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内容
执教人备课
【课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目标】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能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解释,正确地认识大自然。2.找出课文中运用的举例子、作诠释等说明方法,并能结合内容理解其作用;通过加强朗读、置换词语等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小品文的特点。3.体会蕴含在文中的科学思想,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重点难点】
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及这样安排的好处。探究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缘由。【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分课时备课)第一课时时间:
年
月
日
课型:新授(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视觉欣赏:多媒体课件播放沙漠风光的画面。2、导语:同学们,看了这样的画面,你心中涌起的大概是“壮观”、“奇特”、“雄伟”之类的形容词,一望无际的黄沙、倔强挺立的仙人掌、夕阳下的沙漠驼队等等,这些无不让我们这些远离沙漠的人产生钦佩的感受。但同时,也许你的脑海深处会传来另一种信息,那是千百年来人类对沙漠的另一种认识,就是可怕。沙漠里有哪些奇怪的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可怕的印象呢?今天,还是让我们跟随竺可桢走进大沙漠吧!(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1.
自读课文,了解作者竺可桢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早年曾留学美国。1918年回国后,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南开大学任教。1927年,他筹建了气象研究所,为我国气象事业奠定了基础。1936年到解放前夕,一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竺可桢毕生致力于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对我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坚持实际调查研究。他的科学考察日记从1936年1月1日一直写到逝世的前一天(1974年2月6日),无一空缺(1936年以前写的在抗日战争中遗失)。代表作有《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2.生字解词竺可桢zhú
zhēn
玄奘zàng
海市蜃楼
shèn
蔚蓝
wèi
戳穿
chuō
万顷qǐng单枪匹马:比喻单独行动,没有别人帮助。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近。不胜其苦:承受不了痛苦。海市蜃楼: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当空气各层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像。这种现象多在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古人误认为蜃吐气而成,所以叫海市蜃楼,也叫蜃景。科学小品文的相关知识(三)互动探究,整体感知思考:1.
课文题目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那么文章中描述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2.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奇怪的现象呢?3.
作者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四)精讲点拨,潜心会文1.
你能描述一下“魔鬼的海”吗?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回答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点拨:了解光的折射和光的反射现象,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描述“魔鬼的海”略,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贴近地面的一层空气温度就比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许多。这样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一种错觉,空中的乔木看来好像倒栽在地面上,蔚蓝的天空倒映在地上,便看成是汪洋万顷的湖面了。2.“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否相同呢?点拨:注意空气的温度。“魔鬼的海”和
“海市蜃楼”的形成原理有同有异,相同点是都是由光线在作怪,不同之处在于:如果贴近地面的一层空气温度比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许多,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人产生错觉,形成“魔鬼的海”;如果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面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摄氏度,远处地面景象便倒映空中,成为“海市蜃楼”。3.你听说过“鸣沙山”吗?沙子能“鸣”的真相是什么?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小结:这篇课文主要描述了沙漠里的两种奇怪现象,一是“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二是“鸣沙”,并且从科学的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我们懂得了:世界是物质的,不存在超自然的妖魔鬼怪,科学道理终将揭开一切奥秘。(五)迁移应用,拓展延伸近年来,人类对沙漠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你还了解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的现象?你能对这些奇怪的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吗?讲给同学们听听。第二课时时间:
年
月
日
课型:新授(一)温故知新,把握重点1.创设情境:多媒体演示沙漠的风沙地貌。2.知识回放:要求学生描述第一课时学习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并用科学道理加以说明。3.导入语言:同学们阅读时,往往有这样一种体验,对小说情有独中,那曲折动人的情节、风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一下子就把我们深深吸引了,而一篇说明文,引不起我们的阅读兴趣,或者说兴趣不大,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篇文章却那么生动、有趣,这是为什么呢?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二)精讲点拨,潜心会文理解章法:《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但作者却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想一想,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效果?点拨: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章法时,可适时地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这样,学生更容易把握文章的结构特色。思考:1.课文为何不一开始就介绍沙漠里的两个奇怪现象,而要引用古代典籍里的亲身到过沙漠的人的故事,这有何作用?文章起笔就用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晋僧法显”“唐僧玄奘”对沙漠的感受,把沙漠说得十分可怕,令人恐惧,这些叙说让读者触目惊心,也激起读者的探求真相的欲望,而后方式步步引导读者探寻其中的奥秘。2.解放后,穿越沙漠的科学工作者为何没有碰到?现在条件比当时优越,有科学的理论支撑,有精密的仪器测量,还有汽车、飞机支援等有利条件。3.找出文中的设问句,想一想,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沙漠真像法显、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吗?”“沙漠里真有魔鬼吗?”,在带着读者思考的过程中,文章由浅入深,由解说小疑到解说大疑,一步一步地探寻未知世界的奥秘。4.《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从沙漠中的怪异现象说起,最后给以科学的解释,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这种说明顺序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沙漠中奇异现象的奥秘所在,给人以启迪。分析方法:你认为作者在阐释道理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点拨:
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而以举例子、作诠释为主。作者在说明人们认为沙漠可怕时,用法显的《佛国记》里的记载和玄奘《大唐西域记》里的描述。说明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时,举19世纪初叶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解释“魔鬼的海”的例子;用宁夏回族自治区一个叫“鸣沙山”的例子说明沙漠中声音也会作怪,并用亲身经历的例子加以说明。作者在解释“魔鬼的海”和“鸣沙”这两种奇怪现象时,前者借法国数学家和工程师孟奇之口条理清晰地说明了这一现象的形成过程及科学原理;后者据专家意见说明了“鸣沙”现象的科学道理,前后都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此外,课文还运用了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引用等常见的说明方法。说明“海市蜃楼”现象时用了“相差七至八度”;第5段中,“沙高约一百米”等都是列数据说明方法的运用;文中开头用古人进入沙漠,会遇见“恶鬼和火热的风”,认为很可怕,和解放以来我们工作人员横穿沙漠地带并没有见到“什么鬼怪离奇的东西”作比较;说明沙漠并不可怕。“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了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这一句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说明声音之大。文章最后引用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一语说明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感受语言:结合探究·练习二,通过近义词辨析来品味本文的语言,说说加点的词语用得好的理由。①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看不见)一只走兽(野兽)。②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也)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所以)就十分困苦了。③这一魔鬼的幻术(魔术)到了1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揭露)。点拨:①
“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既准确又有变化。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②连“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都不可能,还谈什么“汽车飞机来支援”,所以用“更”恰当些。“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的疑问。句中用“当然”,既准确自然,又口语化。③“幻术”与“魔术”同义,但前面的定语是“魔鬼”,用“幻术”读起来上口,有韵味。“戳穿”与“揭露”义近,但“幻术”是假的,所以用“戳穿”显得更准确、更有力。(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阐释自然现象的科学小品,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既引导我们去感受科学的魅力,探索科学的真理,又以朴实、准确的说明性文字和生动、形象的散文化语言让我们得到熏陶,细细读来,获益匪浅。思考一下:这种科学小品和平实说明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作业设计】【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