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_第7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文档属性

名称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_第7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3-24 06:5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华九下第7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2.
归纳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直接原因是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3.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4.通过作图讲解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提高学生识图、填图、空间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由于利益目标一致或相近,因此决定国际关系的是国家利益;由具体史实推导出相关结论。
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利益的不同,在民族矛盾的推动下发生的,从而掌握引起战争的各种因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资本主义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结果。
2.通过讲述,使学生明确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
重点突破方案:萨拉热窝事件,主要通过动画展示和视频播放的方式突破重点。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两大对抗军事集团的形成,与欧洲列强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难点突破方案:大战的原因、性质,通过表演历史剧,再现当时历史的方式,让学生弄清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从而理解大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问题激发策略;积极开发各种课程资源,自制课件等
学法:自主探究策略,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的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资料,并形成简练可以讲述的文章,编演历史剧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9.11事件”图片,教师予以介绍:恐怖事件至今让人心有余悸。有人猜测,“9.11事件”可能会不会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的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入本节,学生自主认定本节目标。



究:
(一):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学生结合教材,自主探究,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背景、过程、影响,并试画出两大军事集团的大体位置示意图,教师巡视,归纳疑点
2.教师强化两点:
一、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它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出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一览表,
项目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60年工业产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1
2
3
4
1910年工业产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3
4
1
2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的位次
1
2
3
4
引导学生分析:
上述表格说明了什么?你认为这与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有何关系?
3.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结果,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旧的世界格局发生变化,实力排行榜上,原先的老大老二英法两国,被后起之秀美国德国先后赶上并超过。围绕世界霸权与殖民地,欧洲强国之间出现三对矛盾,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4.指导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资料,共同回忆分析各种矛盾的由来
5.指导学生表演历史剧《再现历史》,展示出19世纪晚期欧洲列强各国的野心、扩张计划及各国矛盾的由来。
生A:我是法国代表,尽管我们法国人民很浪漫,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忘记了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的耻辱。雪耻之外,我们还要重建我们的欧洲霸主地位!
生B:我是德国代表,我想说明的是,法国人是在痴人说梦,过去的威风,将一去不复返,有我们德国在,他们永远没戏。至于他们所说的普法战争之耻,那是自取其辱。德国要统一,他们却阻挡,纯粹是干涉内政!
生C:我是俄国代表,我想说的是,身处遥远的北欧大陆,寒冷不说,还很孤独,所以,我们想与巴尔干的斯拉夫人结成亲家。
生D:我是奥匈代表。北欧的气候再寒冷,俄国人的脑袋也不至于被冻结到连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也不懂吧。
生E: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我是大英帝国代表,想必诸位都知道,我们大英帝国的传统欧洲政策就是:势力均衡!我们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法国过分强大,当然,俄国也要插进一条腿,我们更不愿意了。我们希望,欧洲没有霸主,大家永远和平共处!问题是,德国目前疯狂的扩军备战,我们大英帝国有理由认为,他
们的行动,危及了我们的安全!
生B:在吃世界这道菜的宴席上,我们德国是个迟到者。英国吃得快撑死了,我们却没有吃饱。我们日尔曼民族希望这个世界稍微公平一下,让吃得撑的人住口,让没有吃饱的人多吃那么几口,诸位,难道这个要求过份吗?
6.教师及时评价,及时补充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缔结的条约内容,
7.教师强调:政治舞台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利益纷争,外交重组,两害相较取其轻,下面请各自同学分别代表不同的国家选择一下自己的盟友吧。
8.学生根据课前准备,表演:
生a:我们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利益!
生b:谢谢,我们奥匈帝同将用相同的行动与诚意,来表明我们的感激!
生c: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利益,那么我们俄国有理由认为,这是对俄国的挑衅!
生d:可怜一下我们意大利吧,国际舞台上,我们是那么的无助,那么的可怜,与法国争夺突尼斯,我们失败了…
生a:兄弟,法国也是我们的敌人,跟我们干吧,我们德国吃肉,就不能让你们只喝汤。
生d:谢谢,我们意大利愿意加入你们德奥同盟。
生e:足够的证据表明,德奥意同盟,是对我们法国的挑衅,我们不能再沉默下去了。
生c: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我们俄法两国,有必要联合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
生e:好的,我们俄法两国,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相信我们会合作得很愉快!
生f: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虽然我们大英帝国远离欧洲大陆,但我们不能把自己孤立于欧洲事务之外。目前的形势下,德国才是我们最危险的敌人,所以,我希望调整一下我们的欧洲政策,与俄国、法国忘记曾经的不愉快,对付共同的敌人。
9.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评价:表演的非常好,有请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代表们握个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就这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也就意味着战争!那么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后果呢?
10.出示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的表格,并展开分析,指出:两大集团形成后,为了实现各自的扩张野心,疯狂扩军备战,激烈竞争,战争一触即发,而萨拉热窝事件就点燃了这根给人类带来无穷灾难和悲痛的导火线,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萨拉热窝事件:
1.利用幻灯片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比一比:看看谁的口才好?讲讲什么是萨拉热窝事件?
(2)想一想:萨拉热窝事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什么作用?
3、谈一谈:在萨拉热窝事件中,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从其民族主义立场出发,刺杀了奥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但却引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世界大战,造成3000多亿美元的损失
。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偶然的灾难,假如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不打死奥匈帝国皇储夫妇,一战就不会爆发,普林西普是导致一战爆发的罪魁祸首,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本上的资料,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概况。
3.观看视频,教师适当介绍巴尔干地区的地理位置、风俗特点、战争不断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巴尔干半岛为什么会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
4..引导学生结合教材38页“阅读与思考”探究,为什么将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地巴尔干半岛称为“欧洲的火药桶”?
5.教师结合回答情况,对于“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
,会不会发生“一战”这个问题做出两点提示:
一:会发生战争,理由:一战的根本原因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必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矛盾的激化更是加剧了战争危机。
二:不会发生战争,理由:“暗杀”等恐怖事件是发动战争的借口和机会,如果没有这类事件,战争可能推迟或避免;二战后至今,恐怖事件、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新的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等现象依然存在,但并没有发生世界大战。
6.教师继而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以德、奥为主的同盟国以及以英、法为主的协约国都作出什么不同反应?
7.出示图片《德国军官在柏林街头宣读战争声明》、《法国对德宣战后欢呼的人群》,分析:欧洲列强从各自利益出发,使原本可以化解的矛盾急剧升温
8.学生归纳一战后各国程度不同的过激反应,,进一步认识到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造成的威胁,体会出一战的性质。
【课堂小结】
1.启发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归纳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直接原因是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2.教师归纳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非正义的战争,这节课到这儿讲完了。但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和平总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和平、热爱和平。最后,让我们在《友谊地久天长》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课堂作业】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围绕巴尔干问题的争端,在欧洲形成了哪两大军事集团(

A、法德同盟与俄奥同盟 B、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C、德奥同盟与英俄协约 D、意德同盟与英法协约
2、下列帝国主义国家属于同盟国集团的是(


英国
、②德国
、③法国、④奥匈帝国


意大利
A、①②④
B
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是(

A、
斐迪南大公被刺杀 B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欧洲东南部民族矛盾尖锐
D、俄国、奥匈帝国真争夺巴尔干岛
4、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家是(

A、英国和奥匈帝国
B、德国和奥匈帝国
C、法国和德国
D、俄国和德国
5、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它点燃在(

A、波斯尼亚 B、门的内哥罗 C、塞尔维亚 D、阿尔巴尼亚
6.1914年8月,欧洲一家报纸报道说:“这个叫普林西普的塞尔维亚青年,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线。”该报道中的“战争”指( )
A.普法战争
B.科索沃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一览表
项目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60年工业产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1
2
3
4
1910年工业产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3
4
1
2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的位次
1
2
3
4
材料二:德国的统治者声称:“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人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谋求日光下的地盘。
材料三: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列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德经济赶上并超过英国,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帝国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什么规律?
2、材料中,你看到帝国主义国家间存在着什么矛盾?这种矛盾造成了什么后果?
3.结合三则材料思考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8.课外探究:
1999年3月24日,北约轰炸南联盟,全世界人民再次聚焦巴尔干,北约将走向何处去,南联盟人民命运将如何?让时光倒流85年,同样是在巴尔干,同样是塞尔维亚人,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烈火,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请结合地理知识,探究一下巴尔干地区的地理位置、风俗特点、战争不断的原因。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找到教师与学生的最佳兴奋点,并将其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事实证明,学生是非常愿意参与其中的,他们自己亲身体验的也更具有说服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课既体现了教改的精神,又紧紧抓住教学目标,既实现了知识的传授,又贯彻了学生的参与性,能够体现双主教学理念。本节课学生两次编演历史剧,使学生很轻松的掌握了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的背景、过程;在直观的9.11事件图片中开始,在向往和平的歌声中结束,学生很自然的认识到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为我们丰富课堂内容、挖掘教材内涵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信息技术运用得当,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使课堂内容更为形象、生动,变抽象为具体,将图像、影像、歌曲放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强,效率也随之提高。
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效果也不尽相同,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应进一步分析欧洲列强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因课堂时间有限,很多学生没有表现的机会,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自己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