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下第17课《寻找时传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17课《寻找时传祥》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24 09:2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寻找时传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阅读文章,体味人物通讯的基本特点;了解时传祥的事迹。
能力目标:
理解文章内容与主题。
情感目标:
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学习时传祥的精神。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与主题,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结构,了解时传祥的事迹及思想。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中某些句子的深刻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寻找”一个人。那么,他是谁呢?对,他就是——时传祥,他是北京市的一位普通的掏粪工人,然而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孙德宏的这篇文章——《寻找时传祥》,去探寻时传祥的生前身后。
(板书:《寻找时传祥》孙德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疏通字词


人世


饼子
2、了解文体特点、作者及写作背景。
①这是一篇人物通讯,属于新闻作品。
新闻的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消息或时事报道,更注重时间的及时、事件的突发;通讯、报告文学更看重事件的本质与升华。
②孙德宏,辽宁盖县人,1962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现任《工人日报》编委。
《寻找时传祥》是《工人日报》在1994年推出的“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中的一篇。
“重访精神高原”就是报道五、六十年代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发掘这些劳模身上仍然闪烁着时代光芒的精神特质。这篇通讯最早发表于1995年5月17日,曾获1995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如何理解“重访精神高原”活动
明确:“精神高原”形象地比喻高尚的精神特质,“重访”蕴含着重新发掘曾经辉煌过、曾经影响过一‘代人的劳模精神。当然,时隔多年以后再来写他们,必须赋予其新的内容,也有其新的目的。阅读文章时,要仔细体会这一点。
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时传祥的经历及遭遇。
明确:
1958年
增加工作量
1959年10月26日
出席“全国群英会”
1964年12月
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65年国庆
当选北京市观礼团副团长
1971年
成了“工贼”
被遣送回老家
1972年10月26日
病危时,感念刘主席
1973年春节
听闻刘主席逝世,精神失常
1975年5月19日
去世,享年60岁
时传祥,曾经因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正直本分而成为劳模,国家主席与掏粪工人诚挚的握手掀起了“掏粪热”,掏粪也因为劳模成了光荣的劳动,时代凸现了时传祥。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刮起的狂飙,毁掉了共和国的主席,也毁掉了一个掏粪工人,时代摧毁了时传祥。
4、课题“寻找时传祥”中为什么用“寻找”一词
明确:“寻找”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要发掘劳模时传祥身上仍闪烁时代光芒的精神特质,呼唤人们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本分;二是含蓄地指出在“动荡不定的精神家园”里,虽然有入迷失了,但心存美好的人们却仍然渴望与向往时传祥精神。
5、小结:这篇通讯开掘了一个深邃的思想和重大的主题,即今天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时代是应该变的,但为社会勤奋劳动和真诚待人的道理不该变;现今社会,仍然需要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的人,实实在在于活,本本分分做人。
三、再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1、讲析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部分。
提问:这部分写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了这篇通讯的背景资料,为后文人物故事提供环境。
 提问:本段交代了什么样的环境?
(讨论)
 明确:交代了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刮起的狂飙,毁掉了一个掏粪的工人,也毁掉了共和国的主席,更毁掉了我们做人的良知。“寻找时传祥”也就是要找回做人的良知。(教师结合文化大革命为学生解疑)
提问:文中第一部分交代了两个时间:一个是“三十六年前”、一个是“十六年前年”,这两个时间分别代表着什么?
明确:“三十六年前”是刘少奇主席与时传祥“握了一次手”。“二十六年前”刘少奇主席连真名字都不能说地去了。
(2)小结:本部分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复杂的心情:“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确定这样的主题是深刻而激烈的,思考是痛苦的,但作者深感责任的重大,尤有“重访”的必要和重要。
2、讲析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二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用具体事例侧重写时传祥的实在、敬业精神。
提问:第6自然段哪些词紧扣“寻找”的主题?)
明确:“循着”“重访”“探寻”。
追问“这三个词在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总在“寻找”,表明引出下文的回忆。
提问:在寻找过程中,作者问到两种人,两种人的反映都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
明确:A、问到一些中学生“便摇头”,大学生也:“双眼漠然”,表明不知道、不了解。说明时传祥距离年轻一代太遥远了。
B、问到几位老师傅---“时传祥?!”“惊讶中有些激动”表明惊讶、惊喜,是盼望已旧的神态,说明他们对时传祥喜爱、怀念,对时传祥精神回归的热切盼望。
追问:由这样进入回忆有什么好处?
明确:表明时代呼唤时传祥,人民需要他,时代需要他。
(2)访问中,写到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学校师生、作家、记者、演员等都争着和时传祥一起背粪,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那时人民都以劳动为光荣,劳动不分贵贱、不分身份。国家领导与工人的关系密切、平等。
(3)采访回忆中写了时传祥哪些事迹?
明确:先写时传祥平时的工作:每天掏粪、背粪的总重量;掏粪的时间;对掏粪工作的态度。(总写:略写)
再造两个典型事例具体描写。
追问:哪两个典型事例事件?
明确:一是为耿大爷从厕所捞砖、洗砖、垒墙、清厕的事;二是写运粪改用汽车后,时传祥带领工友们自我加压,增加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益的例子。(板书)
提问:这两个典型事例说明了什么?
明确:前者说明了时传祥不怕脏、不怕累,工作负责(板书);周恩来表扬时传祥的主人翁精神:自觉为党多做工作,做好工作。
(4)时传祥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后刘少奇主席握手合影留念。写这些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表明时传祥的工作成绩和党和国家给他的荣誉,也为后文作铺垫。
(5)小结:用具体事例侧重写时传祥的敬业、实在。先总写“面”上的情况,每天每年怎样干活:每天掏粪,背粪的总重量得有五吨;十七八年,没有节假日,右肩磨出了巴掌大一块又黑又硬的老茧。再选写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为耿大爷家从厕坑捞砖、洗砖、垒墙、清厕的事;二是写了运粪改用汽车后,时传祥带领工友们自我加压,增加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例子。
3、讲析第三部分
(1)指名读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事?
明确:
A、成了劳动模范的时传祥,五六十年代,哪次回老家都坚持扫村里的大道。
B、坚信了;刘少奇主席不是坏人。”到死也不相信他是个坏人。
C、1973年春节,听说刘少奇主席逝世,时传祥精神失常,随即去世。
追问:突出表现他怎样的性格?
明确:正直、本分(板书)
(3)提问:中央领导关心时传祥一家人说明了什么?
明确:善良的人民需要时传祥,时代需要寻找时传祥精神,时代呼唤时传祥精神。
(4)小结:主要写了时传祥在文革动荡年月正直为人、待人的事,其中还以插叙的形式写了五六十年代成为全国著名劳模后,回乡仍坚持扫村里大道的事,突出时传祥做人一贯的本分、正直。
补充:
怀念时传祥(马祥林)
身背粪桶手推车,走街串巷掏厕所。
莫云衣裳沾污秽,却道灵魂脱俗恶。
行业虽改光阴过,穷且益坚志不堕。
革命工作无贵贱,留给后人细思索。
在共和国的英模录上,铭刻着一个叫时传祥的普通掏粪工人的名字。他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为首都干净美丽做出过贡献。国家主席刘少奇曾握着他的手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在当年曾传为佳话。
生平
时传祥,1915年出生于山东省齐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家乡遭遇灾荒,他14岁便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那时的城市清理厕所主要靠人工来做,因而产生了“掏粪工”这一行业。建国后历任北京市崇文区清洁二分队掏粪工,班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平均每天掏粪90桶,高出队友20%。他的“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崇高精神,受到全社会的尊重。1959年在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还与国家主席刘少奇合影留念。1964年,他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文革”期间,时传祥因与刘少奇的亲密关系等原因受到冲击,被污蔑为“工贼”遭受毒打,于1971年被遣送回山东原籍。1973年8月,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气愤,指示立即派人把他接回来治病。他随后被接回北京,于1975年5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60岁。他去世之前还反复叮嘱,让儿子继承父志,也当一名称职的环卫工人。
1978年6月30日北京市总工会、市环卫局和中共北京市崇文区委联合举行大会为其昭雪平反。1995年7月荣获首界“中国雷锋”的荣誉称号。
在旧中国,城里人的居家生活虽然离不开掏粪工,却又非常瞧不起这一职业。尤其是有钱人,常常把这些掏粪工蔑称为“屎壳郎”。掏粪工不仅受到社会的白眼,还要受行业内部一些恶势力的压榨和盘剥。时传祥在这些粪霸手下一干就是20年,受尽了压迫与欺凌。有一次,他给京城的一个大律师家掏粪,干完之后想讨口水喝,谁知那家的阔太太竟然藏起了水瓢,盖严了水缸,让女佣人拿喂猫的盆子给他盛了一点水。日伪统治时期,粪霸逼他去日本兵营掏粪。进门的时候,他因为双手推着轱辘车,无法给站岗的日本兵摘帽敬礼,被日本兵用枪托和皮靴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投降之后,城里又住了美国兵,他们开着吉普车在街道上横冲直撞,有一次竟故意撞翻了时传祥的粪车,撞伤了他的腿。
背景
时传祥是在中国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受尽苦难与翻身解放的巨大反差,使他对共产党、对人民政府充满了热爱,并决心用毛泽东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报答党的恩情。当时社会虽然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刚解放的时候,一些人认为自己当家做主了,再也不用干低贱伺候人的掏粪工作。时传祥却认为,再脏再累的活也得有人去干,能以一人脏,换来万家净,这是十分光荣的。
当年,有些青年人不安心清洁工作,嫌掏粪工丢人,总想转到工厂去。时传祥用朴实的话开导他们:“北京城如果一个月没有人去掏粪,粪便就会流得满大街都是。你也愿意上重工业,我也愿意上重工业,不行啊,总得有人清理粪便呀!”
时传祥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认识到为人民服务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光荣的,并发自内心地做好在一些人眼中认为是低贱的工作。
党和政府对清洁工人的关心,
也是他干好工作的重要动力。
毛泽东、
刘少奇、
周恩来、
朱德等中央领导都曾亲切接见时传祥,
鼓励他做好这一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
在如今的现代化的大都市中,掏粪工是个已经消失了的行业,但只要存在着社会分工,行业之间就必然存在着差异,也仍然会存在着苦、累、脏的工作,这些工作同样要有人去从事。因此,时传祥“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也仍然没有过时。
故事
时传祥的工作虽然普通,事迹却很感人,成了享誉京城的知名人物。在1959年全国“群英会”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和总理周恩来接见了他,热情地握住他粗糙的手,询问他的工作情况。刘少奇勉励他说:“我们都要好好地为人民服务。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革命的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刘少奇得知他没有文化时,还特意送给他一支钢笔,鼓励他好好学文化。
1959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刘少奇与时传祥的合影,对全国从事清洁工作的劳动者都是巨大的鼓舞。时传祥很受感动,他说:“我已经干了30年的掏粪工,只要党需要,我还要再干它30年、60年!党需要我干到什么时候,我就干到什么时候。”
时传祥为了干好掏粪工作,动了不少脑筋,也付出了比常人多的辛劳。老北京平房很多,老四合院里人口密度非常大,茅坑浅,粪便常常溢出来,气味非常难闻。他遇到这种情况,总是不声不响地找来砖头,把茅坑砌得高一些。
他干的这行,是没有节假日的,哪里该掏粪,不用人来找,他总是主动去。不管坑外多烂,不管坑底多深,他都想方设法掏干扫净。茅坑里掉进了砖头瓦块,他就弯下腰去,用手一块块地拣出来。
当时担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也曾背起粪桶,跟着时传祥学习背粪,给环卫工人鼓气,一时间在北京城内传为佳话。清华大学的一些学生也曾拜时传祥为师,主要是学习他身上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崇高思想境界。
1966年国庆节前,毛泽东特意把他接进中南海小住。国庆节当天,
他被当做贵宾请上了天安门,
参加国庆观礼活动,
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登上天安门。
在城楼上,
毛泽东握着他的手,
亲切问候了他。
四、总结
在社会大变革的今天,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倾斜,对劳模漠然,对正直、敬业、实在精神鄙视。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个问题促使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思考。这也正是作者写此文的目的,要发掘劳模时传祥身上仍闪烁时代光芒的精神特质,呼唤人们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本分,希望同学们要发扬时传祥的精神。
写作特点:
1.内涵丰厚,主题深刻
时代是应该变的,但为社会勤奋劳动和真诚待人的道理不该变;现今社会,仍然需要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实在在于活,本本分分做人。
2.客观真实,布局严整
以事实说话。
3,风格质朴,情感强烈
于朴素中见奇崛,于平实中显机锋。
五、拓展延伸
时传祥虽然去世多年了,但他的精神仍然被一些人继承了下来,同学们睁开大眼找一找,在我们的社会或身边哪些人具有时传祥精神?
学生如一时想不起来,教师可举事例:
徐虎,一名普通的水电修理工,在平凡的岗位上积极为居民排忧解难,用“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精神,谱写了一曲奉献之歌。
李素丽,她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把售票员的职责书写到了极致,被誉为“盲人的眼睛,病人的护士,乘客的贴心人,老百姓的亲闺女……”
六、布置作业
1、课时测评
2、掌握课后字词
七、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