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语文第4单元《口技》教案(语文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语文第4单元《口技》教案(语文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24 09:3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口技》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朗诵课文,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语感,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积累文言知识,注意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并且掌握其用法;
体会和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熟读和课堂诵读,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和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
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言简意赅、层次分明的记叙手法;
基本的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体会口技这种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奇妙,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培养学生精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培养文言语感,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难点:学习和领悟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从大自然的风声、雨声、虫鸣、鸟叫声到生活中的说话声、笑声、汽车鸣笛声、歌声等,声音无处不在。可是这些声音都是不同的主体或是同一主体在不同的时间所发出来的,可是,有一种民间表演技艺的表演者却能在同一时间模仿不同的声音,让听众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同学们知道这种表演的名称是什么吗?(待同学回答后)对,它就是“口技”,今天,我们来体验一下关于这一优秀传统技艺的绝妙,走进林嗣环的《口技》。
2.听文入境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全文,让学生能初步地熟悉文本,要求学生注意教师诵读过程中的语气和字句停顿,标记出疑难字词,感知课文的主要情节。

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呓(yì)语
齁(hōu)
中间(jiàn)
曳(yè)
许许(hǔhǔ)声
几(jī)欲

指导学生整理积累文言词汇现象。
通假字:“满坐寂然”中“坐”通“座”,座位。
一词多义:①坐:众宾团坐(动词,坐下);满坐寂然(同“座”,名词,座位)②妙:众妙毕备(名词,妙处);以为妙绝(形容词,奇妙)③绝:以为妙绝(副词,极、非常);群响毕绝(动词,断绝、消失)④指:手有百指(名词,手指);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明)
古今异义:①会宾客大宴(会
古义:恰逢、正赶上,今义:会议)②但闻(但
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但是)③稍稍正坐(稍稍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④虽人有百手(虽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善口技者(善
古义:擅长,今义:善良)几欲先走(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
词类活用:①妇抚儿乳(乳:喂奶,名词活用为动词)②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目:看,名词活用为动词)③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名词活用为动词)

要求学生对课文的主要情节有大致的了解。
3.读文生情
学生再次品读课文,深入文本,整体感悟,教师提出以下问题,通过与学生一起讨论来梳理文本,对学生进行表达性训练。

请学生概述课文内容的主要情节?
本文描写了京城口技艺人摹拟一家人梦中惊醒、闹而复静到失火救火的情境,表现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三个场景)

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到怎样的作用?
统领全文的作用

作者是来如何表现口技艺人的“善”?
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他的高超技艺,这属于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艺人简单的道具和听众的动作、神态以及听众的反应来烘托艺人的精湛技艺,这属于侧面描写。

文中的艺人在表演时使用了哪些道具?文中在哪些地方作了交代?作者多次交代它的原因?这属于什么描写?
文中明确指出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开头和结尾作了交代;说明这位民间口技艺人使用的道具很简单,更加衬托出他高超的技艺;属于侧面烘托描写。(两处道具)

结合⑶、⑷两题我们可以知道除了对道具的描写来侧面烘托,文中还描写了听众的反应来烘托口技艺人的精湛表演,那么文中有几处这样的描写?
四处,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四次反应)
4.品文析理
在对全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之后,通过对课文的梳理和学习来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全文围绕一个“善”字展开,用简洁的语言向我们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民间艺人精湛的口技,分别用三个场景、两处道具和四次反应就将一场精妙的表演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记叙和描写手法即是侧面烘托,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是本文的一大亮点,也是本课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作者言简意赅、层次分明的记叙手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学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尝试用这种方法描写一些场景。同时学习这篇课文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口技的绝妙,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板书设计
道具简单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侧面烘托
梦中惊醒
口技
表演精彩
闹而复静
场面宏大
正面描写
善(技艺高超)
失火救火
听众反应
四次反应
侧面烘托
附件
作者介绍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著有《铁崖文集》、《秋声集》。《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口技的介绍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且其中还有腹语术。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可加强真实感。
课文译文
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绕而坐。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屏风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说话的人。
  
远远地听到幽深的巷子中有狗的叫声,接着就有妇女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醒了,妻子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乳头哭,妇女又哼着唱着哄他。另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含着乳头的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丈夫斥责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绝妙的效果都有了。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露笑容,默默地赞叹,认为妙极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呼噜声响起来了,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拍一会停一会。隐隐约约听到有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子、器皿翻倒倾斜了,妇女在睡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下来,渐渐坐正。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狂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任何的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风往里一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