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第2节杨修之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4.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探究杨修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刘备。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有无数的智者,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残杀的不幸者,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并能从杨修的身上得到一些启示。
探究新知:
1.理清结构,复述故事要点。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①破字——忌;②分酥——恶;(杨修卖弄聪明)③破梦——愈恶;(杨修揭穿曹的心思)④吴质事件——愈恶;⑤教植出门——怒;⑥教植作答——已有杀心。(杨修参与曹操的家事)
1.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扰乱军心,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你认为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
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
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但不思帮助军队渡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补叙 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课文第三部分内容与题目有什么关系?明确: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
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他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这一举动,表现了曹操阴险虚伪的性格。
你是如何评价杨修和曹操的?你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杨修:恃才放旷。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示例: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障碍有关。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节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效果检测: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演义》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学习了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知道了杨修的死因,也获得了一些启示,希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精神品质,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杨修之死原因
·曹操嫉妒他的才能
·杨修恃才放旷卷入
曹丕和曹植斗争中
杨修
聪明机智 恃才放旷
曹操
阴险虚伪
狡诈奸猾
教学后记:选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杨修之死》一文,因为是小说节选,又是自读课文,于是不少教师教学时认为让学生看看就行。笔者认为,教学《杨修之死》一文要把握三“美”。
一、抓住结构美。“杨修之死”是一个故事,可这个故事又由七个小故事组成,这七个小故事的组成大致按时间顺序,却又打破了死板的安排,采用了先果后因进行补叙的方法,此可谓“冰糖葫芦式”结构,却又在这“冰糖葫芦”中放进了一个“大大的苹果”。这种结构,看似不美,实则平淡中蕴美,学生发现后却是欣喜不已。
二、突出故事美。教《杨修之死》的一堂课可以说是一堂故事课,关键看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灵活把握好这多个小故事的串联、讲解。可以放手让学生来讲这几个故事,不必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依故事情节自由发挥,还可以适当发挥想象补充一些“美”的情节。同时可以请学生当评委,评一评所讲故事的优劣。这样抓住“故事美”,这堂课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注重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注重板书美。“杨修之死”由几个小故事组成,可以让学生依故事情节相应列出简洁而富有概括力的小标题。然后由学生写到黑板上,大家共同讨论修改。这样,既注重了“板书美”,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概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