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4节致女儿的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对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进行
2.理解文章中故事的寓意。
3.学习作者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技巧。
4.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的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重点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
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探究新知: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
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
4.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株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株。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地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株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的。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弥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21教育网
再读课文,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体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A.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B.“我”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丽娅所讲的故事,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21cnjy.com
3爱情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效果检测:
课堂小结: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我们都亲眼见证了父母的爱情。或许他们也会为鸡毛蒜皮之事来几句争吵,发生争执。但几句小吵又何尝不是彼此的在乎呢?那饭桌上的相视一笑,出门前的一声招呼。那出双入对地在田野里播种着希望,收获着幸福,不正是他们之间最朴实的爱吗?21·cn·jy·com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真正的爱情必须以忠诚为前提,是超越生死的心灵的追念。
繁衍(yǎn) 宿愿(sù) 一抔黄土(póu) 忐忑不安(tǎn tè
立(zhù) 萌发(méng) 怒不可遏(è) 无与伦比(lún)
掌握重点词语:繁衍 宿愿 一抔黄土 忐忑不安
伫立 萌发 怒不可遏 无与伦比
教学后记:这篇课文涉及中学生特别敏感的爱情话题,怎样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对话,首先应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一点本节课做的较好。整节课下来,能让学生感受到爱情是人间一种美好的情感。即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