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题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做题。(6分)
本单元,我们进行了一场红色之旅,领略了众多形象。我军歼灭及击kuì一切抵抗之敌,显现出锐不可当的气势;老英雄撑一支竹篙,剥着莲篷,引诱鬼子上当,表现了他的机智;南斯拉夫老母亲,爬出地jiào,在炮火焦灼的土地上,点亮红烛传递着跨国的情谊。当然,我们更忘不了那面对纳粹、苦苦哀求的孩子,以及那惨遭屠lù的30万南京同胞……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歼灭( )
焦灼( )
纳粹( )
击kuì
地jiào
屠lù
(2)解释画线成语的含义。(1分)
(3)选段中有一个词语有误,这个词是“
”,应改为“
”。(2分)
2.下面句子中的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他说话直来直去,从不转弯抹角。
B.
如何成为名副其实的建设者,还得立足现实,在继承优良传统等方面多下功夫。
C.
假如执法不严,坑蒙拐骗就会蔚然成风,诚实信义荡然无存。
D.张老师虽然退休了,但他在教学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形象会永垂不朽。
3.把下面的短语依次还原到横线上,正确的顺序是:
(2分)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
,
,
。
,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①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
②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③那晒得干黑的脸
④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
4.为下列一段文字所添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①没有仇恨②没有愤怒③只有悲哀④只有记忆⑤只有警告⑥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消息的六个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结构的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B.《芦花荡》的作者是孙犁,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
C.“过于自信和自尊”点出了老头子性格的核心。
D.雨果,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6.根据对话情境,把毕加索巧妙的答话补写出来,不超过10个字。(3分)
毕加索毕生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名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一位德军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不,
”
7.综合性学习(8分)
我们热爱和平,我们不喜欢战争,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某班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与。
(1)为了营造活动氛围,请以“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主题拟一条宣传标语。(2分)
(2)某同学搜集了以下战争的图片与资料,打算以“战争”为主题办一期黑板报,要求分三类编排,你觉得如何编排?并说说理由。(3分)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图片资料;②抗日战争图片资料;③伊拉克战争图片资料;④赤璧之战图片资料;⑤甲午中日战争图片资料;⑥官渡之战图片资料
我的编排:
我的理由:
(3)下图是某同学搜集到的国际和平年会标,请你简要说说它的含义。(3分)
二、阅读与理解(45分)
阅读下面的三篇文章,回答问题。
(一)《芦花荡》节选(15分)
孙犁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8.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不超过25个字)(2分)
9.选文在刻画老头子这一形象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3分)
10.“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的“找”字用得很传神,请进行赏析。(3分)
11.选文有两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它们各自的作用。(4分)
(1)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作用:
(2)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作用:
12.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菱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这是不是鲁莽 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你的理由。(3分)
答:
(二)小屋躲险(15分)
徐光耀
从县城来的敌人,黄昏时分,突然包围了鬼不灵。
两声枪响之后,“白脖”当先,鬼子断后,咋咋呼呼冲进街来。一部分先上房堵了街口,一部分闯进“公所”,捉拿办公的。其余的分成零星小股,穿门进户,一阵子混抢浑搜。狗在他们后面汪汪地叫,鸡在他们前头扑棱棱飞,全村大男小女,一时全蜷缩在屋角里,屏住气息,静候着灾难临头……
“当!当当!”两个“白脖”在砸韩家祠堂的铃铛大锁。
老钟叔忽地打开小独扇门,想跳到西院去。然而老奶奶房上正有两个鬼子,
手搭凉棚,朝四处张望,原来敌人“压顶”了。他把头一缩,抄起半截檩条,把小门又顶个结实,眼珠子就一连转了好几圈。这时,他看见小嘎子有一阵战栗通过了全身。
“嘎子,”
他说,“沉住气,别乱动!我叫你怎么就怎么!不要紧,别害怕……”
“哗啷”一声,大门的锁被砸断了,“嗵嗵”的脚步声随即逼近了来。
“嘎子,他们进来,你敢不敢拿这个搂他们?”老钟叔攥着刚才削“枪”的短把镰,比示着问。
“敢!”小嘎子伸手把镰接了过去。
“好样儿的!”老钟叔夸他,“来,把住门儿!”他们叉开腿,一左一右,把在门背后。
“嗵嗵嗵……”门缝里闪过两个人影。老钟叔把背贴着墙,摆手叫小嘎子闪开点儿。他刚刚也把背贴在墙上,就有人推门了。
“嗨!里头顶着哪,有人!”“哗啦啦”,外头一片枪栓响,紧跟着一声大吼:“里头的八路,出来!”
小嘎子打了个寒噤,急看老钟叔,却见他握着枪,闭着嘴,钢打铁铸似的纹丝儿不动。他心里叫一声:“行
!”胆子不觉一壮,便也学着样儿,鼓着劲,
一丝儿不动。
“出来!”“嘡”的又是一脚,恰像踢在耳根台子上,屋顶上的土刷地掉了一头一脸。可是,老钟叔只眨一眨眼,把睫毛上的灰尘抖掉,仍然纹丝儿没动。
“真棒!”小嘎子心里又叫一声,胆子越发壮起来,把嘴一闭,也纹丝儿不动。
忽然,门缝里一暗,有颗圆咚咚的东西在那里晃了两晃,很明显,“白脖”在扒着门缝儿往里瞧呢。只见老钟叔舒出腕子,把枪口朝门缝瞄过去。瞧!只要那二拇指头一动,门外那颗脑袋就要碎了。可是,他却忽地停住手,把枪收了回来。显然,他又变了主意,要看看下一步怎么个走哩。
“哈哈!”门缝里一声怪叫,“我看见你啦!别装蒜,快给我滚出来!
我开枪啦!”
嘎子的脸发白了。他的脚动了动,要往后抽。却见老钟叔两只大眼一忽闪,梗着脖子把头重重一点。小嘎子明白:这是不让动,便赶忙一镇定,稳住了脚,可脑门上却津津地鼓起几粒汗珠来。
“白脖”们果然使诈,两句过后,忽然又没了动静。可是,气还未喘,窗户那边咚咚几响,“哗啦啦”掉下来几块坯。“白脖”们要从那儿掏窟窿了。老钟叔一见,立即轻悄悄沿墙根蹭将过去。刚刚到得窗口,嚓的一道寒光,一把刺刀差点没戳在他天灵盖上。可老钟叔大气儿不出,方寸不乱,
眼睛里明光的,就像正待捕鼠的猫儿;那副沉稳气概,又像一座黑石山。
小嘎子的精神更抖擞了。手里紧攥着短把镰,目不转睛地盯住门缝儿。现在,是他独自一个在守卫这扇小门了,一股责任重大的豪迈感,陡地升上心头。他觉得,倘或“白脖”真敢把脑袋伸进来,他就会像割草一样把脑袋给他搂掉!
屋里全无动静,到底使“白脖”们疑心起来了。只听一个说:“到底有没有人哪?”
另一个说:“他妈的,我上窗户上再去看看。”
“别!叫里头给你一家伙!万一是个地道口呢?”
一听见“地道口”三字,另一个立刻发了毛:“那,可也是!要叫土八路把咱拉进地道去,那不完啦!趁早再叫两个人来吧,也许还有地雷呢!”
“突嚓突嚓”,叫自己的想头吓怕了的两个家伙,真个相随着跑掉了。
(选自徐光耀《小兵张嘎》)
13.
“显然,他又变了主意,要看看下一步怎么个走哩”中加点的“主意”是指
。(2分)
14.事件在发展,嘎子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请你完成下面的梳理。(3分)
→胆子不觉一壮→
→
强作镇定,却内心恐慌→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小说中的哪个要素?有什么作用?(4分)
16.本文语言通俗质朴又不失生动形象,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可老钟叔大气儿不出,方寸不乱,眼睛里明光的,就像正待捕鼠的猫儿;那副沉稳气概,又像一座黑石山。
17.同是抗日英雄,老钟叔与《芦花荡》中的老头子在形象方面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回答。(3分)
(三)墓碑(15分)
周海亮
几乎所有人,都把那个兵忘记了。唯有他,梦里时时遇见,并在醒来以后,无限忧伤。
兵是他的兵。他是兵的营长。
整一个营的兵力,越打人越少,到最后,只剩十几个人。十几个人在深夜悄悄渡河,然后埋伏在沼泽的边缘。部队正在撤离,他们的任务是拖住敌人,至少一天。
十几个人对几千个人,这不是打仗,这是自杀。可是他们硬是奇迹般地将敌人缠住一天一夜,更不可思议的是,当他们撤离到安全的地方,仅仅失去一名士兵。这绝对是一场可以大书特书的胜利,可是营长不这样认为。因为一名士兵在战斗中死去。只要有兵死去,哪怕再大的胜利,营长也认为,这是失败。
梦醒以后,营长一遍遍回忆兵死去的情景,每回忆一次,心头便多出一道伤疤。伤疤淌出鲜血,营长心如刀绞。
……他们开始撤离,子弹追赶着他们。他们且战且退,进入沼泽。兵停下,转身,开枪,便陷进淤泥。一开始,淤泥仅仅漫到小腿,兵动了动,他的两条腿,便全都不见。兵开始挣扎,可是他越陷越深。越陷越深的兵仍然战斗着,他瞄准追兵,开枪,开枪,开枪,密集的子弹让十几个敌兵抬不起头。他至少打死三个敌兵,然后,淤泥终漫到胸口。那时他就站在兵的身边,躲在一棵树的后面,他试图拉兵一把,可是他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他看着兵,兵只剩一个紫黑色的脑袋。兵冲他喊,救我,救我。他看着兵,兵的脸扭曲成不可思议的形状。淤泥一点一点漫过兵的眼睛,漫过兵的头顶,终于,一个巨大的气泡慢慢升起,訇然破裂……
营长记得清清楚楚,最后一刻,兵高举的两手胡乱地开枪。一颗子弹击中树干,又在营长的面前,划一条滚烫的弧线。营长不知道,兵的这颗子弹,是想送给敌人,还是自己。
战争结束以后,兵被追认为烈士,可是墓碑下面,没有他的尸体。很多年,夜里,营长一次又一次固执地从梦里醒来,每一次,都是大汗淋漓。兵被扔进沼泽,孤零零一个人,被敌人,或者被自己人。营长这样想,白发又多出几根。终有一天,白发苍苍的营长决定,找到兵。
找到兵,并不容易。沼泽仍是沼泽,潮湿肮脏。淤泥,污水,茅膏菜,水木贼,燕子花,睡莲和泥炭藓几乎构成沼泽的全部。好在还有那棵树。营长记得那棵树,认识那棵树。兵的子弹险些要了他的性命,现在,站在树下的营长突然确信,兵的那颗子弹,真的奔他而去。
——因为他和他的战友将兵抛弃。这抛弃没有任何借口。任何借口都不是借口。任何借口都不能原谅。或者,就算在当时,可以原谅,那么,战争结束以后呢?这么多年,兵被孤独地扔在这里,似乎连上帝,都将他遗忘。
营长在沼泽地里住下来,将窝棚,搭在那棵树的上面。淤泥里找到兵极其困难——将淤泥挖开一隙,淤泥很快合拢,再挖开,再合拢……很多次,营长认为,他也许永远不能够再找到兵。可是夜里,当他梦里再一次见到淤泥中挣扎的兵,他发誓,纵是老死在这里,也要把兵找到。
他试尽了几乎所有办法,终于,那一天,黄昏时,他挖到一具完整的骨架。只一眼,营长就知道,那是死去的兵。他认识兵的模样,认识兵的表情,认识兵的身材,认识兵的骨头。兵保持着死去的姿势,手里,一杆枪烂得没了形状。
营长长跪在兵的身边,号啕不止。然后,那天,一夜无梦。
沼泽的边缘,多了一座坟墓。坟墓里的兵,端枪,站立。坟前有碑,碑的背面,留着营长的字迹:上帝忘记了你,我没有忘记。
《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第15期
18.联系全文来看,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2分)
19.文中多次写到营长梦醒以后,一遍遍回忆兵死去的情景,有什么用意?(3分)
20.根据要求,品味语言。(4分)
(1)终于,一个巨大的气泡慢慢升起,訇然破裂……
(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2)一颗子弹击中树干,又在营长的面前,划一条滚烫的弧线。
(理解加点词的含义)
21.文中的营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3分)
22.
兵的这颗子弹,是想送给敌人,还是自己人?请你联系选文说说自己的看法。
(3分)
三、作文(50分)
2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文。
文题一:“和”字,字祥义丰,意味深远,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对人和善,对己平和;家和万事兴,邻和胜亲人;商场上和气生财,困难时和衷共济……
请以“和”为话题,联系自己和社会生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可以抒发感情,可以发表见解。
文题二:作家史铁生曾写道:“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请以“我是幸运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
字数不少于600
字。
参考答案
一、
1.(1)jiān
zhuó
cuì
溃窖戮(2)勇往直前,不可抵挡。(3)领掠
莲蓬
2.
D(“永垂不朽”指姓名、事件、精神等永远流传,不会磨灭,不能用来形容“形象”。)
3.③①②④
4.
C
5.
B(孙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
6.
这是你们的杰作
7.(1)示例:让和平永驻人间,让战争远离人类。
(2)①③/②⑤/④⑥,理由:按国外战争、中日战争、国内战争进行分类。
(3)示例:双手放飞和平鸽,下面有稻穗围绕,它象征着和平、友谊、五谷丰登
。
二、
8.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大菱报了仇。
9.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
10.“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了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11.(1)为后文写敌人中计上当做铺垫。(2)烘托了老头子为大菱报仇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
12.不是鲁莽。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凭着对白洋淀地理环境的熟悉,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不带枪是出于高度的自信。
13.开枪打死扒着门缝儿往里瞧的“白脖”。
14.战栗(害怕)
胆子越发壮起来
豪迈感升上心头
15.环境
作用: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白脖”搜查老钟叔的小屋做铺垫。
16.
所给句子属于神态描写,“大气儿不出”“眼睛里明光的”用的是口语,体现了语言通俗质朴的特点;“像正待捕鼠的猫儿”“像一座黑石山”运用了比喻修辞,刻画了老钟叔镇定、沉稳的形象,体现了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17.示例:相同点:都勇敢、机智、干练,不同点:老钟叔沉稳、镇定自若,《芦花荡》中的老头子倔强、过于自信。
18.开头一段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为下文写战争结束以后营长寻找士兵遗体这一情节埋下伏笔。
19.突出营长没能把士兵从沼泽中救出而自责、内疚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
20.(1)这句话看似写景,实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营长亲眼目睹士兵生命逝去而束手无策的心理感受,营造了悲剧氛围。
(2)“滚烫”一词写出了子弹飞向营长时,营长内心被刺痛的感受。
21.爱兵如子、英勇善战、勇于自我剖析。
22.示例一:这颗子弹,是想送给敌人。因为:他们的任务是拖住敌人,身陷泥沼时,士兵接连开枪至少打死三个敌兵。当淤泥没过双眼时,他只能胡乱地开枪。示例二:这颗子弹,是想送给营长。因为营长和他的战友将他抛弃。这抛弃没有任何借口。任何借口都不是借口。任何借口都不能原谅。
三、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