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第6课
北宋的政治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感悟导入1.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__ 在 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作为都城,史称 。赵匡胤就是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宋太祖像赵匡胤陈桥驿北宋宋太祖预习展示 太祖长拳应源于赵匡胤祖训练士卒的遗法真传,综合士卒在战场上真拼实杀的格斗经验编制成三十二势长拳。赵匡胤登基后成为一代帝王,昔日士卒犹觉此拳的珍贵,乃名之为“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宋太祖赵匡胤太祖轶事1.看图表,说说五代十国政权的特点。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结论: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太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宋太祖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宋太祖还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他还 ,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1)军事(2)行政在中央,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 。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 。在地方,宋太祖为了加强控制, ,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 ,以分知州的权力。(3)财政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通判转运使相关史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巩固训练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的职权和作用。1.读史料: 材料: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1)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2)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3)重文轻武的后果。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二、重文轻武的政策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①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 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③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少。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巩固训练课堂小结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3.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AAC测试评价2.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 √ √ √ × 3.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