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 访谈
题型预测
访谈虽然是新闻的一种,但是它又有不同于其他新闻的特点,所以在阅读访谈中要有另外一套可行的方法。访谈具有针对性强、专题性突出、无论从主题或者访谈对象看都要具有典型性等特点。所以访谈必须具备以下的要求:
主题要有深刻性、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
结构要明晰,一般分为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要吸引对方,引起对方的兴趣,使积极进入主题。
主体要求访问者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要阅读者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
结尾要适当总结,表示对访谈者的感谢。
语言要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态度上要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者进行交谈。
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体现现场感。
提问者要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
访谈要注意提问的技巧,一般来说提问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有趣提问:提问者以一种诙谐幽默的形式提问,提问语言形象化,趣味化,以便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直接提问:直接把大家关心的问题提出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推理提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让每个问题都能围绕访问者的思路进行。
侧面提问:不是直接提出问题,而先左右言他,再引入主题。
另外在访问过程中,访问者要根据情况进行不同的提问,比如在访谈者没有把大家关注的终点说清的时候要追问,在访谈者回答时没有涉及到的领域进行延伸提问,对访谈者涉及到不同方面的回答时要进行对比性的提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依据访谈的特点,在考查访谈的阅读能力时一般从“把握访谈的内容主题”“气氛或评价访谈观点”“赏析访谈技巧”三个方面进行。题型一般是一道选择题,两道主观问答题。以前的新课标卷和地方卷鲜有考查,但恰恰如此,我们今年必须要重视。【版权所有:21教育】
备考指瑕
因为此类文本在教材和考试中鲜有出现,不能够引起老师和考生的重视,平时对这类体裁的文章重视不够,没有建立起相关文章的知识结构,对其特点,阅读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都不甚明了。所以在二轮复习中我们不但要大量对此类文体知识的了解,还要对它的特点进行总结,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阅读。建构的知识框架包括:访谈的形式、提问的形式、语言特点、结构特点、内容概括、表达技巧等。
【“标记-分类-品味-总结”四步阅读法】
标记:浏览全文,标记出问题及回答的内容。
分类:要把问题和回答内容从主题上进行分类。
品味:要对访谈中提问的技巧,回答的技巧,及其语言特点进行品味。
总结:一般来说,总结分为两大部分的内容,一是主题方面的,也就是这篇访谈是围绕住什么重大社会关切提问的,被访者的观点是什么,访问者有什么思想情感倾向,访谈的语言特点表达技巧是什么。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节选)
广州日报 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林清玄 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 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林清玄 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 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 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 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林清玄 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广州日报 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林清玄 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竟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
广州日报 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林清玄 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一般的作家写了3 0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
广州日报 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
林清玄 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广州日报 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
林清玄 我对此比较宽容。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来源:21cnj*y.co*m】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林清玄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到成功的意义在于快乐,这给予人们深深的思索:怎样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
B.对于如今出版界的各种商业炒作现象,林清玄持宽容的态度,觉得不必太在意它,他认为时间是“裁决家”。
C.林清玄认为慢生活其实指的是内心的从容,也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慢生活”并不是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它同样可以让人充满斗志。
D.林清玄觉得人应该站在传统上,这样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而一旦放弃传统,那么,我们就无法理解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没有自信。【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的考查。考生解答此题时,要先浏览全文,理解每组问题所指,并且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被访者的观点。原文是说“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
【答案】 D
2.这篇访谈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考生要在统揽全文的情况下,把问和答按照主题进行归类,只要归类正确,概括就顺理成章。
【答案】 一是林清玄是如何进行文学创作的。二是林清玄是如何看待国学热的问题的。三是林清玄是如何理解生活的。四是林清玄是如何看待商业炒作的。
3.从访谈的内容看,哪些因素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一般来说解答此题的方法是:第一步,标记:浏览全文,标记出问题及回答的内容;第二步,分类:要把问题和回答内容从主题上进行分类;第三步,品味:要对访谈中提问的技巧,回答的技巧,及其语言特点进行品味;第四步,总结:一般来说,总结分为两大部分的内容,一是主题方面的,也就是这篇访谈是围绕住什么重大社会关切提问的,被访者的观点是什么,访问者有什么思想情感倾向,访谈的语言特点表达技巧是什么。
【答案】 ①林清玄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认识到快乐是比成功重要的东西,他的作品也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②苏东坡、泰戈尔等古今中外作家对他的创作理念产生了较大影响,注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③十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他的写作帮助很大,使其文字浅显易懂。④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林清玄能够保持内心的从容、淡定,使他的作品有清新淡雅的风格。
【学以致用】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⑶题。
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学?
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
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有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200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年龄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龄做这样的事?
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
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了。
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
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人很难攀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一点摔下去没命了。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21*cnjy*com
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看到可以引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
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
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可是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
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
罗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管它叫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
(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
文本思路:罗哲文选择学习建筑的原因→梁思成给罗哲文的观念带来的影响→罗哲文80岁高龄穿越罗布泊的原因→考察长城的意义→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最需要学习的东西→在古建筑保护中,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罗哲文阐述建筑的内涵
⑴.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在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访谈录
2014年9月28日,“东方葵:许江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期间,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2·1·c·n·j·y
记者:你画了10多年的葵,为何对葵如此情有独钟?
许江:2003年8月的某日,我在土耳其马尔马拉海附近的小亚细亚高原上,邂逅了一片广袤的葵园,钢浇铁铸般和大地融为一体。那一瞬间,我所有关于向阳花的经验被激活,我不仅看到了葵,也看到了一个自己,从此开始我的葵园创作。www-2-1-cnjy-com
2008年冬季,作家余华来到我画室,看到满屋的葵。第二天,他在文章中写道:“向日葵是我们共同的一个记忆,是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热泪盈眶的一个意象。”
记者:你说你这一代人被三列火车裹挟,第一次是坐着火车“大串联”,第二次是坐着火车“上山下乡”,第三次是坐着火车去上大学。今天的年轻人没有这样的经历,怎么来理解你的葵和你这一代人?
许江:对画家来说,如果我们创作的东西只是一个符号,那就很值得商榷和警觉。真正好的形象不是符号,而是一个真实的生命。唤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并不是我画葵的最终目的,真正的归宿是我们要“重归东方”。我们之前总是向西方学习,永远纠结于能为自己的家园带回什么。这塑造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独特表情:负重、刚烈、自强。这些表情,会带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味道,我称之为“历史性”,年轻的“葵花们”能够理解的。
记者:西方艺术中也有葵的形象,如,凡·高的《向日葵》。你强调“重归东方”,当你的作品在西方巡展时,西方人怎么理解“东方葵”的形象?
许江:德国德累斯顿是一座在二战中被彻底摧毁的城市,博物馆的展厅就是一片废墟。在莱茵河和莫索尔河交汇的三角地带,近处是百舸争流,远处是古堡荒原,我的800棵老葵在那里“盛开”,是如此契合。每天数以万计的西方游客来这里,当他们知道这是来自东方的葵园时,都很惊叹。 东方文化能否和西方文化共生,我想通过葵园,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记者:你是一个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学校的管理者,这两种身份是如何统一的?
许江:绘画中的很多思想和管理学校是统一的。我的绘画坚守传统,强调远望,所以我营造了一个大学的望境。就像“清末四大家”之一况周颐所说:“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中国美院的象山校区,因为设计者王澍获得了普利兹克奖,名满中国。但是学生在那里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建筑奇观,而是面对春夏秋冬,望到青山绿水,也望到一个遥远的自己。21教育网
记者:中国美院成立了一个“跨媒体艺术学院”,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艺术呈现形式,有人说你给传统绘画制造了一个敌人。
许江:这个敌人不是我制造的,是时代制造的。我们要承认,在今天这个时代,绘画面临挑战。
但用手机拍照,里面的图像只有一个质感——玻璃质感。其实世界有不同的质感,怎么让绘画去表现这种质感的力量,怎么在下笔之间,把人所有的思想都蕴含在里面,这就是绘画的使命。我们这代人有责任和义务,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精神性的东西融在里头,把年轻人推向不至于轻佻的舞台。21·世纪*教育网
记者:在中国美院201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你送给每个新生一份开学礼物:两支毛笔,一瓶墨汁,一百张宣纸和一册《智永真草千字文》。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份礼物?
许江:我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箱,而是一个根源性的东西。不论你学习什么艺术形式,都不能割离和传统的关系。现在的孩子在中学学文化课,学绘画,实际上对艺术理解甚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少。所以,要对新生进行手的训练,开启他心中“中国人”的情结。靠什么?就是书法。
你拿一支毛笔,才知道什么叫虚实,什么叫方圆。 中国人词语世界中一些很关键的东西,可以通过书法去体会。在电脑时代,我更强调“劳作上手,读书养心”。学生要像工匠一样劳作,像哲学家一样思考。2-1-c-n-j-y
《千字文》中讲到了天地、五行、历史、人文,这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千字文》中有关王羲之、周兴嗣、智永的故事,又让传统文化如此生动。我相信总有一天,全国的中小学会有书法课;总有一天,中国会有“书法节”。
(选自2014年10月8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⑴.文中,许江先生认为他画的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请概述许江先生与葵有关的主要经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对于弘扬传统文化,许江先生持哪些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请根据文意,谈谈许江先生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在全球反法西斯格局中重新评价中国抗战
文汇报:您把二战中的中国称为“被遗忘的盟友”,可见在西方的二战研究中,中国战场的作用是被低估的。请您谈谈西方学界目前如何看待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
米特(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现代中国政治与历史学教授):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在西方的二战语境中,中国抗日战场的重要性至今仍然是被忽视的。这种湮没不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是拜冷战所赐。中国与苏联曾经同处一个社会主义阵营,因此,在1949年以后,西方的研究对于回顾二战期间的中国历史并未表现出多大的热忱。此外,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学者来中国学习研究和搜集中国抗战史料的困难比较大,与中国学者合作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文汇报:您本人如何评价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地位?
米特:中国在二战期间的亚洲战场所起到的作用尤其重要。回到70多年前,如果中国在1938年被全面侵占,那么整个亚洲可能就不得不屈服于日本的铁蹄了。由于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大量日本军队被牵制在中国战场,日本占领整个亚洲的企图因此无法实现。当然,中国的抗战也是整个二战的一部分,所以美国的协助对中国最终获胜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否则中国也不可能在1945年获得最后的胜利。21cnjy.com
文汇报:把中国的抗战历史放到整个二战的背景中来审视,中国抗战如何影响了整个二战的战局?
米特:我认为中国战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在没有任何外界援助,也没有任何战争同盟可供借力的情况下,中国军民能在漫长艰苦的岁月中坚持不懈地独立抵抗日本侵略者。
文汇报:根据您掌握的档案,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牺牲有多大?
米特:从以往历史学家的研究中可知,负责任地估计,至少1 400万中国人在战争中丧生、8 000万中国人流离失所。
文汇报:您为何认为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是二战起点,而不是普遍认为的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这一论断的依据何在?
米特:由于中国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尚未被西方充分认识,大多数历史学家倾向于将二战起始点标识为1939年。但是,如果我们充分将中国的抗战纳入整个二战的视野中来考虑,我想,随着中国抗战历史逐渐走出被遮蔽的研究现状,越来越多的人应该会认同我的看法,以“卢沟桥事变”作为二战的起点。
文汇报:我们查阅您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研究成果,您多次在文章中谈到,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对中国历史而言是个重要起点。请问这个“起点”开启了什么?
米特:中国对日抗战所取得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中国的社会问题开始得到关注;在这段同仇敌忾的经历中,中国人(尽管不是每个中国人)的“国家统一”意识极大增强;抗战经历奠定了日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总之,抗日战争重构了中国的社会与政治状况。
文汇报:您认为现代中国的起点是什么时候?如何理解八年抗战锤炼出了一个现代中国?
米特:所谓现代中国的起点并不是一个确切的年份,鸦片战争对中国而言的确有标志意义,但是中国的现代性其实并不仅仅由鸦片战争来指示,而是有不少其他标志,包括鸦片战争之前很长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府行为合理化的努力等。
而抗日战争确实刺激了中国在更多领域的现代化,包括科技的发展,也对中国后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文汇报:您认为尽管中国是“被遗忘的盟友”,但是二战对中国后来历史的持续改变非常深刻,比对其他国家都深刻。这点如何理解?
米特:我认为,中国在抗战胜利后,在政治方面的急遽变化是反抗外侮和抗战期间社会变革的迫切要求的产物。
文汇报:您认为,对普通中国人而言,经过二战的洗礼,“国家”的概念比之前有了很大的加强。这是为什么?
米特:抗日战争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战争期间,民族感情并非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能被激发。但是,在很多领域,比如教育界,由于对日作战的氛围,由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民族主义尤为激荡。此外,中国在医疗健康、难民救济和政府机构等各方面都有长足进步,整个抗日战争的过程促使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⑴.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记者在采访时首先提到米特把二战中的中国称为“被遗忘的盟友”问题,原因是在二战研究中史学家们低估了中国战场的作用,而米特是坚持中国是二战盟友观点的人。
B.从米特对中国在抗战中起到的主要作用以及美国对中国的协助对中国最终取得抗战胜利起到重要作用等观点分析,米特是在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中重新评价中国的抗战。
C.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因为中国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被西方充分认识,所以大多数历史学家倾向于二战起始点的标识是1939年。
D.米特在回答记者有关中国抗战作出的牺牲有多大时用了“负责任地估计”这样的语句,“负责任”体现了米特的科学精神,“估计”是现在还没有办法最后确定具体的数字。
E.记者在对米特提问时很注重引而不发的技巧,即只问相关的问题,而不更多地解说相关的背景,让米特根据自己的知识去判断询问的目的然后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⑵.超级大国的“冷战”为何让中国长期成为“被遗忘的盟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⑶.米特认为二战的起点是“卢沟桥事变”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
⑷.米特在这次访谈中就中国在抗战中的贡献以及抗战对中国的作用方面阐释了哪些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
参考答案
2. ⑴.【解析】 解答本题,要先从文本中找到讲罗哲文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的语段,根据主持人和罗哲文对话中提示性的语句加以概括即可。【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 ①几十年前从书上了解到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②2003年,罗哲文先生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③探寻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危险;④考察和探寻长城近60年,去过一百多次;⑤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⑥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21·cn·jy·com
⑵.【解析】 解答本题,可从文本中主持人和罗哲文的对话中,找出与古建筑保护相关的语段,根据关键词概括即可。
【答案】 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创新。②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③要重视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④要重视材料问题。
⑶.【解析】 解答本题,可立足全文,从主持人与罗哲文的对话中,结合着具体的内容来概括罗哲文先生的形象特征。
【答案】 ①中国古建筑学家、一代大师;爱好做手工。②讲信用、有责任感。牢记梁思成先生文物保护的嘱托。③具有执着的探寻精神。考察和探寻长城近60年,一百多次。④敢于面对困难和危险,勇于付出。考察长城时,差点付出生命。⑤谦虚,谈吐不凡,见解独到深刻。认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木石的史书。⑥注重新人培养和技术传承,为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提供建议。
2.(1)【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本题时,首先要分析题干,找到关键信息点,如“他画的葵”“作用”。然后回到原文,找到答题区间,即前三组对话。最后抓住答题区间中的关键信息,分析许江先生对他画的葵的看法,从而总结出答案。
【答案】 ①证明东方文化可以和西方文化共生。②唤起他们那一代人的记忆,呼唤“重归东方”。
(2)【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从文本中找到与许江先生和葵都有关的语句,如“那一瞬间,我所有关于向阳花的经验被激活,我不仅看到了葵……开始我的葵园创作”等。 然后对语句中的相关信息加以概括即可。 注意,不要遗漏要点。
【答案】 ①2003年8月,关于葵花的经验被激活,开始“葵园”系列作品的创作。②葵花作品在西方巡展。③主办“东方葵:许江艺术展”。
(3)【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可从文本中记者和许江先生的对话中找出相关内容。如“你强调‘重归东方’”“不论你学习什么艺术形式,都不能割离和传统的关系”等,然后对相关内容进行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答案】 ①提出要“重归东方”。②不论学习什么艺术形式,都不能割离和传统的关系,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精神性的东西融在绘画里头。③要对新生进行手的训练,开启他们心中“中国人”的情结。21*cnjy*com
(4)【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需要通读全文,分析文章主要写了关于许江先生的哪些事情。然后对这些事情进行分析提炼,明确这些事情反映的许江先生的特点。最后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将其分点表述出来即可。
【答案】 ①专注:画葵十多年,对葵情有独钟。②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弘扬传统文化不懈努力,主张对年轻一代进行传统文化的训练。③有创新意识: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艺术呈现形式,成立了“跨媒体艺术学院”。(言之有理亦可)
3.(1)【解析】A项,“史学家们低估了中国战场的作用”错误,文中说的是“在西方的二战研究中,中国战场的作用是被低估的”。B项,“在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中重新评价中国的抗战”错误,应该是“在全球反法西斯格局中重新评价中国的抗战”。E项,说法错误,记者的提问十分注重相关的背景介绍,比如第一个问题,先表述米特的观点,然后询问西方对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的看法,目的很明确,没有让对方猜测问题。
【答案】CD。
(2)【解析】回答问题应注意题干的提示“冷战”,可以从“冷战”给中西方交流带来的阻隔的角度筛选相关信息,可以发现,因为“冷战”,西方国家的研究者很少涉及对中国抗战的研究,同时中西方在中国抗战研究上没有更多的交流,也没有任何的合作等。
【答案】①西方研究回顾二战期间的中国历史没有很大热忱。②西方学者来中国学习、搜集中国抗战史料的困难比较大。③相当长一段时间中,西方学者没有与中国学者合作研究中国抗战的可能性。
(3)【解析】回答问题,注重把握访谈中有关“卢沟桥事变”的所有内容,从这些内容中把握为何米特认为这是二战的起点问题。比如“卢沟桥事变”是整个二战中最早发生的战争,如果中国不抵抗的话,那么日本人就会占领整个亚洲;同时,中国的抗战不是独立于二战的,即中国的抗战是二战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卢沟桥事变”就是二战的开始。
【答案】①“卢沟桥事变”中,中国军队奋起抗击,阻止了日本人的全面侵略;如果“卢沟桥事变”中,中国没有抵抗而被全面侵略,随后整个亚洲就会被占领。②中国的抗战是二战的一部分,如果把中国的抗战放到整个二战中看,“卢沟桥事变”是二战的开始。
(4)【解析】回答问题,注重把握题干的具体要求。题干提出两个方面的内容:①中国在抗战中的贡献,②抗战对中国的作用。回答问题,注重把握米特的回答内容:米特的第一个观点是中国抗战在二战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的日本军队,中国最大的贡献就是坚持不懈地抗击日本侵略者;米特的第二个观点是中国的抗战构成了中国目前的社会以及奠定了共产党的领导,刺激了中国在更多领域的现代化,让中国的政府和民众联系更加紧密。www.21-cn-jy.com
【答案】①中国抗战最重要贡献在于坚持不懈独立抵抗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从“卢沟桥事变”开始,中国军民浴血奋战,坚决抗日,把大量日本军队牵制在中国战场,粉碎了日本占领整个亚洲的企图。②中国抗战锤炼出了一个现代的中国,这是因为长期的抗战刺激了中国在更多领域的现代化,比如科技的发展等,这对中国后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③抗日战争重构中国的社会与政治状况。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起点,增强了“国家统一”的意识,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④抗日战争过程促使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经过二战的洗礼,中国人对“国家”的概念加强,民族感情被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