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教案_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教案_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3-24 13:2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学科
历史
课题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第 7课时
教案序号: 7
主备人
年级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审核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性质和后果。
2、认识“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严重危害。
3、初步学习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收集图文资料,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史实。
2、向身边的老人了解他们的亲身经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起,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通过学习“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和人民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所进行的艰难曲折的斗争,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掌握“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性质和后果,认识“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严重危害;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罪行和给国家造成的严重灾难。
教学难点:从“文革”期间党和人民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所进行的艰难曲折斗争,来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留下的教训。
三、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采访身边的老人,获取第一手资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承上启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中国的国民经济遭受到严重的损失,从1960年起党中央开始对运动中所犯下的错误进行反省,调整政策恢复国民经济,到了1965年底,国民经济已经开始复苏。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逐渐发展成矛头指向党的领导层的政治运动。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2、新课:
(一)、 “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及其原因。
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2、具体原因: 对党和国家,国际形势做出错误判断。被林彪和四人帮一伙所利用。当时国家政治生活当中存在的个人崇拜现象。
毛泽东发动这场“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他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过去几年的农村“四清”、城市“五反”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采取断然措施,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才能揭露党和国家生活中的阴暗面,把所谓被“走资派”篡夺了的权力夺回来。这是在60年化中期发动“文化大革命”在思想上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导火线: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是引发“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这篇文章的写作和发表是江青秘密策划的。文章点名批判北京市副市长、明史专家吴晗,实际上涉及中央领导层在许多重大政策问题上的不同意见。文章发表后,《人民日报》和北京各报在十多天内没有转载。结果,北京市被批评为“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毛泽东说:《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这使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带上更为严重的政治色彩。此后,批判涉及的范围迅速扩大。
(二)、“文化大革命”发动的情况如何。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通知指出:“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成立了以陈伯达任组长,康生为顾问,江青、张春桥等任副组长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简称”中央文革小组“),它实际上是不受中央政治局约束的、领导“文化大革命”的指挥机构。
8月1日至12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会议期间,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提出中央有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矛头直指刘少奇、邓小平。全会通过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六条,对于运动的对象、依靠力量、方法等根本性问题做了有严重错误的规定。全会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此后,“文化大革命”异常迅猛地发动起来。
(三)、 “文化大革命”全面展开课本从红卫兵运动、“一月革命”和全面夺权、全面内乱三方面来介绍。
1、红卫兵运动是怎么一回事?
从1966年夏天到冬天,毛泽东在北京先后八次接见红卫兵和大中学位师生,红卫兵运动遍及全国。在江青等人的煽动下,大中学校的学生率先起来“造修正主义的反”。在很短的时间里,由学生成立泊“红卫兵”组织蜂拥而起,红卫兵运动最初是破除“四旧”,随后发展为抄家、打人、砸物,到处揪斗学校领导和老师,一些党政机关受到了冲击。这场运动很快从党内推向社会,社会动乱开始出现。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文化科学教育界知名人士、各地各单位的基层领导,横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学校、机关、团体、以至工厂、农村,大字报铺天盖地,正常的学习、工作、劳动停顿下来。红卫兵运动对社会秩序和民主法制的破坏,引起各地党组织和许多干部群众的不满和抵制。但是这种不满和抵制却被认为是执行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2、 “一月革命”和全面夺权。
1967年初,由张春桥、姚文元等策划,上海的造反派组织夺取了上海市的党政领导大权。1月中下旬,各地掀起由造反派夺取党和政府各级领导权的所谓的地“一月革命”,夺权风暴一经引发便不可收拾,“文化大革命”进入“全面夺权”的新阶段。
3、全面夺权使全国出现了全面内乱,请说一说其情况。
全面夺权使派性斗争激化。各造派组织为争权夺利,拉帮结派,发生无数的纠纷和冲突,以至酿成残酷的武斗。1967年夏秋,谢富治、王力、江青等人乘机提出“彻底砸烂公、检、法”“文攻武卫”等口号煽动武斗,北京发生了火烧英国代办处的严重涉外事件。这几个月是“文化大革命”发动以来国家动乱最剧烈、社会灾难最严重的阶段。
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惹事生非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文化大革命”,煽动“打倒一切”,制造全面内乱,阴谋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1968年10月为党的九大做准备而召开的八届扩大十二中全会举行。在党内生活极不正常的情况下,会议批准了在江青、康生、谢富治把持下炮制的关于刘少奇问题的“审查报告”,给刘少奇加上“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宣布“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一年后,刘
少奇含冤病逝。这是“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三)、“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为什么说:“四五运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1976年,广大干部群众长期郁积的对“文化大革命”的不满和对“四人帮”的愤恨,终于在1976年清明节前后爆发。这是由“四人帮”压制人民群众对周恩来的悼念而引起的。1976年1月8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逝世,这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巨大的悲痛。“四人帮要”不仅发出种种禁令压制悼念活动,而且加紧展开了对邓小平的村“大批判”。“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使广大群众的悲痛心情迅速转化成愤怒的情绪,并进而转变为强烈的反抗运动。自3月下旬起,南京、杭州、郑州、西安等城市的群众冲破“四人帮”的阻力,自发举行悼念活动。首都人民也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恩来,清明节这天达到了高潮。他们悼念周恩来、痛斥“四人帮”的镇压。“四五运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2、当时是如何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
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江青等人迫不及待地要篡夺最高领导权。“四人帮”篡党夺权的活动,使叶剑英、李先念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深感忧虑。10月6日晚,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愿,对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及其在北京的帮派骨干实行隔离审查,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党中央还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了上海局势,使江青集团骨干分子妄图武装叛乱的阴谋未能得逞。
粉碎“四人大街”的胜利,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条件。
3、 “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
(1)国家政权遭到削弱,社会秩序十分混乱。
(2)国民经济遭受极其严重的破坏。
(3)教育科学文化带来遭到严重摧残。
(4)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5)社会思想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毒害。
4、 “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和影响是什么
十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性质)
“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理论指导下的错误实践。它留下了永远不应当重犯这类错误的深刻教训,从反而为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借鉴。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
5、文化大革命的启示和教训
1.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
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阶级斗争要作科学的分析(正确区分两类不同社会性质的矛盾)
3.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4.必须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小结:十年浩劫
疯狂的十年,混乱的十年
让人痛心疾首的十年.让人不堪回首的十年
这是“左”倾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十年
这是一段我们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记的!(通过板书进行归纳总结)
检测反馈
教材40-41页“材料阅读”和“自我测评”
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