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23 07:1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单元测试题
(满分:120分,时间:9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与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重岩叠嶂(zhàng) 不见曦月(xī)
属引凄异(shǔ)
B.夕日欲颓(tuí) 
藻荇交横(xìng) 
沿朔阻绝(sù)
C.艨艟数百(chōng) 鲸波万仞(rèn) 
僦赁看幕(lìn)
D.雾凇沆砀(hàng) 
强饮三大白(qiǎng)
征篷出汉塞(péng)
2.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C.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下面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或(有时)王命急宣
B.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C.但(但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加倍的高)常时
4.下面句子的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实是/欲界/之仙都。
B.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根据要求写出相应的古诗文名句。(5分)
(1)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2)月下飞天镜,        。(李白《渡荆门送别》)
(3)          ,三年多难更凭危。[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4)《三峡》一文中,用比喻来写夏季水势迅疾的句子是         ,
   
    。
6.学了本单元后,潞灌中学八年级3班要开展“我游三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8分)
办班报
班级要出一期以“我爱三峡”为主题的班报,要求同学们搜集材料。张爱萌同学搜集到了下面的材料,请你从中找出四个关键词。(2分)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中的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的南津关。长江三峡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三峡景色更加迷人。三峡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它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曾是三国古战场。有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
       
赏美图
班级确定将以下三幅三峡风景图张贴于墙壁上。请分别选用《三峡》中的一两句话来为三幅图片做注解说明。(3分)
图片一:                                          
图片二:
                 
图片三:
                  
游胜地
班级要组织一次“网络神游三峡”的行动,请你为主题网站拟一则关于三峡的导游词。(3分)
二、阅读与理解(49分)
(一)古诗词阅读。(5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
“归雁”点明出塞的时间是
,“征蓬”比喻
。(2分)
8.“大漠孤烟直”意境阔大优美。请用散文语言改写。(3分)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龙井题名记
秦观①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龙井③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⑥,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⑦,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矣,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潮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文中的“辨才”“参寥”都是他的朋友。②会稽:今浙江绍兴。③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⑤篮舆:竹轿。⑥霁:雨后放晴。⑦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⑧惠因涧:山涧名。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以书邀余入山


  (4)濯足于惠因涧


10.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相与/步于中庭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龙井/有辨才大师
D.皆寂/不闻人声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12.【甲】文中描绘的月光图中有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2分)
                                         
13.【甲】【乙】两段文字的主人公都欣赏到了平常人不曾析赏的景物,但传达的心境却不同。请分别加以概括。(4分)
                                                                                (三)现代文阅读(14分)
把好风景装在心里
崔修建
初秋时节,我参加了一个“欧洲六国半月游”的旅行团,从哈尔滨出发,到北京转国际航班。在候机的间歇,几乎每个游客都不约而同地掏出各种型号的照相机和录像机,对准自己看好的风景,一通狂摄。
  飞机在维也纳刚一落地,几位性急的游客,便亮出相机,咔嚓咔嚓地往里面装风景。
  导游笑着说:“先别着急拍照,有的是好风景,有的是时间。”
  然而,导游的提醒,似乎根本没人听到,又有不少游客也加入了拍照的行列,我也不甘落后地拿出新买的单反机,把看着新奇的景象一一收进。于是,大家仿佛一下子都成了摄影师,对着异国的建筑、街道、花草树木、行人……悉数拍照,一个不落。
  走到著名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前,早已没人听导游的讲解了,大家四散开来,纷纷找寻最佳位置,调整最佳角度,端起手里的“长枪短炮”,冲着那些风景,开始狂轰乱炸般的拍摄。当然,大家也相互合作,每个人都摆出各种姿势,面含笑容,让自己站在形形色色的风景中央,定格自己的身影。
  不到半天,好几个人的相机电池便没电了,眼瞅着身边还有许多好风景,收不进来了,他们脸上露出明显的遗憾和沮丧,那些电池准备充足的,则继续热情不减地疯狂拍摄,一副要把维也纳的风景全都带回家的架式。
  忽然,我惊讶地看到一位中年男子,两手空空,好像没带相机,他跟在导游身边,与导游并肩而行,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一边饶有兴致地聊着一些问题。
我走过去,热情地要给他拍两张照片,他微笑着道了一声“谢谢”,然后坦言:“我不喜欢拍照,只喜欢看风景。”
  
“出国旅游也不带相机?”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现在无论到哪里旅游,我都不带相机。”他一脸的淡然。
  “为什么?难道没有值得你收藏的风景?”我更惊诧了。
  “不,值得收藏的风景很多,但我不会把风景装在相机里,而是要把风景装在心里。”他语气平静。
  “把风景装在心里。”我轻轻地重复了一句,似有什么东西撩拨了自己的心。
  没错,我们这些游客,欣欣然来到异国他乡观光游览,本是要欣赏美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愉悦心情的,结果却乐此不疲地忙于拍照,全然忘了好好欣赏迎面而来的风景。
  于是,在巴黎游览塞纳河时,我没有拍一张照片,而是像那位不带相机的中年人一样,站在游船上,让目光慢慢掠过两岸的风光,向每一道风景致意,惊讶地慨叹,欣喜地鼓掌,思绪不时地被牵回到某一段历史,或引入某一个记忆,或浮想联翩……
  蓦然,我感觉许多栩栩如生的风景,正在我心灵的大幕上徐徐移动,一种说不出的欣悦,那样真实而美丽。
的确,即使是再高明的摄影师,若是忘记了欣赏,只是一味地拍摄,那么也不会留住最美的风景。因为唯有心的沉浸与灵动,才有魅力不减的风景。
(摘自《小品文选刊》2014年13期)
14.文中的中年男子与一般游客的旅游心理有何不同之处?(2分)
15.说说“几乎每个游客都不约而同地掏出各种型号的照相机和录像机,对准自己看好的风景,一通狂摄”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16.
在“我”看来,旅游的真正意义是什么?(2分)
17.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你如何理解本文详写游客拍照的情景?(4分)
18.你如何理解“唯有心的沉浸与灵动,才有魅力不减的风景”这句话的含义?(3分)
(四)现代文阅读(16分)
雪冬
项丽敏
童年的冬天是以雪为背景的。一场雪落下来,得有半月才能化尽,而往往不等化尽,第二场雪又在一夜间悄无声息地铺白大地。
  雪拉近了天空、远山、近村的距离,整个世界都被简化了,一样的单纯、一样的晶莹、一样的空旷宁静。
  太阳一出,整个世界又都璀璨起来,刺刺的银线直往人眼窝里钻,叫人忍不住眼眶湿润,若是有眼泪溢出眼窝儿得赶紧抹掉,不然,准会冻成冰珠子挂住睫毛。
  雪,也让大地上的东西都丰满起来。屋后的松树成了塔林,屋前的草垛呈现浑圆的山形,柴垛成了城墙。柴草垛子是入冬前备足的,一个冬天需要的温暖全在这儿了。
电线裹得像一根根棉条,风一碰,便扑哧扑哧往下掉雪疙瘩,有时候在下面走着,冷不丁就落一脖子。  
菜园里也看不见碧油油的菜了,这个时候吃菜得向干菜坛子里抓,从腌菜缸里捞,菜园里的就让它们在暖暖的雪被子里捂着吧。
  猫儿怕冷,在家里待着,或偎在灶前或蜷在床边。鸡们缩着脖子挤在稻草垫的鸡舍里,下蛋的母鸡蹲在单独的地方,等它跳出来咯咯大叫的时候,准有一个热乎乎的鸡蛋出生了。雪天里,鸡们是绝对不让出门的,它们的眼光短,一出门就迷路。
  家里暖和得让人困倦,孩子们是不肯老老实实待在家里的,即使是大人拿根绳子将孩子的脚拴住,孩子也会趁大人转身的时候解开绳子溜出家门。第一个溜出来的总是我哥,跟他一起开溜的还有阿黄,阿黄是只狗,爱跟着我哥跑。哥溜出去后便在邻家的窗根下唤出小忠。大半村的孩子和狗都被唤出来后,雪村里便有了乱纷纷的脚印,有了胖墩墩的雪人,有了雪橇圆溜溜的滑道,有了雪球热闹闹的战场。
  我没跟着哥往外溜。其实是哥不带我,他说我跑不动又总爱跌跤、爱哭鼻子。许多好玩的事儿哥都不带我,比如夏天去河里凫水、秋天去山上摘果子。
  我抱着猫儿站在窗前,将鼻子贴在窗玻璃上,压得扁平扁平,哈出的热气一会儿就模糊了窗子,我伸手将水汽抹去。从我抹过的一片扇形玻璃往外看,村舍、远山更像童话里的模样。
  小忠的妹妹到窗下来喊我,要我一同去踩雪。我一松手丢下猫,套上母亲的大胶靴也溜出了门,我喜欢听咯吱咯吱的踩雪声,可胶靴太大,拔腿的时候很费力气,总是拔出光光的脚而将胶靴留在雪窝里。屋前屋后的雪地种满我们的脚印后,我已是一身热汗了,可惜屋顶上的雪踩不到,那上面才叫平整,要是能踩着那才叫过瘾。
屋后的蜡梅开了,虽然那玉色玲珑的花朵被雪盖了,不过,那冻不住的冷香还是一阵一阵洋溢而出。梅树下有一只蓝花瓷碗,是母亲放的,里面有半碗谷粒,寻不到虫子的鸟雀们远远看见,一跳一跳地走近,然后,脑袋一伸一伸地在碗里细啄起来。
19.联系全文,概括雪冬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哪些变化?(2分)
20.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若是有眼泪溢出眼窝儿得赶紧抹掉,不然,准会冻成冰珠子挂住睫毛。(2分)
(2)电线裹得像一根根棉条,风一碰,便扑哧扑哧往下掉雪疙瘩……(2分)
21.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溜”字有何表达效果?(3分)
22.本文多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试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3分)
23.请就结尾一段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作答。(4分)
三、作文(50分)
24.从下面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题,然后作文。
题目一:
有时候,脑海里会出现这样一幅场景:一条河流从村子中央流过,河水童话般清亮无比,连鱼儿的触须都看得清清楚楚,芳草萋萋,村子周围的庄稼茂盛得近乎疯狂,这个时候,我的心里,就会莫名其妙地温暖起来。
  啊,故乡,童年的故乡,忆及总会有美好的东西纷至沓来……
请以上面的段落为作文的开头部分,然后续写作文。要求:不少于600字;有真情实感,不抄袭、不套作。
题目二:
请以“一把雨伞”为故事线索,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联想合理;③不少于600字;④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⑤用现行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
参考答案
一、1.C(A中“属”应读“zhǔ”,B中“朔”应写作“溯”,D中“蓬”应读作
“péng”)
2.A(“阙”通“缺”,缺口)
3.C(应译为“仅,只是)
4.B(应为“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1)晨兴理荒秽(2)云生结海楼(3)万里来游还望远(4)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6.(1)大峡谷 神奇与古朴 古文化的发源地 三峡工程(2)答案示例——图片一: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图片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图片三:悬泉瀑布,飞漱其间(3)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多情的三峡风光,正等着您呢!
二、(一)7.春天
诗人自己
8.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的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
(二)9.(1)想到(2)只是(3)信(4)洗、洗涤
10.D(应在“皆”字后面划分。句中有关联词的,多在其后停顿。)
11.(1)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2)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亮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12.月光、树影。月光:清澈透明。树影:清新淡雅。
13.【甲】文表达了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乙】文则表达了对宛如仙境的人间美景的喜爱与赞叹之情。
【译文】
  
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再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大师,写信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行到普宁,碰到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
,(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亮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便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过了雷峰山,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洗脚(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潮音堂拜谒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三)14.
中年男子喜欢观风景,一般游客喜欢拍照。
15.“几乎”“都”强调了掏相机拍照的游客之多。“各种”强调了相机的种类之多,从而说明游客们几乎都带了相机这一特点。
16.
欣赏美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愉悦心情。
17.主人公是那位中年男子。详写游客拍照的情景与中年男子不拍照的行为形成对比,从而侧面突出中年男子的形象。
18.心灵与自然景物的交融,心的全身心投入,才能真正感受到风景的美。只是一味地拍照,并不能体会到美景的魅力。
(四)19.雪简化了整个世界,让世界变得璀璨起来,让大地上的东西变得丰满起来,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
20.(1)夸张。突出表现了雪冬极寒的特点。(2)比喻。将挂满雪的电线喻为“一根根棉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后电线的独有特征。
21.“溜”字较好地写出了“我”行走速度的“快”,表现了“我”对去雪地里玩耍的渴望。另外,“溜”字也与前文中提到的大人不许小孩子出去玩的情节相吻合。
22.示例:大半村的孩子和狗都被唤出来后,雪村里便有了乱纷纷的脚印,有了胖墩墩的雪人,有了雪橇圆溜溜的滑道,有了雪球热闹闹的战场。分析:这几句话写孩子们在雪地里玩耍的多项游戏,侧面表现了雪冬的美好。
23.示例:结尾段以鸟雀来啄食的情景收束全文,有什么好处?答案: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以动作描写结尾还可以引发读者的诸多想象,留给人回味的空间。
三、24.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