读长篇小说时,就是在完成与作者相类似的工作,因为读者能以想象力来充实小说中的内容。”
⑤创造性的阅读的主要条件应该是读者要有质疑的理念。因为只有质疑,才有创新;若无质疑,阅读再多的书,也是毫无长进的。正如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却教其无疑,至此方得长进。”这里,朱熹告诉我们读书必须学会质疑才能进步。而这“进步”与“创造性阅读”的内涵有相似之处。因为质疑,必有思忖;因为思忖,必有发现;因为发现,就有创新,有创新,就是创造性的阅读。
⑥创造性的更重要的条件应该是质疑之后还要学会问。这一“问”将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问题的提出就会获得创造性的知识。正如培根所说:“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一半。”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⑦由此看来,学会“问”在创造性的阅读中是很重要的。那么,要创新,就要开展创造性阅读;开展创造性阅读就必须学会质疑;同时,还要学会问,接着就是开展探索、思考,把各个问题都解决,在解决问题之后就会获得新的知识和信息,那么,这些知识和信息就是开展创造性阅读的结果了。
(选文有删改)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7.根据文章内容填空。(2分)
要创新就要
:①学会质疑;②
。目的是获得新的知识和信息。
18.选文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9.下面段落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应该放在哪两个段落之间?说说理由。(3分)
不过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具备如下的条件:就是读者所读的书应该具有可挖掘性、可开拓性。因为可挖掘性的书让读者有思考的空间,开拓性的书将引发读者的质疑。
(四)阅读下面记叙文,回答问题。(13分)
一株麦穗的尖锐和辽阔
李良旭
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我兴奋地向正在田里收割麦子的父亲报喜去了。
田里的麦子一片金黄,像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一阵风吹来,田里的麦穗仿佛笑弯了腰,也在为我点头祝贺呢。
我挥舞着鲜红的录取通知书,激动地向父亲高声呼喊着。父亲直起了腰,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他将汗渍渍的双手在身上擦了擦,接过录取通知书,古铜色的脸庞,也愈发红润了。他忽然冲我肩膀上打了一拳,说道:“好小子,行啊,有出息啦!”
我猝不及防,往后倒退了几步,脸一下子红了。父亲见状,哈哈大笑起来,说道:“嗯,身子骨还弱了些,还经不起摔打。”
说罢,父亲捡起一株麦穗,轻轻地抚摩着这株麦穗,眼睛里泊满了深情,只听他缓缓地说道:“孩子,你考上了大学,我就送给你这根麦穗做礼物,希望你的人生舞台能像麦穗一样尖锐和辽阔。”
我听了,不禁哑然失笑:“爸,这株麦穗有什么尖锐和辽阔的,它只是这么一株细细的、软软的麦穗,还耷拉着脑袋,一点也不尖锐和辽阔啊。”
父亲听了,神情变得严峻起来,他说道:“不,别小看了一株麦穗,它有着别样的尖锐与辽阔。它托起那么一片天空,立在广袤的田野里。无论狂风和暴雨,它都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从不好高骛远。它的目光是尖锐的、它的舞台是辽阔的,尖锐傲然地挺立,辽阔成一片天空。”
父亲对麦穗的一番描述,让我感到十分惊讶。没想到,在没有什么文化的父亲眼里,一株麦穗,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和生存空间,绽放出它的妖娆和美丽。
我接过父亲递过来的这株麦穗,放在掌心,轻轻摩挲着,好像生平第一次认识了麦穗。瞬间,我对这株麦穗充满了敬畏。
我带着父亲送给我的这株麦穗,走进了大学,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当兴奋与新鲜感渐渐消失,我的心慢慢有了一种深深的失落。与同学相比,我没有背景、没有金钱、没有关系……我几乎什么也没有,甚至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走在同学中间,很快被淹没了,没有一点色彩和灵动。
我在写给父亲的信中,有了隐隐的怨言与情绪。
父亲看了信,仿佛看到了儿子的焦虑和茫然。他终于放心不下,风尘仆仆地赶到城里来看我。父亲见了我,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从包里拿出一株麦穗,深情地说道:“孩子,你还记得我给你说过一株麦穗的故事吗?”
我疑惑地看着父亲,有些困惑和不解。
父亲说道:“一株麦穗,无依无靠,它在田野里,却总是那么喜悦、那么自信,它的舞台是那么尖锐和辽阔,它用它的坚韧和努力,结出沉甸甸的麦穗。孩子,不要有什么怨言和情绪,就学一株麦穗吧,你会得到别样的收获与喜悦。”
父亲的一番话,让我有种深深的震撼。我接过父亲手中的那株麦穗,心灵仿佛一下有了一种明媚和清澈,我感到我的舞台,变得格外广阔与妖娆。
大学毕业后,我很快找到了一份工作。又是几年过去了,当父亲得知我就要结婚了,兴奋得连夜赶到城里来。父亲从包里拿出一个镜框,说是送给我的礼物。
我接过一看,只见镜框里镶嵌着一株沉甸甸的麦穗。
瞬间,我仿佛读懂了什么,我的心灵溢满了柔软。我走上前,伸出双手,生平第一次轻轻地拥抱着父亲,喃喃地说道:“谢谢爸爸,送给了我这份寓意深刻的礼品,您送给我的是一种精神和力量,我会将这种精神和力量传承下去:一株麦穗的尖锐和辽阔,它永远是我人生的基石。”
听了我的一番话,父亲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突然伸出拳头,在我肩膀上重重地击了一拳。我站在那,一点反应也没有,父亲却往后踉跄了几步。
好熟悉的一幕啊!脑海里忽然浮现出这样一幕情景:田野里,父亲伸出拳头,对着一个青涩小青年的肩膀重重地击打了一拳,小青年踉跄地往后退了几步。
而今,当父亲在我肩膀上击了一拳,我站在那纹丝不动,他却踉跄地后退了几步。
那一刻,我的目光顿时变得一片朦胧……
20.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行文的?(3分)
21.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父亲捡起一株麦穗,轻轻地抚摩着这株麦穗,眼睛里泊满了深情”一句中“泊满”换成“充满”好不好?为什么?
(2)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2.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分)
23.读完全文,说说“一株麦穗的尖锐和辽阔”给了“我”怎样的人生感悟。(3分)
三、作文(50分)
24.按要求作文。
题目:
,我想对你说
要求:(1)先补全题目,然后作文;(2)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1)地利不如人和(2)举杯邀明月(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手中各有携
倾榼浊复清(5)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2.C(过:犯错误)
3.C(“无所不至”是贬义词,可用“无微不至”)
4.C(把“不再”改为“再次”)
5.A
6.示例:友情是一缕阳光
能为朋友送去严冬季节的温暖
友情是一汪湖水
能为朋友滋润荒漠般的心田
7.格列佛游记
利里浦特用比赛绳技的方法来选拔官员的。
8.(1)祸患,灾难(2)用脚踢(3)停止
9.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10.D(指的是“义”,也就是“羞恶廉耻之心”)
11.与不食嗟来之食对比(或:从反面论证“人皆有本心”的观点);说明本心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要时时反省。
12.作为饮料饮用;用于医学和美容;为人类造血。
13.“目前”从时间上进行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作比较,突出说明了植物培育出来的血液产品可避免艾滋病和肝炎病毒的传染,且成本相对低廉的特点。
15.①担当植物能量的储藏物。②保护植物本体。
16.一个人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对书进行创造性阅读,才能达到自己的预定目标。(意思对即可)
17.开展创造性阅读
学会问
18.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突出有力地论述了“创造性的阅读的主要条件应该是读者要有质疑的理念”这一观点。
19.放在④⑤段之间。这是一个过渡段,“这个境界”承接第④段爱德堡说的话,“开拓性的书将引发读者的质疑”引出第⑤段的论述。
20.一株麦穗的启示。(或:一株麦穗的尖锐和辽阔)
21.(1)不好,“泊”有停留的意思,“泊满”更能体现出父亲对这株麦穗的深情。(2)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写了麦田的情景,烘托出“我”喜悦的心情。
22.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对生活有深刻感悟、善于引导教育孩子的形象。
23.示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是我们应该像那株麦穗一样,坚守自己的阵地,靠坚韧和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