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语文人教版第6单元第4节《出师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语文人教版第6单元第4节《出师表》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22 20:4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第4节出师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重点难点: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心中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景仰。
探究新知:
录音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标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
古今异义词
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明兴复汉室的决心。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问题探究。
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21cnjy.com
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2·1·c·n·j·y
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
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小结: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问题探究(1)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2)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4)“内外异法”中“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请同学翻译第三、四自然段。
问题探究(1)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21·世纪*教育网
(2)诸葛亮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3)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4)诸葛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小结:本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3.请同学们翻译第五自然段。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第一句 。
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第一句。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是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21·cn·jy·com
请同学们翻译第六自然段。
问题探究(1)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
(2)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3)“感激”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句。
(4)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第一句。
(5)哪句话概括了自己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最后一句。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导入:检查第一至六段的翻译情况
精读细品,深入赏析
请同学翻译第七段。
问题探究(1)诸葛亮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是什么?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1-c-n-j-y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是什么?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请同学翻译
第八段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哪一句话表现了诸葛亮以身报国的意志和决心?第一句。
第九段: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以上7~9段诸葛亮着重叙述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出自己勤于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www.21-cn-jy.com
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www-2-1-cnjy-com
(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对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晓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的与众不同所决定的。21*cnjy*com
(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效果检测:
课堂小结: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意。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出师表
诸葛亮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基本特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文章结构
第一层:分析形势,提出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
第二层:提出第二条建议——“赏罚严明”,晓之以理 。
(3~5)第三层:推荐文臣武将,提出第三条建议——“亲贤远小”。
第四层:述身世,讲经历。
第五层:叙述受命之后的心情与措施,表忠心。 动之以情。
第六层:总提期望与要求。
(9)结束语:报先帝,忠陛下。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臣的典型。
教学后记: 这堂课,本质上还是一种文言“仿真学习”,其所“仿”之“真”,乃是采用角色换位的方式,让学生真实地进入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实地揣测人物心态,真实地体验人物情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品味、咀嚼文言。
这次特殊的文言情景教学,促使我对现在关于文言教学的两个热门论题继续进行着思考。
第一,文言文的教学是背读在前还是分析在前。传统的文言教学模式是重背读在前的。现在台湾等地正在大力倡导的幼童读经活动也在回归传统力主文言学习“背下来”再说。为了让《出师表》的这次“背读在前”的学习能够有效实施,我采取了很多的辅助措施。21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