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全文,理解文中语句的意思,理清思路,感知全文。
2、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态度,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点】
1、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2、学习本文语言平淡而蕴藉、多用否定句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陶渊明的资料,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并结合文章下面的注释能自己疏通课文。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说起五柳先生,同学们一定会感到亲切和熟悉。他曾经带着我们领略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源风光,欣赏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林美景,我们曾跟随他一起“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我们还欣赏过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结识了一个崇尚自然、热爱田园生活的隐者形象。在陶渊明眼中,陶渊明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读《五柳先生传》,加深对先生的印象。
二、出示活动任务
1、熟读全文,理解文中语句的意思,理清思路,感知全文。
2、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态度,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作者简介
陶渊明:字潜,名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他年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闻,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写出了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优秀诗篇。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其生平大体上可分三个时期:二十九岁以前为居家读书时期;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为时仕时隐时期;四十一岁至六十三岁为归隐时期。
2、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hè 箪dān 瓢piáo 屡lǚ
晏yàn 黔qián 俦chóu 觞shāng 赋fù 欤yú 汲jí
四、课堂新授活动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课文录音,然后结合注释,参考下面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1、翻译提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意在意义的词,不译。
2、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详:清楚。
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
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会:体会、领会。
嗜:喜好。或:有时。
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
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希望。
曾不吝情去留:从来不会舍不得离开。
环堵萧然:屋里空荡荡的。堵:屋墙。
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的破洞打着补丁。穿:破洞。结:打结,缝补。
箪瓢屡空:食具、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形容缺吃少穿喝。
晏如:安然自得的样子。
忘怀:不在意,不放在心上。
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俦:辈,同类。
衔觞:饮酒。
3、疏通文意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译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www.21-cn-jy.com
原文: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21·世纪*教育网
译文: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21·cn·jy·com
活动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家境、习性及其志趣。
第二段:用史传的结尾格式加了一个赞语,集中陈述了传主安贫守节的性格特征和卓尔不群的理想。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塑造了五柳先生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
课文主要从思想性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状况三个方面塑造了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依旧“晏如”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2·1·c·n·j·y
3、这篇文章显然是陶渊明的自况,但作者为什么假托为“五柳先生”?
陶渊明借助假托,把自己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介绍自己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更显示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2-1-c-n-j-y
活动三:积累文言文知识
1、一词多义:
以
(1)因以为号焉 以:把。以为,以之为。
(2)以此自终 以:凭借。
之
(1)或置酒而招之 之: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 之:助词,的
言
(1)闲静少言 言:说,说话(动词)
(2)黔娄之妻有言 言:言语,话(名词)
如
(1)晏如也 如:……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 如:像
其
(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其: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2)亲旧知其如此 其:代词,指五柳先生
2、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
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名词,旧交,旧友 。
今:形容词,过去的,过时的。
(3)不求甚解
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4)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今:或者。
(5)赞曰
古: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今:称赞,赞美。
(6)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古:处所。
今:允许,许可。
(7)造饮辄尽
古:往,到。
今:制造。
3、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
详:形容词用作动词,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
亲旧: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以乐其志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快乐
(4)性嗜酒
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4、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因以为号焉。
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
(2)好读书,不求甚解。
省略主语“先生”。
(3)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省略主语“先生”。
倒装句: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状语“于贫贱”“于富贵”后置,应为“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
活动四:读课文,合作探究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未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也是他不求荣利思想的反映。21教育网
2、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应了陶渊明怎样的内心世界?
仕途失意,内心痛苦,也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3、“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么能“晏如”?
五柳先生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他却能处之泰然,安之若素,与古代圣人先贤的激励是分不开的。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21cnjy.com
4、五柳先生为什么“常著文章自娱”?
他著文章的目的是“自娱”,不为成名,更不为求官。这说明他内心的确有“会意”,有话要说,只是不愿对别人说,所以写文章给自己看。他内心痛苦,但能从写文章中得到解脱。
5、赞语的含义?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也是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来源:21·世纪·教育·网】
6、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何关系
①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②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特立独行、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③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④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⑤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读“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我们看到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⑥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活动五:读文章,体会文章之美
本文的语言简洁凝练
(1)文章第一句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一个号,表现了先生不随世俗的品性。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以五柳为号显示了他的志趣。寥寥几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又隐隐散发出一股田园气息,映衬出一个田园幽居者的形象,语极平淡,味极深厚。www-2-1-cnjy-com
(2)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是总结性的语言,没有写一件具体事实,但每一项又都包含大量的事实,写他读书、饮酒、著文,莫不如此,简约中含着丰富的内容,不但有丰满的生活意境,而且有诗一般的韵味。21*cnjy*com
活动六:课外积累
陶渊明作品中的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五、课堂小结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来源:21cnj*y.co*m】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然后用成语造句。
板书设计:
五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柳 好读书 适意
先 传 性嗜酒 陶情 不慕荣利
生 环堵萧然 乐道 安贫乐道
传 常著文章自娱 娱志
赞: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0张PPT)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说起五柳先生,同学们一定会感到亲切和熟悉。他曾经带着我们领略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源风光,欣赏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林美景,我们曾跟随他一起“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我们还欣赏过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结识了一个崇尚自然、热爱田园生活的隐者形象。在陶渊明眼中,陶渊明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读《五柳先生传》,加深对先生的印象。
出示活动任务
1、熟读全文,理解文中语句的意思,理清思路,感知全文。
2、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态度,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陶渊明:字潜,名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他年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闻,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写出了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优秀诗篇。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其生平大体上可分三个时期:二十九岁以前为居家读书时期;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为时仕时隐时期;四十一岁至六十三岁为归隐时期。
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2、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嗜 辄 吝 褐
箪 瓢 屡 晏
黔 俦 觞 赋 欤 汲
shì
zhé
lìn
hè
dān
piáo
lǚ
yàn
qián
chóu
shāng
fù
yú
jí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课文录音,然后结合注释,参考下面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1、翻译提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意在意义的词,不译。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2、重点词语的意思
详:
不求甚解:
会意:
嗜: 或:
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
曾不吝情去留:
清楚。
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
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
会:体会、领会。
喜好。
有时。
去喝酒就喝个尽兴。
造,往,到。
希望一定喝醉。
期,希望。
从来不会舍不得离开。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2、重点词语的意思
环堵萧然: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
晏如:
忘怀:
戚戚:
俦: 衔觞:
屋里空荡荡的。
堵:屋墙。
粗布短衣上的破洞打着补丁。
穿:破洞。结:打结,缝补。
食具、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形容缺吃少穿喝。
安然自得的样子。
不在意,不放在心上。
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辈,同类。
饮酒。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3、疏通文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原文: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3、疏通文意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
译文: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3、疏通文意
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译文: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3、疏通文意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原文: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3、疏通文意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 ,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译文:
1、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活动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段: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家境、习性及其志趣。
第二段:用史传的结尾格式加了一个赞语,集中陈述了传主安贫守节的性格特征和卓尔不群的理想。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塑造了五柳先生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
活动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从思想性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状况三个方面塑造了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
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依旧“晏如”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活动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3、这篇文章显然是陶渊明的自况,但作者为什么假托为“五柳先生”?
活动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陶渊明借助假托,把自己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介绍自己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更显示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
1、一词多义:
活动三:积累文言知识
以
(1)因以为号焉
(2)以此自终
以:把。以为,以之为。
以:凭借。
之
(1)或置酒而招之
(2)葛天氏之民欤
之:代词,他。
之:助词,的。
1、一词多义:
活动三:积累文言知识
言
(1)闲静少言
(2)黔娄之妻有言
言:说,说话(动词)。
言:言语,话(名词)
如
(1)晏如也
(2)亲旧知其如此
如:……的样子。
如:像。
其
(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亲旧知其如此
其: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其:代词,指五柳先生。
2、古今异义:
活动三:积累文言知识
(1)每有会意
(2)亲旧知其如此
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
古:名词,旧交,旧友 。
今:形容词,过去的,过时的。
2、古今异义:
活动三:积累文言知识
(3)不求甚解
(4)或置酒而招之
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古:有时。
今:或者。
2、古今异义:
活动三:积累文言知识
(5)赞曰
(6)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7)造饮辄尽
古: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今:称赞,赞美。
古:处所。
今:允许,许可。
古:往,到。
今:制造。
3、词类活用:
活动三:积累文言知识
(1)亦不详其姓字
(2)亲旧知其如此
(3)以乐其志
(4)性嗜酒
详:形容词用作动词,知道。
亲旧: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快乐。
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4、文言句式
活动三:积累文言知识
省略句:
(1)因以为号焉。
(2)好读书,不求甚解。
(3)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
省略主语“先生”。
省略主语“先生”。
4、文言句式
活动三:积累文言知识
倒装句: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
状语“于贫贱”“于富贵”后置,应为“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活动四:读课文,合作探究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未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也是他不求荣利思想的反映。
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2、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应了陶渊明怎样的内心世界?
活动四:读课文,合作探究
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仕途失意,内心痛苦,也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3、“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么能“晏如”?
活动四:读课文,合作探究
五柳先生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他却能处之泰然,安之若素,与古代圣人先贤的激励是分不开的。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
4、五柳先生为什么“常著文章自娱”?
活动四:读课文,合作探究
他著文章的目的是“自娱”,不为成名,更不为求官。这说明他内心的确有“会意”,有话要说,只是不愿对别人说,所以写文章给自己看。他内心痛苦,但能从写文章中得到解脱。
5、赞语的含义?
活动四:读课文,合作探究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也是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6、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何关系
活动四:读课文,合作探究
①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②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特立独行、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③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6、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何关系
活动四:读课文,合作探究
④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⑤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读“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我们看到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⑥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本文的语言简洁凝练
活动五:读课文,体会文章之美
(1)文章第一句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一个号,表现了先生不随世俗的品性。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以五柳为号显示了他的志趣。寥寥几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又隐隐散发出一股田园气息,映衬出一个田园幽居者的形象,语极平淡,味极深厚。
本文的语言简洁凝练
活动五:读课文,体会文章之美
(2)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是总结性的语言,没有写一件具体事实,但每一项又都包含大量的事实,写他读书、饮酒、著文,莫不如此,简约中含着丰富的内容,不但有丰满的生活意境,而且有诗一般的韵味。
s
活动六:课外积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作品中的名句: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课堂小结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然后用成语造句。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