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窗》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窗》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22 14:4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第20课窗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
2.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解读人物,理解主旨;
3.感悟文章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文中凝练简洁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窗”双关含义,体味作品精巧的构思、精练含蓄的语言。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世界是五彩缤纷、美丽丰富的,有位诗人说过:“打开窗户,阳光不只一种颜色。”“窗户是房屋的眼睛,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是呀,多彩的世界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是各不相同的。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打开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笔下的《窗》,走进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
<二>探究新知
(一)读准下列生字
斑 斓 (lán) 克 制(kè) 争奇斗 妍 (yán) 栩栩 如生(xǔ)
充塞(sè) 惭愧(kuì) 气喘吁吁(xū) 俯瞰(kàn)
(二)感知文章,理清情节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板书)
本文体裁是小说,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情节又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请同学根据“远窗人的心理变化过程”,将文章分成四个部分。
归纳:开端(1——3):关系友好;
发展(4——7):远窗人由享受到困扰,:逐渐感到不平衡;
高潮(8——12):见死不救,嫉妒心发作,为了床位,置同伴性命于不顾;
结局(13——15):惊讶失望,只见一堵光秃秃的墙。
(二)分析研读,把握主旨
1、是什么直接促使远窗人的心理发生变化?(窗外的美景)
近窗人的精彩描述,让他对窗外的景物非常向往,急于占据靠窗的床位。
2、近窗人描述的窗外之景是真实的吗?你从哪里感受到?
不是,是他的想象(编造)。
结局:“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近窗人为何要费尽心思为病友描绘窗外之美景?你觉得近窗人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析。
提示:(1)景物的特点:景色优美、和谐、充满勃勃生机——美好心灵的写照;(乐观者看到的是鲜艳的玫瑰,悲观者看到的是花下的刺)
(2)成语之作用:描绘生动、费劲心思、绞尽脑汁——激发病友生之欲望、点燃其生命之火、解除其病魔带来的痛苦;
(3)病情之恶化:本来病得很重、晚上突然大声咳嗽、病情恶化——劳神费力所致
目的:想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丝快乐,鼓舞病友的意志,解除同伴的痛苦。
形象:乐观善良、热爱生活、乐于助人、道德高尚……
远窗人又是怎样的人呢?请结合文章简析。
一开始,也热爱生命(第3节谈话内容)、心地善良(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但私欲的膨胀使他变得冷酷无情、灵魂卑劣、自私自利(见死不救)
本文主要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对比
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这篇小说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呢?
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体现了贬恶扬善的道德力量。
为何以“窗”为题?(有何作用?)
(1)线索,情节紧紧围绕“窗”展开;(2)比喻,喻指人的心灵(心灵之窗)
(三)拓展延伸,探究结尾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好的故事结尾,往往不是思绪的终结,而是思绪的腾飞。
同样的窗口,为何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归纳:
昔日病友用“心”去看,用心、用感情来描绘生活,他的心灵之窗是打开的,他的心中有最美的风景;而冷漠的人心灵之窗是关闭的,他心中不会有春天,也看不到春天,只能看到一堵光秃秃的墙。
2、“光秃秃的一堵墙”留给我们无尽的想象和感慨,这位病友看到这一堵墙会怎样呢?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他看到“这堵光秃秃的墙”时的情形。
(学生续写)
(四)结束语:
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成为了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性的瞭望台。让我们打开心灵之窗,扫除灵魂的阴霾,去迎接窗外灿烂的阳光吧!
五、【效果检测】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花园

对比



光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