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7.5 极地地区(第2课时)(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7.5 极地地区(第2课时)(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03-24 15:56:58

文档简介

《极地地区》(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出极地地区主要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资料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极地科考的历程,感悟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极地地区主要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教学难点】
极地科学考察的价值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极地地区的资料、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共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南极泰山站和德国诺伊迈尔Ⅲ南极考察站图。你知道这是什么奇特的建筑吗?
学生:极地科学考察站。
教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了解人类在南极科学考察的情况。
环节二:新知学习
学习任务一:考察极地
活动一:难忘的科考记事
教师:出示极地地区科学考察资料。
北极地区的探险与科考
◎ 1831年:英国探险家约翰 罗斯和詹姆斯 罗斯到达北极。
◎ 1909年:美国探险家皮尔里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人。
◎ 1957 1958年:环绕北极的国家建有54个科学考察站,北极考察进入正规化、现代化阶段。
南极地区的探险与科考
◎ 1895年:挪威海员博尔赫格列文克第一次登上南极大陆。
◎ 1904年:南极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阿根廷奥长达斯站建成。
◎ 1911年:挪威探险家罗阿德·阿蒙森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
◎ 1959年:阿根廷、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共同签署了《南极条约》。
学生:20世纪以来,人类的极地活动从自然探险进入了科学考察阶段。
活动二:巨大的科考价值
教师:读课文,找出极地地区在哪些方面具有科学考察价值。
学生: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为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师点拨:近年来,人们在极地地区开展了对大气臭氧层空洞的观测和海冰变化的研究,为人类了解自然界的真实面目,研究地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奠定了基础。
小组合作探究:
请列举实例,说说极地科学考察活动具有怎样的科学价值。
展示探究结果:
学生甲:气象研究价值: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例如,南极大气层中臭氧空洞的发现与研究等。21cnjy.com
学生乙:冰川研究价值:南极冰盖、海洋和陆地沉积物中的全球古环境信息和丰富的淡水资源。
学生丙:地质研究价值:极地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等。
学生丁:海洋研究价值:极地地区有着特有的海洋生物等。
教师:展示南极地区资源图,找一找南极地区主要的资源。
学生:有磷虾、海豹、企鹅等生物资源,还有煤、铁、锰等矿产资源。
活动三:中国科考在行动
教师:展示南极地区的中国科学考察站图,认识中国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
学生:1985年2月建长城站;1989年2月建中山站;2009年2月建昆仑站;2014年2月建泰山站。21·cn·jy·com
提出思考问题:极地考察站的房屋,为什么会这样设计?
(1)房屋的墙板采用“夹心”式,中间是保温材料。窗户较小,且多为双层玻璃,玻璃夹层间几乎为真空。
学生回答:为了防寒保暖。
(2)房屋地基很深,下面为立柱,房屋通常高出地面1 2米。房屋朝不同方向开门,还设有天窗。
学生回答:防止积雪掩埋;便于采光。
教师点拨:为了更好地适应极地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
小组合作探究: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中山站位于长城站的什么方向?
教师:结合上册所学经纬网的有关知识,点拨读图技巧。
学生回答:东南方向。
2.四个科学考察站中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哪一个?
学生回答:长城站。
3.科考站的建站时间为什么选择在2月?
学生回答:2月,为南极洲的暖季,有极昼现象,气温较高,风速较小。
教师:展示北极地区的中国科学考察站图,认识北极地区的中国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于2004年7月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建立,是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拥有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www.21-cn-jy.com
教师补充:中国邮政于2014年11月20日发行《中国极地科学考察三十周年》纪念邮票1套2枚。
学习任务二:保护极地
教师:播放视频:《我是冰川》。通过观看视频,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冰川在大量消融。
活动一:努力查摆问题
教师:全球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人类活动,极地地区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读课文内容,找出极地地区存在的问题有哪些?2·1·c·n·j·y
学生:极地地区的冰川、海冰消融速度加快;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燃油泄露,以及人类对极地动物的过度捕杀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教师:这里己不再是一片净土。
拓展延伸:
臭氧层空洞
臭氧层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最高的地方,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太阳紫外线辐射大部分被其吸收。臭氧层空洞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大量减少的空域。
对人类的影响:增加皮肤癌患病率;损害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等。
活动二:各国积极行动
教师:出示相关资料。
材料一:1959年12月1日,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二:1991年制定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材料三:各国科考人员不断强化环保意识,保证科考器材、日常用品等全部使用绿色环保产品。考察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等,除极少部分就地处理外,大部分都带出极地。
教师:为了保护南极大陆这一片净土,我们能做的事情有很多……
学生:节约用电、节约用纸、不污染环境、拒食野生动物等。
环节三:课堂检测
1.读“我国南极地区四个科学考察站示意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四个科考站都有极昼极夜现象
B.2月份是南极地区建站的最佳月份
C.南极地区冰雪覆盖,几乎没有矿产资源
D.四站中,长城站所处的纬度最高
2.下列关于“保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南极洲”的做法,正确的是( C )
A.大规模的开发南极矿产
B.积极开发南极的渔业资源
C.作为科研基地和平利用
D.作为人类废弃垃圾的理想填埋场
环节四:总结升华
用板图小结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一系列的地图、图片、文字,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各种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要求,也体现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追求。课堂中能够用一些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如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教学过程中以实图等感官冲击,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21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1张PPT)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
极 地 地 区
(第2课时)
CONTENTS
01
情境导入
02
03
04
新知学习
课堂检测
总结升华
你知道这是什么奇特的建筑吗?
极地科学考察站
CONTENTS
01
情境导入
02
03
04
新知学习
课堂检测
总结升华
考察极地
难忘的科考记事
北极地区的探险与科考
◎ 1831年:英国探险家约翰 罗斯和詹姆斯 罗斯到达北极。
◎ 1909年:美国探险家皮尔里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人。
◎ 1957 1958年:环绕北极的国家建有54个科学考察站,北极考察进入正规化、现代化阶段。
南极地区的探险与科考
◎ 1895年:挪威海员博尔赫格列文克第一次登上南极大陆。
◎ 1904年:南极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阿根廷奥长达斯站建成。
◎ 1911年:挪威探险家罗阿德·阿蒙森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
◎ 1959年:阿根廷、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共同签署了《南极条约》。
自然探险
科学考察
20世纪以来
人类极地活动
天然实验室
气象
冰川
生物
海洋
地质
巨大的科考价值
极地地区
请列举实例,说说极地科学考察活动具有怎样的科学价值。
气象研究价值: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例如,南极大气层中臭氧空洞的发现与研究等。
冰川研究价值:南极冰盖、海洋和陆地沉积物中的全球古环境信息和丰富的淡水资源。
请列举实例,说说极地科学考察活动具有怎样的科学价值。
地质研究价值:极地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等。
海洋研究价值:极地地区有着特有的海洋生物等。
矿产资源
南极地区丰富的资源
中国科考在行动
2014年2月建泰山站
1985年2月建长城站
1989年2月建中山站
2009年2月建昆仑站
南极地区的中国科学考察站
(1)房屋的墙板采用“夹心”式,中间是保温材料。窗户较小,且多为双层玻璃,玻璃夹层间几乎为真空。
(2)房屋地基很深,下面为立柱,房屋通常高出地面1 2米。房屋朝不同方向开门,还设有天窗。
极地考察站的房屋,为什么会这样设计?
防寒保暖
防止积雪掩埋;便于采光。
为了更好地适应极地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
1.中山站位于长城站的什么方向?
2.四个科学考察站中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哪一个?
3.科考站的建站时间为什么选择在2月?
东南
长城站
2月,为南极洲的暖季,有极昼现象,气温较高,风速较小。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北极黄河站,于2004年7月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建立,是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拥有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
北极地区的中国科学考察站
中国邮政于2014年11月20日发行《中国极地科学考察三十周年》纪念邮票1套2枚。
保护极地
努力查摆问题
通过观看视频,你发现了什么?
冰川在大量消融
视频
极地地区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冰川、海冰消融速度加快
燃油泄漏
臭氧层空洞
对极地动物的过度捕杀
拓展延伸
臭氧层空洞
臭氧层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最高的地方,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太阳紫外线辐射大部分被其吸收。臭氧层空洞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大量减少的空域。
对人类的影响:增加皮肤癌患病率;损害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等。
各国积极行动
1959年12月1日,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1991年制定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各国科考人员不断强化环保意识,保证科考器材、日常用品等全部使用绿色环保产品。考察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等,除极少部分就地处理外,大部分都带出极地。
我们也在努力
为了保护南极大陆这一片净土,我们能做的事情有很多……
CONTENTS
01
情境导入
02
03
04
新知学习
课堂检测
总结升华
1.读“我国南极地区四个科学考察站示意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四个科考站都有极昼极夜现象
B.2月份是南极地区建站的最佳月份
C.南极地区冰雪覆盖,几乎没有矿产资源
D.四站中,长城站所处的纬度最高
B
2.下列关于“保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南极洲”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大规模的开发南极矿产
B.积极开发南极的渔业资源
C.作为科研基地和平利用
D.作为人类废弃垃圾的理想填埋场
C
CONTENTS
01
情境导入
02
03
04
新知学习
课堂检测
总结升华
极地地区
考察极地地区
保护极地地区
科考历史
中国科考
科考价值
问题
行动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