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爱莲说[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11-28 10: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 四川省东汽中学
唐 聪宋代理学宗祖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今湖南道县),生于公元1017年。
创办了濂溪书院,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筑一爱莲堂,堂前凿有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 莲 说 周敦颐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 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注意读准下列字音:
蕃(fán):繁多
淤(yū):河沟里沉积的泥沙
濯(zhuó):洗
蔓(màn):蔓延
亵(xiè):轻慢,亲近而不庄重
新鲜(xiān)
鲜有闻? (xiǎn):少
爱 莲 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 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为什么作者独爱莲呢?(从文中找答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这七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的特点? “淤泥”和“清莲”
莲花的生长环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莲花的体态
“香远益清”
莲花的香味
“亭亭净直”
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从观赏者角度写清高风度
引导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1、作者爱莲,不仅喜爱它的外形,更因它是一种人的化身,是哪种人? 从“莲,花之君子”中可看出是君子的化身。
2、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
“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大名远扬
“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作者借莲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志?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比如:白杨——正直不阿 松柏——坚强不屈

借莲的形象寄寓了作者既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名利、富贵、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引导学生学习映衬的手法
1、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讨论)
2、本文除衬托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偶、反问
小结本文先以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做衬托,突出“予独爱莲”,并描绘出莲的可爱形象,由此进入正题;再以“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做衬托,突出“莲,花之君子者也”;最后用“菊之爱”、“牡丹之爱”做衬托,突出“莲之爱”,特别是最后一句话“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愤世嫉俗,暗含讥讽,表现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反衬了“莲之爱”的难能可贵。
????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补充练习: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莲而不妖
(3)中通外直
(4)不蔓不枝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予谓菊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