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 第2课《永久的悔》 (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 第2课《永久的悔》 (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24 11:1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永久的悔》练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立锥( ) 唾手( )  伶仃( )( )   
简陋( ) 倾注( )  够呛( )      
懵懂( )   轮廓( ) 寄人篱下( )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解释词语
望九: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背乡离井: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雄心壮志:
三、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结( )_____ 咽( )_____ 尽( )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 )_____ ( )_____ ( )_____ 21教育网
模( )_____ 难( )_____ 哽( )_____ 2-1-c-n-j-y
( )_____ ( )_____ ( )_____ 【版权所有:21教育】
好( )_____ 长( )_____ 圈( )_____ www-2-1-cnjy-com
( )_____ ( )_____ ( )_____
四、根据原文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通过作者回忆_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篇课文,使我们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的诗《___________》,这首诗的内容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这首诗表达了_____________。21·cn·jy·com
  3.季羡林,山东清平人,生于一九一一年。一九三○年考入_________西洋文学系。一九三五年赴_________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________、________、吐火罗文等印度及中亚古代语文。一九四一年获________博士学位。一九四六年回国。著有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五、阅读
(一)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 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我在她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了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1.“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母亲的这句话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理解得并不深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立下了怎样的誓愿,实现了吗 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文中加横线的词语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一块儿,好好儿活……”21cnjy.com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www.21-cn-jy.com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2·1·c·n·j·y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出处:21教育名师】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这篇文章反复写了“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
2.文中红色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下划线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5.将第三段中蓝色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21*cnjy*com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永久的悔》参考答案
一、给加点字注音。
zhuī  tuò  língdīng  lòu qīng  qiàng  měng  kuò lí 【来源:21cnj*y.co*m】
二、解释词语
  望  九:接近九十。望:(年龄)接近。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
  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
  背乡离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
  懵懵懂懂:糊涂,不明事理。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雄心壮志:远大的抱负,豪壮的理想。
 三、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jiē结果 jié结识 yàn咽下 yè哽咽 jìn尽职 jǐn尽管
mú模样 mó模型 nàn灾难 nán困难 gēng打更 gèng更加hào喜好 hǎo好心
zhǎng成长 cháng长短 juàn猪圈 quān圈地
四、根据原文填空
1.季羡林 过去的家庭生活 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以及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2.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诗人对母子情深的由衷赞颂21·世纪*教育网
3.清华大学  德国  梵文  巴利文 哲学  天竺心影  朗润集 留德十年  牛棚杂忆  
五、阅读
(一)
1.无尽的思念与后悔。
2.仅有的记忆就是有关“吃”的问题,而对于母亲的记忆很模糊。
3.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没等实现,母亲就已永远的离去了。
4.“难解”是说自己从未真正的留意过母亲,年幼无知,“易解”是说如简单的道理早该懂得,早一点懂得孝敬母亲。21*cnjy*com
(二)
1.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表现。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
2.解析:应整体把握本段内容,明白母亲为什么能在明知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下还能去关心儿子、体谅儿子,“悄悄地”的意思自然也就明白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案: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3.解析:插叙部分是不依时间次序插入的文章情节。本文的插叙部分有三处,答一处即可。注意不要把作用丢掉了。答作用时要联系文章中心。
答案:第一处:“母亲喜欢花……。”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了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4.解析:“扑”“挡”是动词,写出母亲为什么“扑”和“挡”就行了。
答案: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5.解析:此种类型题首先应解释所给词的不同含义。然后比较它们用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答案:不能替换。因为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如果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受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6.解析:应抓住重点词语来分析。最后一段中作者写道“热烈而深沉”和“开的烂漫”,表现出作者已懂了,并且走出了阴影。
答案: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7.不好。因为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相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黯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