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 金色的鱼钩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认读12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红军过草地是时的艰苦情况。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吗?(播放视频)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七律长征》。
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 “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
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从 1934 年
10 月开始,到 1936 年 10 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中央红军长征前约 8.8 万
人,到达陕北后只剩下约七千人。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红军在长征过草地时发生的一段感人的故事。
2. 板书课题《金色的鱼钩》。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翻开发黄的历史,走进草地深处,来感受这个动人的故事吧!
二、初读感知
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
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果——稞、唐——搪、敖——熬、乞——疙、电——奄、壹——
噎、秀——锈。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颧”左右结构。左大右小,注意左边字画较多,要紧凑。
“鬓”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注意上边的笔顺,笔画要紧凑。下面是“宾”
“敛”左右结构。左大右小,左边最后一笔是提。
(2)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
2.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他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战士过草
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
3.理解词语。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
kē táng áo quán bìn gē dā liǎn yǎn āi yē
青稞 搪瓷碗 熬夜 颧骨 两鬓 疙 瘩 收敛 奄奄一息 唉声叹气 噎住
A. 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
词语理解:
瞻仰:仰望,恭敬地看。
抽噎:一抽一抽地低声哭泣。
支吾:说话含混躲闪。
奄奄一息:形容呼吸微弱,生命垂危。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收敛:(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无边无涯:没有边际。
三、精读领悟
1.全文共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 (第1-2段):老班长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第3-22段):老班长护送病号。
第三部分(第23-33段):老班长壮烈牺牲。
第四部分(第34段):我们永远怀念老班长。
2.第一部分
(1)品读第1-2自然段,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1935年秋天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的时候。
(2)老班长担负着什么任务?
保护三个小病号过草地。
(3)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
斑白了。
岁数不大但显得苍老,可以看出老班长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
3.第二部分
(1)品读第3-22自然段,“合不拢眼”指什么?老班长为什么“整夜整夜”地合不拢
眼?
“合不拢眼”指睡不着觉。是因为“饥饿威胁着我们”,如果再找不到吃的,大家就有
生命危险。
(2)老班长为什么“喜出望外”?他的的心情怎样?
因为在饥饿威胁着我们的生命的时候,老班长在池塘边发现了鱼,他想,可以钓鱼烧
鱼汤给三个小病号吃。喝了鱼汤,就可以走出草地了。老班长高兴地心情是无法形容的。
(3)小梁发现了老班长的什么秘密?老班长是怎么回答的?
从来没见老班长吃过一点儿鱼。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4)老班长为什么不吃鱼?从中你体会到老班长身上有着什么样的品质?
老班长把鱼留给三个病号吃,让他们维持生命走出草地,才能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
舍己为人 忠于革命 无私奉献
(5)朗读: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
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
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这段话对小梁和老班长进行了什么描写?你有什么感
受?
从小梁的表情、语言、心理和老班长吃鱼骨时的神情的描写,我们既感受到老班长吃
这些草根和鱼骨头是多么的困难和痛苦,又表明小梁看到这种情景时内心的难受程度。
(6)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小梁为什
么“哭”了?
这里的“哭”从表面上看,是“我”的意思不被老班长理解而委屈的“哭”,而实际
上是“我”对老班长的舍己为人精神饱含敬意的“哭”。
(7)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为什么“我”会这
样?
当“我”知道鱼的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儿东西都给三个病号吃,自己
却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时,“我”的内心极为沉重。“我”实在不忍心喝下这少之又少
的鱼汤,实在不愿意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也实在不希望看到老班长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
去,所以觉得手中的搪瓷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8)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
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这是什么描写?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神态,表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高尚品质。
(9)小梁,你不要太脆弱!” 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此时老班长
心里想什么?“我” 心里又在想什么?
老班长想:小梁,你是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
们的信心,你一定要把鱼汤喝了,才有体力走出草地。
“我”想,老班长把鱼汤都给我们喝了,自己却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身体一天比
一天瘦弱,担心老班长走不出草地,心里万分沉重。
4.第三部分
(1)品读第23-33自然段,接近草地边沿时,小病员是怎样的情形?老班长呢?
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
了。
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
们。
(2)老班长怎么对小病员说?大家心情怎样?
同志们,咱们在这儿停一下,好好弄点儿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
我们的精神显得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草,好像过节似的。
(3)小梁他们发现老班长昏倒在水塘边时是怎样抢救的?
我们立即分了工,我去钓鱼,剩下的一个人照料老班长,一个人生火。
(4)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是不喝鱼汤?
老班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是铭记党交给他的任务,没有喝一口鱼汤,把鱼汤留给
了病员,一定要让三个小病员走出草地。
师:“我们”走到草地的边缘,老班长却牺牲了。
5.第四部分
(1)品读第34自然段,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
身的衣兜里。”“我”为什么这样做?
“我”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不仅表达了“我”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也是为了
留下这个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学习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
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2)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
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3)文章主要写的是老班长,题目为什么却叫“金色的鱼钩”呢?
鱼钩是老班长留下的,而且整个故事围绕鱼钩展开,鱼钩作为整篇文章的线索,贯穿
全文。而且金色,作为一种光亮,神圣的颜色,正是老班长舍已救人,不惧牺牲,革命奉
献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写照。
四、课堂总结
师:学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
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五、课堂练习
1.我会写词语
(衰弱)的身体 (饱满)的情绪 (坚强)的毅力
(低沉)的声音 (斑白)的两鬓 (金色)的光芒
2.我会组词。
颧(颧骨) 搪(搪塞) 绣(绣花)
灌(灌溉) 塘(池塘) 锈(生锈)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读你感动的地方。
2.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父母听。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接受任务——草地途中 照顾我们 (亲切)
护送病号——设法钓鱼 自己不吃 (焦急) 忠于革命
壮烈牺牲——安定情绪 昏迷不醒 (鼓励) 舍己救人
接受任务——保存鱼钩 子孙瞻仰 (教育)
【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
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
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出令人感动的情景,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
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感受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
最后,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这句话。领悟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5张PPT)
人教版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 第十五课
金色的鱼钩
激趣导入
激趣导入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 “长征”,是第
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
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的
战略大转移。从 1934 年 10 月开始,到1936
年 10 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中央红军长征前约 8.8 万人,到达陕
北后只剩下约七千人。
初读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
接受党组织交给他的任
务,尽心尽力地照顾三
个生病的战士过草地而
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
初读感知
搪瓷碗
熬夜
颧骨
疙 瘩
两鬓
táng
áo
gē dā
quán
bìn
青稞
奄奄一息
kē
yǎn
liǎn
收敛
噎住
yē
āi
唉声叹气
初读感知
瞻仰
仰望,恭敬地看。
抽噎
支吾:
奄奄
一息
一抽一抽地低声哭泣。
说话含混躲闪。
形容呼吸微弱,生命垂危。
初读感知
弥漫
收敛
无边无涯
(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没有边际。
精读感悟
老班长
接受任务。
1-2
老班长
护送病号。
3-22
老班长
壮烈牺牲。
23-33
全文共分几部分?
34
我们永远怀念
老班长。
精读感悟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1935年秋天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的时候。
老班长担负着什么任务?
保护三个小病号过草地。
精读感悟
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岁数不大但显得苍老,可以看出老班长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
精读感悟
“合不拢眼”
指什么?
指睡不着觉。
老班长为什么“整夜
整夜”地合不拢眼?
是因为“饥饿威胁着我们”,如果
再找不到吃的,大家就有生命危险。
精读感悟
老班长为什么“喜出望外”?
他的的心情怎样?
因为在饥饿威胁着我们的生命的时候,老班长
在池塘边发现了鱼,他想,可以钓鱼烧鱼汤给
三个小病号吃。喝了鱼汤,就可以走出草地了。
老班长高兴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
精读感悟
小梁发现了老班长的什么秘密?
老班长是怎么回答的?
小梁
从来没见老班长吃过一点儿鱼。
老班长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
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精读感悟
老班长为什么不吃鱼?从中你体会到老班长身上有着什么样的品质?
老班长把鱼留给三个病号吃,让他们维持
生命走出草地,才能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
舍己为人
忠于革命
默默无闻
精读感悟
朗读
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
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精读感悟
这段话对小梁和老班长进行
了什么描写?你有什么感受?
从小梁的表情、语言、心理和老班长吃鱼骨
时的神情的描写,我们既感受到老班长吃这
些草根和鱼骨头是多么的困难和痛苦,又表
明小梁看到这种情景时内心的难受程度。
精读感悟
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
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小梁为什么“哭”了?
这里的“哭”从表面上看,是“我”
的意思不被老班长理解而委屈“哭”,
而实际上是“我”对老班长的舍己为
人精神饱含敬意的“哭”。
精读感悟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
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为什么
“我”会这样?
精读感悟
当“我”知道鱼的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
有的一点儿东西都给三个病号吃,自己却硬咽
草根、用鱼骨充饥时,“我”的内心极为沉重。
“我”实在不忍心喝下这少之又少的鱼汤,实在
不愿意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也实在不希望看
到老班长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所以觉得手
中的搪瓷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精读感悟
壹
贰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
眉头拧成疙瘩。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
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这是什么描写?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神态
表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
忠于革命的高尚品质。
精读感悟
小梁,你不要太脆弱!” 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此时老班长心里想什么?
“我” 心里又在想什么?
精读感悟
老班长
小梁,你是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
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你一定要把鱼汤喝了,才有体力走出草地。
小梁
老班长把鱼汤都给我们喝了,自己却硬咽
草根、用鱼骨充饥。身体一天比一天瘦弱,
担心老班长走不出草地,心里万分沉重。
精读感悟
接近草地边沿时,小病员是
怎样的情形?老班长呢?
小病员
老班长
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
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
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精读感悟
老班长怎么对小病员说?
大家心情怎样?
我们的精神显得特别好,四处去
找野菜,拾干草,好像过节似的。
同志们,咱们在这儿停一下,好好弄点儿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
精读感悟
小梁他们发现老班长昏倒
在水塘边时是怎样抢救的?
我们立即分了工,我去钓鱼,剩下的一个人照料老班长,一个人生火。
精读感悟
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
为什么还是不喝鱼汤?
老班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是铭记党交
给他的任务,没有喝一口鱼汤,把鱼汤留
给了病员,一定要让三个小病员走出草地。
精读感悟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
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
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我”为什么这样做?
“我”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不仅表达了“我”永
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也是为了留下这个让子孙
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学习他们为革命事业的
成功、为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精读感悟
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
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
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精读感悟
文章主要写的是老班长,题目为什么却叫“金色的鱼钩”呢?
鱼钩是老班长留下的,而且整个故事围绕
鱼钩展开,鱼钩作为整篇文章的线索,贯穿
全文。而且金色,作为一种光亮,神圣的颜
色,正是老班长舍已救人,不惧牺牲,革
命奉献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写照。
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
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
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学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1.我会写词语。
( )的身体 ( )的情绪 ( )的毅力
( )的声音 ( )的两鬓 ( )的光芒
课堂练习
饱满
衰弱
低沉
坚强
斑白
金色
2.我会组词。
颧( ) 搪( ) 绣( )
灌( ) 塘( ) 锈( )
课堂练习
颧骨
搪塞
绣花
灌溉
池塘
生锈
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读你感动的地方。
2.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父母听。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接受任务——保存鱼钩 子孙瞻仰 (教育)
接受任务——草地途中 照顾我们 (亲切)
护送病号——设法钓鱼 自己不吃 (焦急)
壮烈牺牲——安定情绪 昏迷不醒 (鼓励)
忠于革命
舍己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