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十五课《孟子》二章
第1课时
鱼我所欲也
一、【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
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
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
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诠释了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的思想。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合作探究
把握论证方法,理清论证思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这个论点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引出的。先以活常理比喻论证,再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更为珍贵的,当二者不可兼得,选择最珍贵的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样道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也用了对比论证。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引出论点。
(2)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① 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巧妙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想得到,但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重要,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情况下,就必须“舍生取义”。
② 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人。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④ 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强调了要讲“义”,“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会接受,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人。
2.理解文章重点
(1)“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明确:
“所欲”指正义的事业,如为国家、社会贡献,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恶”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如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2)
“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 明确: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3) 文中提到
“非独贤者有是心”、“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明确:
“是心”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本心”指“舍生取义”。
(4)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明确: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5)孟子有一段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其中的哪一句?
明确:“富贵不能淫”即高官厚禄收买不了。
(6)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3.难点突破
论点提出之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论述的?(分析论证思路)
明确:第一段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论证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有比生更可贵的(义),有比死亡更可恶的(不义)。接着再从反面论证,如果人只是求生恶死,那么便会不择手段。然后再用对比论证,指出有一些人认为“义”重于“生”,所以他们不贪生,不避死,能够“舍生取义”。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持而不丧失。第二段从正面举例论证,自古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证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重义轻生。然后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分析了一些人“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却“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原因是见利忘义“失其本心”。接着以一个反问句“是亦不可以已乎”来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
五、【效果检测】
六、【课堂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文章主题: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
将正义放在首位,
摒弃利己的私心。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第2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习古人推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
2.
难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的羚羊群进行研究。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繁殖能力要比西岸的羚羊群强,而且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一分钟要快13米,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别呢?原来,东岸羚羊群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他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羚羊群之所以弱小,是因为在他们缺少了一群天敌。
2.述:首先,我们先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出处。
学生答:作者是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二>整体感知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体会交流。
(1)听范读。强调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自由朗读。
(3)齐读。
2.检查自学效果。
(1)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词。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⑤曾益其所不能。
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请一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错,请帮忙纠正。
(2)翻译下面加横线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②所以动心忍性,
③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学生依次回答,如有错,请学生更正,学生不会,教师更正。
(3)学生快速对照相关译文,自我检查。
3.小组讨论交流。
下面,请大家一边小声读课文,一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课文连举古代几位名人的事例,你认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点拨:都出身卑微,都经历了艰苦的磨练,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本题难度较大,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答出:本课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学习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提示:生活上要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学习上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学习退步了,不必灰心,积极进取。
五、【效果检测】
六、【课堂小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句和对仗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句,既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