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单元检测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倩女(qiàn)
燕地(yàn)
犬牙差互(cī)
B.炽盛(zhì)
藻荇(xìng)
飞沙走砾(lì)
C.浃背(jiā)
丧乱(sāng)
俶尔远逝(shū)
D.清冽(liè)
幽邃(suì)
脱笼之鹄(hú)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凄神寒骨(使……感到凄凉)
犬牙差互(交错)
B.悄怆幽邃(极)
古来共谈(谈论)
C.隶而从者(随从)
盖竹柏影也(表示推测)
D.以其境过清(因为)
乃记之而去(离开)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2分)
A.麦田浅鬣寸许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庭下如积水空明
D.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相与步于中庭”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于时冰皮始解
C.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D.于事无补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伐竹取道
B.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C.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苏轼的《浣溪沙》,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B.东晋时期,政治黑暗,不少文人遁迹山林,旨在从自然美景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比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反映的正是这种思想。
C.范仲淹《渔家傲》中“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
D.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7.诗词默写。(每空1分,共5分。)
(1)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_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__________________?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
(4)古诗词中常常借月亮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请你写出关于“月亮”的连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著填空。(3分)
“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等说的是《水浒传》中一位传奇英雄的故事。这位英雄是___________。“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中的“花和尚”“豹子头”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阅读(共6分)
(一)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是说诗人准备了丰盛的酒食相邀,文字平淡,毫无渲染,足见农家待客之简朴,同时也说明朋友至交,不讲虚礼。
B.颔联中的“合”字形象地写出了村边绿树环绕、幽静雅致的环境;“斜”字生动地写出了城外青翠的山峦连绵起伏的样子。
C.颈联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D.尾联最能集中表达出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义。
(二)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奇异。
B.“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连飞往衡阳的大雁也毫无留恋之意。
C.“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的寒冷凄凉,但悠悠的羌管声使生活减少了些许孤寂。
D.这首词既表达了戍边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他们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这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D.“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将军白了头发,士兵流下了泪水。
三、古文阅读(共44分)
(一)小石潭记(8分)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如鸣佩环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B.为坻,为屿,为嵁
全石以为底
C.不可知其源
潭中鱼可百许头
D.不可久居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悲凉凄怆的心情,写出了贬居生活的孤寂悲凉。
B.本文按游览的顺序来写,依次为:发现小潭——小潭来历——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的气氛。
C.第二段通过描写游鱼、阳光、影子,从侧面衬托出潭水的清澈。写鱼像在空中游动一样,体现出水的透明;用太阳的照射,突出水的清澈。
D.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了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二)答谢中书书(6分)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清流见底
以其境过清
B.四时俱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C.实是欲界之仙都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D.山川之美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两句概述了从古至今的山水美景人人皆爱,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句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清;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四句是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
D.在文中,作者分别从形态、色彩、声音、味道四个方面来描摹自己隐居之地的秀美景色。
(三)(6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选自袁宏道《西湖(二)》)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欣然起行
然杭人游湖
B.安可为俗士道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C.念无与为乐者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
D.皆在朝日始出
始极其浓媚
1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月下之景。
B.【乙】文表达了“灵性”文人闲适高雅的情趣。
C.【甲】文作于作者被贬黄州、身处逆境时,但东坡老人能解脱自己,寄情山水,表现了他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D.【甲】【乙】两文都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月光的别样趣味。
(四)满井游记(6分)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2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余寒犹厉(还)
冻风时作(兴起)
B.未百步辄返(就)
土膏微润(肥沃)
C.波色乍明(始,初)
山峦为晴雪所洗(被)
D.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湿透)
而此地适与余近(到,往)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全文以出游踏春为线索,从城居不见春写起,接着写郊外踏春,逐层写出了郊外早春的诱人景色,最后抒发了“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的感受。
B.第一段极力描写了北京气候的寒冷,目的是衬托第二段的满井风光:用城内的“寒”衬托满井郊野的“暖”;用城内的“冻风”“飞沙走砾”衬托满井的水色山光、飞鸟游鱼。
C.第二段写了早春景色,以及作者游满井的喜悦之情。语段通过新奇的比喻,极为形象准确地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水、山、麦田,并运用排比修辞写出了游人的几种情态。
D.最后一句是作者的总括句。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出去了解民情表示出极大的不满。
(五)义不食周粟(7分)
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①,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yuán)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②,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③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cú)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选自《史记》)
【注释】①木主:象征着死者的木制牌位。②宗周:以周王室为宗主。③薇:野豌豆,蕨类植物,草本,其叶与果可食。
2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西伯卒(死)
B.叩马而谏曰(规劝)
C.左右欲兵之(兵器)
D.我安适归矣(到,往)
2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2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伯夷、叔齐是怎样的人。(3分)
(六)农夫耕田(11分)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见而哂之曰:“甚矣,农夫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②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去。
(选自陈继儒《宝颜堂秘籍·浑然子》)
【注释】①息:呼吸。②仆:倒。
2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行者见而哂之(讥笑)
B.此田竟月不成(整)
C.乃子之术谬矣(错误)
D.行者服而去(到,往)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甚矣,农夫之惰也!
(2)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29.文中的行者为何讥笑农夫?(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30.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至少说出三点)(3分)
四、写作与展示(共50分)
3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著名诗人汪国真说:“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因此,人们总想到远方去旅行,远方似乎有我们身边没有的东西,不仅仅是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更多的是一种梦想、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看不见的灵魂里涌动着的向往。生活中近的是现实,远的才是诗。所以远方总像一簇圣火,在人们心中燃烧。于是,我们总是期盼远方,充满放飞心灵的渴望。
要求:(1)以“远方”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2)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
参考答案
1.D(A项中“燕”应读“yān”;B项中“炽”应读“chì”;C项中“俶”应读“chù”。)
2.B(邃:深。)
3.D(使用了夸张修辞。)
4.B(B项和例句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A.从;C.比;D.对于。)
5.B(A.古今义均为“砍伐”。B.古义:安,哪;今义:不善良,讨厌,憎恨。C.古今义均为“解开,脱”。D.古今义均为“交相辉映”。)
6.B(“东晋时期”应为“南北朝时期”。)
7.(1)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山重水复疑无路(3)谁道人生无再少(4)示例:①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8.武松
鲁智深
林冲
9.A(是故人准备了丰盛的酒食相邀。)
10.C(悠悠的羌管声并未使生活减少些许孤寂,而是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11.D(此处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将军白发征夫泪”,白发的不单单是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流泪的也不仅仅是征夫,将军也哀伤落泪。)
12.A(A.都是“像”的意思;B.成为/作为;C.能够/表示估计数目,相当于“大约”;D.停留/居住。)
13.(1)以整块石头构成潭底,靠近岸边的地方,潭底的石头翻卷上来,露出水面。(2)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静静地一动也不动。
14.B(无“小潭来历”。)
15.C(A.清澈/凄清;B.季节/时间,时候;C.都是表判断;D.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6.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它的奇异的人了。
17.D(从形态、色彩、声音这三个方面。)
18.B(B.都是“怎么”的意思;A.……样子/但是;C.游乐/快乐;D.刚刚/才。)
19.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20.D(【甲】文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
附【乙】文参考译文:但杭州人游湖,限于午、未、申这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绿、暮烟凝聚在山间的佳景都出现在旭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才把西湖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来形容,花和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情意,另是一番趣味。这种快乐只能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讲给那些俗人听呢?
21.D(适:正好,恰好。)
22.能够不因为游玩而误事,潇洒地徜徉于山石草木之间,只有(我)这种闲职啊。
23.D(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而不知城外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24.C(用兵器杀人。)
25.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
26.①忠诚:伯夷、叔齐叩马而谏;②坚守道义: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③有骨气: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附参考译文: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规劝说:“父亲死了不葬,竟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的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仁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并让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件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不做周朝的官),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词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到哪里去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
27.D(离开)
28.(1)你这个农夫真是太懒惰了!(2)你能把耕作的方法示范给我看吗?
29.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
30.示例一:做事情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目的)。示例二: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或: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示例三:实践胜于说教。示例四:事非经过不知难。(言之有理即可)
附参考译文:有个农民在田里耕作,他喘几口气以后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的人看见了讥笑说:“你这个农夫真是太懒了!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这样耕田一个月也耕不完啊。”农夫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能把耕作的方法示范给我看吗?”
过路的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没有多长时间,他的力气就用完了,气喘吁吁,汗如雨下的样子,连声音都发不出来了,将要倒在田里。他对农夫说:“我到今天才知道耕地的不易啊。”
农夫说:“不是耕田困难,而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一样的,想要刻意地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于是) 过路的人心服口服地离开了。
31.作文范例: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月亮把目光凝于远方,皓月千里,于黑暗中创造了万顷光芒;溪流把视野投向远方,百川到海,于渺小中成就了辽阔无垠;智者把梦想放飞远方,矢志不渝,终成璀璨的明星,高挂于历史的苍穹。
看,雄鹰奋飞,与日月共舞;大鹏振翅,与昊宇争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心怀大志的曹操将智勇挥洒于世,成就了一代枭雄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生对远方的不懈追求,让他成为了一只矫健的雄鹰,高飞在历史的天空。
听,血雨腥风,淋漓无限豪情;风刀霜剑,我心依旧漂游。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怀着一颗渴望到达远方的心,高喊“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的口号,带着“有之,请自嗣同始”的气魄,将生命轻托于菜市口中。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多了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
远方很美,因为无限美好都可以在那里看到,只要跨过去,美丽便会为你所有;远方很苦,因为摆在眼前的会有重重障碍,每一根荆棘都有可能弄得你遍体鳞伤。因此,很多人因为畏缩不前,便终生只能“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因为路上的荆棘而放弃远方的美好,空留遗憾呢?
想起花中君子——梅。寒风瑞雪骤然袭来,暗香源处是一枝经典的梅花在风中摇动,与风雪殊死一搏。我们感叹的不是她的美丽,而是她的勇气。她原可以待在花苞里,以温暖裹身,酝酿甜蜜,在上帝的庇护下安然度过寒冬。可是她的梦在远方,她不愿在花苞里安逸睡去。她要闯,不管迎接她的是什么。有人说人生是一条航船,那么我说,风浪可以劈破船身,可它打消不了船儿勇于驶向远方的决心。在浪花里,船身被打得闪光锃亮,但它仍然矢志不移地驶向远方。浪声滔天,那是前进的号角;灯塔闪烁,那是导航的旗帜。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你我都是一条船。要知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只有朝着远方的海域进发,我们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一味地沉溺于避风港的宁静,终将庸碌一生。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愿你我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