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四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新世纪,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探究新知:
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文章的论证层次,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批驳敌论。
第一个层次(3~5自然段):驳论敌论论证
第二个层次(6~8自然段):驳论敌论论点。
第三部分(9自然段):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第4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从加点文字中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对于这一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
“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明确:“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荣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明确: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6.“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明确: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效果检测:
课堂小结:本文以驳论证的方式逐层推进地批驳了“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有些人慨叹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本质,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文章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作者指出这是一种“自欺力”,揭露了蒋介石“坚决不抵抗”的卖国投降本质。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 迅
文章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树立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反驳方法:驳论证。
结构层次:第一部分: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批驳敌论。
第三部分:号召中国人民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
教学后记:
本文是一篇极具现实意义的驳论文,它聚焦当时的热点问题,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篇驳论文,文章的思想深邃,语言简练。因此,要引导学生多诵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法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对文中的重要语句,关键问题,让学生讨论、探究,提倡各抒己见,使学生在多种看法的碰撞中深化对课文的认识,在三个维度上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