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23 10:4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题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须臾(yú)
冗杂(rǒng)
 诘问(jié)
目光灼灼(zhuó)
B.笑靥(yè)
眼帘(lián)
 痛痒(yǎng)
莫名其妙(mò)
C.契合(qì)
生涯(yá)
 蛊惑(gǔ)
猥自枉屈(wěi)
D.缱绻(quán)
率性(shuài)
 凯旋(xuán)
白鹤晾翅(hè)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字书写有误,请找出来并在方框内改正。(4分)
朔方 丰姿 震憾 孕育 包裹 张惶
凛洌 坚深 美艳之至 堂堂正正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本小说引人入胜,我一翻开就不愿放下来。
B.这幅画中的鸽子真有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
C.这个世界瞬息万变,在立身处事方面,有人选择与时俱进,有人却以不变应万变。
D.作为学生,学习态度必须端正,并且能够别有用心地完成各科的学业。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自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实行24小时营业以来,“深夜书房”备受关注。
B.云南鲁甸6.5级地震发生以后,全国人民都将焦灼的目光投向了这个此前很多人连听都没有听说过的地方。
C.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复赛第二场的角逐难度升级之后,让我们认识到“比提笔忘字更可悲的,是提起笔来却不识这个字”。
D.120年前的甲午海战,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一战之耻,铭记百年。
5.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句子,使其前后连贯,构成排比句。(4分)
青春有时是一个病句,被家长和老师修改。肯德基配冰红茶,搭配不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逃避考试,成分残缺;便装入校,句式杂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检讨错误,表意不明;解释失败,强加因果……青春有病是常态,常被修改是常情。
6.结合相关名著,根据要求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或序号。(3分)
(1)我的仇猫却远在能够说出这些理由之前,也许是还在十岁上下的时候了。至今还分明记得,那原因是极其简单的:只因为它吃老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狗·猫·鼠》)(1分)
(2)根据下面的文字,选择《朝花夕拾》中相应的篇名序号,填在括号内。(2分)
A.《琐记》
B.《无常》
C.《五猖会》
D.《父亲的病》
①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  )
②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  )
7.综合性学习。(8分)
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多彩的四季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也形成了深厚的“季节文化”。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材料一:季节是每年循环出现的地理景观相差比较大的几个时间段。不同的地区,其季节的划分也是不同的。对温带地区而言,一年分为四季,即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材料二:
“季节文化”资料采集卡
类别:吟咏四季的诗词
编号:001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北朝·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1)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写出你对四季特性的探究结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自古对四季有很多称呼,如称夏季为朱夏、三夏、九夏……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以下季节各自的别称。(3分)
春:__________
秋:__________
冬:__________
(3)四季之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与理解(45分)
(一)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8~12题。(12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由是感激
B.后值倾覆
C.苟全性命于乱世
D.以伤先帝之明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选文回顾了先帝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临危委重任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中的“此”指代什么?(用原文作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画线句子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良苦用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雪》选段,完成13~16题。(9分)
①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②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③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13.整体感知选文,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列描写“蜜蜂”的句子,分别探究语句的表现手法及其在文本中的作用。(4分)
(1)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摘自朱自清《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从来惜墨如金,何况又是散文诗,可是作者在第②段中却用较多笔墨描写雪罗汉的形象。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简单谈一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为选文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5分)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经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是可爱得很么?
②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③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④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乎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⑤一提到雨,也就必然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⑥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搁下纸笔,拿起手杖,上湖上散散步罢!
(选自《中华百年经典散文》,有删改)
17.文章第②段写闽粤的冬天,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综合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第⑤段多处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笔下的江南冬景有什么特色?(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本文和课文《雪》各自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22~24题。(9分)
自然的信徒
胡艳丽
①背倚莽莽苍山,身披天光月色,守着天地大好一个庭院,闲弄几亩薄田,朝闻鸟语虫鸣,夜读半卷诗书,这可是蓬莱生活?
②台湾经典散文作家陈冠学在《田园之秋》一书中,以唯美、宁静、曼妙的文字,在笔墨之间绽放出了一派生机盎然、草长莺飞的南台湾田园秋色,展现了一个现代隐者返璞归真、纯静、空明的精神世界。
③作者以日记体的形式,将田园里的流金岁月,乃至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写得体贴、生动、灵性飞扬。那一窗树影花形,那一望无际如碧玉的天,那稀稀疏疏的雨,那干爽清透的沙,那一条忠诚聪慧的狗,以及无边无形、滤过山野之人唇腔心肺的田园空气,直叫人品得心动神摇。
④读《田园之秋》,首先是耳朵的盛宴。作者的每一则日记中几乎都有鸟儿的欢快吟唱,不论是在槟榔树梢鸣叫着“吃酒,吃烧酒”的乌鹙,还是唱着“归去来噢,归去来噢”的陶醉……在作者心中,自然的声音超越一切人间之音,不论是丝竹吹奏,亦或是禅音轻唱,都不及未经任何雕琢的鸟鸣更能启人心智。
⑤大自然亦从不会辜负那些纯洁的眼睛,在陈冠学的笔下,那一季绚烂的秋,不论是和风细雨,还是万里如碧的天空,抑或是田边溪头悄然绽放的小花,哪怕仅仅是一株野草,也都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灵性。作者笔下的哪里是无名的花儿,分明是幽居的天赋佳人,独自徜徉于天地之间,风轻云淡,衣带飘飘。
⑥这世间从不缺少如天宫幻境的自然美景,而稀缺的恰恰是颗能够体贴自然、敬惜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掠夺、不贪占的纯朴之心。当黑夜成了一袭轻纱,轻笼着世间万物,给花木虫鸟以温暖的庇护,当月光成了温暖的小橘灯,为熟睡的鸟儿守夜,当作者为不惊扰刚刚安睡的小斑鸠,而轻移脚步之时,一个和谐、宁静、美不待言的世界就这样铺展成了作者心中、笔下无边的好梦,世界也有了理想国般的圣洁光采。
⑦作者是自然的信徒,是人类所谓“文明”的反叛者。他批判城市文明,用建筑割裂天空,用制度吞食人心,用法律吞噬善良。为一份返璞归真的向往,为一份与自然休戚与共的生活,他于上世纪70年代初,毅然辞职,过起了归隐的生活。他以书生之手躬耕劳作,而耕作又仅以够生活食用、换一点日常资费为准,绝不贪多,亦不追求财产。
⑧作者爱自然的一切生灵,有着天生地养的坦荡情怀。正因有了这一份坦荡、质朴,作者读书写作自然也多了灵动、飘逸,与无字句处得来满天曼妙,“一页书十数行的字,仿佛是一面檐溜十数行的水滴,越发觉得窗外窗里,浑然相应。”这又与中国自古以来书生苦读的境界不可同日而语,真真正正得到了一份闲适读书而不为半点功名的真快乐。
(注:《田园之秋》陈冠学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
(选自《安庆晚报》2014年8月6日)
22.作者以“自然的信徒”为题,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章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阅读文章④~⑥段,简说这三个自然段各是从哪个角度评说《田园之秋》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0分)
25.在课外阅读中,你一定接触了很多经典文章。请你任选一篇,写一篇评论性的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可以是内容方面,也可以是形式方面;不要写成读后感;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D(“绻”应读“quǎn”)
2.憾—撼
惶—皇
洌—冽
坚—艰
3.D(“别有用心”是贬义词,不符合语境)
4.C(缺少主语)
5.示例:课堂玩游戏,本末倒置
居室狼藉,结构混乱
6.(1)吃了我饲养着的可爱的小小的隐鼠
(2)①C
②A
7.(1)示例:我国四季具有不同的特性,分别是“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万物在春天出生,在夏天成长,在秋天成熟,在冬天藏起来(动物冬眠、植物落叶)。(2)示例:阳春
素秋
三冬
(3)示例:我喜欢春季。因为春天气候宜人,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是最美、最有生命力的季节。(表达顺畅,言之有理即可)
8.A(A.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因为别人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了谢意;B.遇到;C.苟且;D.损)
9.(1)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2)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0.三顾茅庐 白帝城托孤
11.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2.举荐贤能,希望后主刘禅知人善任、明辨是非。
13.“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欣赏的。
14.(1)此句中描写的蜜蜂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写出了雪野中冬花的香与美,突出了江南雪的美艳和有生气的特点。(2)此句中描写的蜜蜂是实写,写出了春花明艳芳香的特点,表现了春的生机勃勃,烘托热闹的气氛。
15.示例: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在内容和结构上是联接朔雪之景的桥梁。雪罗汉虽然“洁白”“明艳”,非常优美,但却很快消融。作者更欣赏的还是朔方雪的壮美,那种在苦寒中独立抗争的形象正和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屈不挠战斗的形象吻合。
16.江南雪景图
17.作者写闽粤的冬天,其目的是与江南的冬天作对比,说明闽粤冬天极和暖的气候异状,与作者所说“江南的冬景”有区别,突出了江南冬景的独特韵味。
18.比喻、反问。用“粉”来比喻江南的冬雨,生动地写出了冬雨的细密;用反问修辞,强调江南冬日农村景象的恬静闲适——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19.示例:这一段中,作者连引诗句,分别描写了江南日暮时分的雪景、更深人静后的雪夜景象和第二天早晨的村景,按照时间顺序,展现了不同时段的江南雪景的美丽,真切自然,意蕴深远,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20.可爱、和暖、富有生气、恬静闲适、美丽迷人。
21.本文通过描写江南的冬景,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文《雪》的情感要复杂得多,有对江南雪的热爱,也借着朔方雪抒发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22.这个标题高度概括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情感——崇拜和遵从;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3.排比修辞。增强语势,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展示了《田园之秋》的主要内容。
24.听觉角度,视觉角度,意觉角度。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