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教案
教学内容:
1、唱歌教学——《牧歌》(民歌)。
2、欣赏教学——无伴奏合唱《牧歌》。
教学目标:
1、学会唱《牧歌》。
2、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
3、《牧歌》的欣赏,拓展学生对原民歌的理解范围,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
4、充分了解内蒙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1、师:我国有多少个民族?(56个)你们知道哪些民族?
(学生自由说)
2、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曲,老师请你们来听听这是什么民族?
歌曲《天堂》
3、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
二、欣赏蒙古民歌《牧歌》。要求会哼唱旋律,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1、蒙古族真美,不禁让我想起一首歌(老师唱原民歌)
2、你们听过这首歌吗?有什么特点?
(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
3、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用M唱)
4、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
5、比较两句: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师:对啊,同学们非常聪明,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
上句:蓝天白云——音高
下句:绿草羊群——音平
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
6、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唱唱歌曲吧!
三、欣赏无伴奏合唱的《牧歌》
1、请你闭上眼睛听,现在又想告诉我什么?(无伴奏合唱)。
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
2、提出问题:无伴奏合唱《牧歌》与原民歌的表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无伴奏合唱的有关常识:无伴奏合唱曾经被认为是合唱的最高艺术形式之一。它是由人声不同音色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同样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比如我们所听到的这首无伴奏合唱《牧歌》,在艺术价值、表现意境上与原民歌基本相同,但在表现的力度和表现幅度上较原民歌的单一声部要丰富。
3、那你们能听出那几个声部呀?
(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声部组成的 )
师引导生说: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
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
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
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
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4、你们更喜欢哪一首《牧歌》呢?为什么?
(更能显出草原的宽广、音色空旷优美)
师:通过歌曲的欣赏,你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幸福、自由的民族)
师:那你喜欢这个民族吗?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一下这种美丽宽广、幸福自由的感觉。(复听歌曲)
四、小创作:目的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表达情感。
师:同学们,看你们这么喜欢这首歌曲,我有个提议,为《牧歌》尽上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的一项任务完成。
1、编一段歌词
2、写一篇短文
3、画一幅美图
五、小结:
草原音乐之蒙古族:蒙古族民歌分“长调”、“短调”。长调为散板或节奏自由; 短调为块板,节奏整齐。
课件7张PPT。牧 歌后经瞿希贤改编成合唱曲请欣赏合唱版《牧歌》 1954年,翟希贤以蒙古民歌《牧歌》为主旋律运用和声变奏手法将其改变为一首无伴奏合唱曲,着意于木,牧民对故乡的眷恋,对幸福生活的赞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创作背景翟希贤:(1919—2008)作曲家,代表作有大合唱《红军根据地大合唱》电影音乐《青春之歌》,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飞来的花瓣》、无伴奏合唱《牧歌》等合唱声部谢谢观赏课件6张PPT。牧 歌学唱《牧歌》 结合歌曲的旋律、节奏特点,用缓吸缓呼的呼吸方式演唱歌曲。歌曲《牧歌》的曲式结构是什么?一段体小结音乐知识
热爱和喜欢蒙古族音乐
自己找蒙古族的“呼麦”欣赏
谢谢观赏蒙古族民歌《牧歌》
这是流行在内蒙自治区东部昭乌达盟的一首蒙族民歌。根据音乐风格上的不同,人们往往把蒙古族民歌划分为长调和短调(或短歌)两种风格。短调民歌大多节奏规整,乐句紧凑,结构匀称,旋律线较曲折、带有宣叙性。大家熟知的《嘎达梅林》、《森吉德玛》等都是它的典型曲目。长调风格是指那些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牧歌》是长调民歌的代表曲目之一。它主要在放牧时演唱,具有浓厚的草原生活气息。
这首《牧歌》由一个两乐句的乐段,反复一次构成。歌词形象纯朴,富有诗意,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曲调和歌词结合得很紧密。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歌词,但它那生动的比喻和优美的音乐,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大草原的美丽画卷。
上句旋律主要在高音区活动。以5、6两音为中心,悠扬飘逸,仿佛是蓝天中飘浮着的朵朵白云。悠扬飘荡,高远开阔; 牧民的歌声和马头琴声,伴和着骏马的嘶鸣,羊群的欢叫,随着清风荡漾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空……
下句主要在低音区盘旋,以1、2两音为中心,低回委婉,徐徐收束。曲调是上句的低五度变化模进。低回婉转,犹如撒在草原上的斑斑如银的羊群,展现了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景象。两句对称、匀衡,造成舒畅、平稳的效果。
《牧歌》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辽阔草原和放牧生活的无限挚爱和深情眷恋。曲调兼有宽广豪放和优美抒情的特性。节奏自由舒展,谱面上的小节划分只是记谱的大略规范,牧民们实际演唱时常常对着无垠的天空和元边的草原尽情抒怀,其节拍近于散板,悠扬飘逸、委婉缠绵。意境深遂悠远,令人心旷神抬,暇思无限。沙汉昆曾把它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作曲家瞿希贤将它改编成无伴奏合唱曲,运用复调的手法将旋律多层叠置,并加进人声哼鸣的引子和轻柔缥缈的长音拖腔结1尾,使它更加丰满、淳厚,突出了音乐的纵深感、朦胧感和诗意美,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蒙古民歌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1.长调民歌
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在60年代风靡一时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赞歌》,以及艺术魅力至今不衰的《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歌曲,即是以长调民歌力基础所创作的。
2.短调民歌。
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流行的有《锡巴喇嘛》、《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美酒醇如香蜜》、《拉骆驼的哥哥十二属相》等。 短调民歌流行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区其他农业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多用汉语演唱。所以,不仅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人喜欢唱,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欢唱这种山曲儿。在蒙古族民歌中,有很多长篇叙事的歌,如著名的《嘎达梅林》,它叙述了英雄嘎达为了蒙古人民的牧场,为了牧人的生存,同达尔罕王和反动军阀张作霖斗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