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九下第17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的基本内容。
2.知道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大致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比较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对比中、苏改革的概况,从而认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国家的实际状况。
2.通过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等史实的了解,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曲折、艰巨和长期的。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建设祖国的过程中要把自力更生与积极吸收外来文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各次改革的内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
重点突破方法:
1.充分利用导读提纲,利用表格,结合教材提供的材料(文字、地图、插图)等,引导学生认真
阅读教材,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尽可能多角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归纳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难点:为什么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都遭到挫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我们带来什么经验教训。
难点突破方法:
积极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卡达尔等的资料片,让学生充
分利用图片,直观形象的认识到每次改革的相关史实,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比较、探究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设计表格归纳法,学案导学,以学案为载体,以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合作活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相关的插图、图片、文字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苏联改革、匈牙利改革的资料,搜集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卡达
尔等领导人物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并加以整理,准备课上讲解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部分国旗图片,启发学生思考:你知道现在有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有哪些吗?
2.教师及时评价后,引入:
当今世界,已经没有号称“北极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力挽狂澜、二战后唯一一个能与资本主义强国——美国相抗衡的国家了,那个国家就是通常所说的苏联,那么,苏联是如何从国际舞台上消失的?是如何解体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对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呢?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7课,引入本节
新
课
探
究
一: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读)
二:自主学习,感知基础知识:
温馨提示:
首先,自学教材,独立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小组内依据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统一认识。最后,标记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留待解决。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学生依据提纲,自学教材,探索、交流、讨论。
1.赫鲁晓夫掌握政治权之后是如何对斯大林时期政策进行调整的。
2.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3.其改革措施的成功及其局限性在什么地方。
4.赫鲁晓夫之后的苏联领导人的更替情况及经济发展情况。
5.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改革后苏联社会主义状况如何。
6.苏联解体的大致经过及标志事件。
7.匈牙利政坛更替的情况。
8.匈牙利改革的背景、进程及结果。
三:自学效果反馈:
温馨提示:同学们,跳出教材,尝试完成下列问题。相信你是最棒的!
比较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的时间、背景、内容、结果
四:合作探究,交流共享:
1.出示斯大林、赫鲁晓夫的人物图片,简单讲解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苏联在二战前后斯大林统治时期的基本情况。
2.启发学生回答赫鲁晓夫改革的成功之处,教师强调其措施的局限性:
经济上:提高农业经营投资,但不顾客观条件,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改革工业管理机制。
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外交上:缓和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却粗暴干涉社会主义国家内政
3.教师提问:
赫鲁晓夫1971年逝世时,苏共的讣告中说:“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为什么不加上什么“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革命家、政治家”之类的修饰呢?
4.启发学生踊跃回答后,归纳出这次改革具有应急性、局部性、肤浅性特点;虽然揭开改革的序幕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给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在执政的后期,随着他本人政策举措的失误、权力高度集中。
5.观看视频,教师简单介绍,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关内容。
(先是经济上,根本变革经济体制,措施不利,阻力很大,成效甚微.政治上: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修改宪法,取消联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总统制和多党制,出现无政府主义,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加剧了经济的恶化,而经济的恶化又大大的加剧了政局和社会的进一步动荡,加剧了苏联的解体。)
6.启发学生归纳出这次改革具有“民主化”、“公开性”特点。
产生的后果是:社会混乱,民族矛盾激化,导致苏联解体。
7.引导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材料,结合课本图片《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苏联解体》、《1991年12月,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阿拉木图宣言》讲解苏联解体的相关内容。
8.出示探究题目,分组讨论:
有人认为,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但也有人说: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9.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点拨:
后者的观点说的有道理。“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
10、教师讲解匈牙利改革的背景:20世纪50年代,匈牙利试图摆脱“斯大林模式”对本国的不利影响,但由于政府政策不利,爆发了匈牙利事件。
11.出示年号:1964年、1968年、1989年、1990年,指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60年代和80年代匈牙利改革的内容和各自结果
1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概括:纳吉改革→卡达尔改革(1964年成产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1968年全国推行计划与市场调节结合)→1989年实行以多党制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及混合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修改宪法→1990年匈共产党失去领导地位
13.共同分析其后果:生活水平一度名列榜首;停止改革向纵深发展;内部危机、外部环境导致剧变
14.出示图片《东欧剧变时的街头血战》,教师讲解: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东欧各国的改革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各国经济仍然未见好转政治混乱,社会动荡,在内部危机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东欧各国共产党均丧失政权,改换国名,社会制度发生蜕变。社会主义阵营遭受极大打击。
15.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
16.启发学生畅所欲言,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1、经济状况不佳2、政治风波3、历史积怨4、民族分离5、相互影响6、遏止战争与和平演变
17.教师归纳汇总:内因:
1、经济长期处于困境(根本原因)2、政治体制改革失败,政治混乱,社会动荡.外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18.师生共同分析探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请谈谈你的想法
19.学生回答后,教师适当点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出现不同的结果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①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③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④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20.指导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比较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的异同
名称
赫鲁晓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匈牙利改革
时间
1956——1964
1986——1990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
背景
调整斯大林时期的错误做法
苏联政治经济处于危机前的境地
跟随苏联赫鲁晓夫改革
内容
特点
应急性、局部性、肤浅性
“民主化”、“公开性”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框架
后果
共同点
1、都想突破斯大林模式2、经济改革遇到阻碍,没能突破计划经济的旧框架3、政治改革导致社会混乱,矛盾激化
【课堂小结】
教师归纳本节知识:我们从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的内容中了解到苏联、东欧国家进行改革的成败得失,他们的经验教训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同时,我们通过对中国和苏联改革的比较,进一步认识到邓小平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的成功经验对于人类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非常重要和宝贵的。
【板书展示】
苏联
赫鲁晓夫改革(失利) 匈牙利改革(失利)
戈尔巴乔夫改革
社会制度蜕变
(社会混乱)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课堂作业】
温馨提示:
精挑细选,做选择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联系课本,进行选择。备选项内容相近时,可对比分析进行排除。可要仔细哟!
1、苏联解体的时间是在()A、1953年 B、1956年 C、1986年 D、1991年
2、在20世纪80年代末,哪个地区的国家出现了大规模社会性质的蜕变( )
A、东亚 B、非洲 C、西欧 D、东欧
3.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
A.全盘否定了斯大林
B.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
C.阶级斗争日益尖锐
D.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相似之处有()
①全盘否定或谴责斯大林②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改革③使苏联中央集权得
以加强④引起国家的混乱和政局动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
5.列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叙述正确的是()
①领导人:戈尔巴乔夫②背景:政治、经济处于危机前的境地③特点:倡导“民主化”“公开性”④结果:苏联解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B西方的和平演变
C民族矛盾年久日深 D斯大林模式僵化成为生产发展的障碍
7、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
A经济制度的变化 B社会制度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国与国关系的变化
8、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B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更具有优越性
C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社会主义道路只适合中国
9.20世纪初到90年代,镰刀斧头红旗在克里姆林宫升起又降落。据此回答:
(1)红旗升起又降落分别指什么事件?
(2)说说红旗升降的原因以及对世界历史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3)由红旗的升降你有什么认识?
【教学反思】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本课的设计思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中的表现之一就是把“教材”转换为“学材”,想方设法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将传授“教材”改为引导学生对“学案”的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学生们在交流中学到的新知,形成的印象是很深刻。如何提高学生交流的有效性,一是明确目标,指向性强。二是明确要求,动而不乱。三是有思考空间,切忌为讨论而讨论。四是充分交流,揭示规律或知识。五是形式多样,不拘泥于小组教学。在本节探究典型题目时,通过用幻灯机打出讨论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鼓励独立思考和发表不同见解,使学生对事物会全面辩证地认识,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营造愉快课堂。大胆拓展教材,引入活水,如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有关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卡达尔等的资料片,让学生充分利用图片,直观形象的认识到每次改革的相关史实,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
当然也有不完美之处,如课堂上教师语言太多、关注学生的面太少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新知,提高自身素质,优化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