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第18课口技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第18课口技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22 14:5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第18课口技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起表现作用。
3.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经常在电视节目或小品中感受过口技这种表演技艺。大家可以回想并解说一下哪位演员非常擅长这一方面的表演。(学生讨论后发言)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林嗣环笔下的口技艺人其技艺如何高超。
<二>探究新知
作者介绍
林嗣环,字起八,号铁崖,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家境清贫却心高志远,博学善文,才华横溢。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中进士。著有《铁崖文集》、《岭南纪略》、《荔枝话》、《湖舫存稿》、《口技》等。
正音正字
  呓yì  齁hōu  曳yè  许许hǔhǔ
疏通文意 1.学生将预习时不懂的字、词、句翻译提出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2.学生提出小组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重点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课文翻译,每一小组抽查一人进行班级文章翻译接龙游戏。如出现问题教师可进行指导。
 
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正赶上(一家)大摆宴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架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后面,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众多的宾客相聚而坐。过了一会,只听得屏风后面醒木一拍,全场立刻肃静,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远远听到长长的巷子里传来了一阵狗叫,随即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不久,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慰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妇人拍着哼着哄他睡觉。接着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孩子入睡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儿子刚刚醒来说话的声音,丈夫呵叱大儿子的声音,同时发出,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暗暗赞叹,认为好极了。
没有多久,丈夫打起呼噜,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越来越轻逐渐停止了。隐隐约约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盆碗器物倾斜翻倒,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端正了。
突然有一个人大喊:“失火啦!”随即丈夫起来大喊,妇人也起来跟着大喊。两个孩子齐声啼哭。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号哭,成百上千的狗狂叫。里面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烈火燃烧的爆裂声,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的呼救声,一齐用力拉倒房屋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灭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任何一处。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索索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撤去屏风一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而已。
难解词语
古今异义的:
但(
)、虽(
)、走(

古今词义略有差别的:
会(
)、厅事(

施(
)、闻(
)、
奋(

古今用法不同:宴(

乳(
)、名(
)、善(

表示突然发生:(
)(

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

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

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
)(

难解句子
A.“京中有善口技者。”析:善---擅长
口技者---表演口技的人
B.“会宾客大宴。”
析:这是一个倒装句,原句应为“会大宴宾客”,“宴”是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的意思。
C.“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析:但---只
抚---拍
D.“满坐寂然。”析:坐---通假字,通“座”,“满坐”指全场的人。
E.“妇抚儿乳。”
析:“抚”---抚摸、安慰
  “乳”---喂奶
F.“当是时。”析:“当是时”---在这个时候
H.“夫叱大儿声。”析:“叱”---大声呵斥
G.“以为妙绝。”析:“绝”---极,十分
H.“宾客意少舒。”析:“意”---心情
 “少”---稍微
问题探究
1.文中开篇有个字统领全文,请找出来,并指出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个字。
交代口技艺人的表演道具,可以有三种方案:(1)只在开头交代;(2)只在结尾交代;(3)开头结尾都交代
,你认为哪个第一好,哪个第二好,那个第三好?
2.第二段中的“夫”为何要“叱”大儿?
俗话说:“三岁儿,神仙童”,这一年龄的孩童精力充沛,机灵过人。所以被吵醒后,一时兴奋,趁机捣乱,影响父亲睡眠。(此答案仅供参考)
总结经验:口技的巧妙不仅在于发出的声音多,更在于它能以声音表现情节甚至人物形象。阅读时可发挥想象,把声音形象化,以增添阅读的质量和乐趣。
赏读课文
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正面描写:对文章所要表现的人物或中心事件的直接地描写,用以直接刻划人物,表现主题。(也称直接描写)例如《变色龙》一文中,对奥楚蔑洛夫语言多变的描写表现了他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奴才嘴脸;《社戏》中孩子们的动作描写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快乐、自由;《最后一课》中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揭示了他的爱国精神。
侧面描写就是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描写、刻画,而是描写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或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评论,从侧面烘托、映衬,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来达到写所要写的人和物的目的。侧面描写含蓄,能留给读者更多的想像余地,因此能给读者以特殊的美感。
显然,将其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去作曲折的反映间接的揭示,有时能使人物、主题更加形象和深刻,从而文章具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效果。例如我们刚学过的《纪念白求恩》军民对白求恩的评价,就非常有说服力地表现了白求恩精神的可贵;《陌上桑》对罗敷的描写通过耕者、锄者行者等人的表现极具说服力地表现了她的不同寻常的美丽。
侧面描写的内容要形成渲染气氛或铺垫的作用,有时要与正面描写相结合,例如《孔乙己》在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来喝酒之前,先写了酒客的对话,交代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腿的事实,然后描述了他来喝酒时的惨状,在这里,酒客的对话是侧面描写,冷漠的语调、漠不关心的态度,显示出人心的冷酷,同时也为孔乙己走向死亡的最后一次出场营造出阴冷的氛围,使孔乙己的遭遇越加悲惨。
文中四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五、【效果检测】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道具简单: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善)
表演精彩:场面宏大人物众多

众:如身临其境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