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20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落日幻觉产生的原因及其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2.感受生动形象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以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的一个道理。
二、【重点难点】
1.体会本文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2.引导学生理解产生落日幻觉的原因。掌握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导入语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同学们,落日很美,甚至可以用“色彩绚丽,变化多端”来形容,其实这是我们对落日产生的幻觉。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就让我们从黄天祥的《落日的幻觉》中找到答案吧。
整体把握
1.落日有哪些幻觉?
提示: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一是太阳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它好像变大了,变扁了。二是它的颜色变得深黄、殷红;天空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
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这是一篇什么样的说明文?
提示:这篇文章介绍了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3.文中出现了哪些落日的幻觉?那么这些奇妙的幻觉是如何产生的?这些神秘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提示: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强
神秘的暗弧,外面有亮弧
接近地平线的太阳光线穿过大气层的距离较高层大,光线迅速衰减;地球影子。(暗弧)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亮弧)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合作探究
1.课文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是遵循什么顺序?
提示:从现象到本质(原因)——逻辑顺序。
2.举例说明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提示:(1)例: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
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作用: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2)例: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说明方法:打比方、作比较。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地说明了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
3.语言品析。
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本段对落日幻觉的描写,能否换成修改后的句子。
原句: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
改为:日落的景观很美:太阳显得比平时大一些,颜色偏黄或偏红,当它快落下时,形状看起来有些扁。
提示:原文用词优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
4.学习本文的启示是什么?
提示:对任何事物或现象我们都应该从科学角度去解释,不能被假象所迷惑。
5.拓展延伸。
关于落日,我们还能想起哪些古诗名句?
提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李白《送友人》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
《黄鹤楼》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登乐游原》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唐·刘禹锡
《乌衣巷》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明朝·杨慎《临江仙》
五、【效果检测】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这篇文章对日落产生的自然景象缘于幻觉以及产生幻觉的原因的说明,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用心去感知身边的世界,培养敏于感知、勤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习惯。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落日的幻觉(描写)
落日的幻觉(事理说明)
(逻辑顺序)
产生的原因(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