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晨曦、冷曦、正曦、岐滨四校
2016-2017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文科)
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第
I
卷
选择题(共
5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
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2.“美德即知识。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
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提倡这种“知德
合一”的古希腊哲学家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斯多德
C.普罗泰戈拉
D.柏拉图
3.
“董仲舒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
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4.程朱理学认为:“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
‘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此材料表明程朱理学(
)
A.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
B.对饮食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
C.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
D.认可私欲,主张个性解放
5.明代德清禅师曰:“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
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
称人者,则肖之而已。”德清禅师主张(
)
A.做学问要阅读经典名著
B.读书要全面,不可偏废
C.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
D.做学问要懂做人的道理
6.
杨国强先生认为:“黄宗羲是明代最后岁月里士大夫中走得最远的人。他在《明夷待访
录》中直言人君‘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由此表露出来的沉痛和激愤在当时和后世都
具有足够的震撼力。”从中可获取到的正确信息(
)
①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传及日本乃至欧洲
②黄宗羲是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的第一人
③抨击“家天下”推动了以后的反专制斗争
④黄宗羲的批判思想根源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A.只有一项
B.没有一项
C.仅有
两项
D.全部正确
7.要研究古希腊的智者运动,首要障碍是任何智者的著作都未能保留下来,我们往往通过
苏格拉对他们的论述还原他们的主张,这样得出的结论可能是(
)
A.客观的,因为苏格拉底是智者学派的代表
B.准确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时期的雅典
C.错误的,苏格拉底
的对他们论述不是史料
D.片面的,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观念有冲突
8.15
世纪,意大利的剧作家阿尔贝蒂说:“神也和人一样鄙视穷光蛋”,“不要藐视财富,
而要防止贪婪。物质丰富之后,我们就会生活得愉快、自由”。此观点(
)
A.反映了禁欲主义思想
B.表明了反神学的态度
C.蕴含了人文主义精神
D.批评了拜金主义思想
9.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宗教卷》在评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时说:“原
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
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这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是(
)
A.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B.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分离
C.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冲突
D.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平衡
10.“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
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这一
论述应出自(
)
A.《哲学通信》
B.《论法的精神》
C.《社会契约论》
D.《纯粹理性批判》
11
著名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死后安葬在巴黎的先贤祠,其棺木外形设计如图7,从正面看,
庙门微微开启,从门缝里伸出一只手来,手中擎着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对这一设计寓意最
合理的理解是(
)
A.卢
梭主张实行开明君主制
B.卢梭的思想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
C.卢梭的思想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D.卢梭背叛了基督教
12.意大利在14
世纪初书籍价格极高,用一所房子加一块土地才能购置一本文法书,甚至
教皇尼古拉五世未发迹时曾因购书而身负重债。至
17
世纪,囊中羞涩之士购买心仪书籍已
非难事,而佛罗伦萨购书上百册的家庭已超过
13.6%。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背景是(
)
A.活字印刷术的传播
B.人文精神的普及
C.资本主义萌芽推动
D.近代教育的发展
13.书法美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以下对两幅书法作品的鉴赏较贴切的
是(
)
A、图
1
是草书作品,“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B、图
1
是行书作品,“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C、图
2
是隶书作品,“笔意秀劲,韵致超逸”
D、图
2
是楷书作品,“雄秀独出,一变古法”
1
4.著名画家俞剑华在谈某一绘画特点时,认为这是由于“(文入学士)非专门名家,并未
受绘画上基本技能之严格训练。不过心中有一段意思,借笔墨以为摅写之具,所写之究为何
物,所写之物似与不似,并未加重视”之故。这一绘画艺术(
)
A.属于山水画派
B.能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
C.属于市民文化
D.对研究当时社会风土人情具有重要价值
15.“由于他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
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想
开始盛行。”材料中的“他”对自然科学的突出贡献是(
)
A.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
B.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C.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D.创立了相对论
16.“不合宜者,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理。但其说与耶稣之旨
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始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
文中“其说”是指(
)
A.
牛顿运动三定律
B.
达尔文的进化论
C.
普朗克的量子论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7.
19
世纪的一则名人讣告这样评价他的某项成果:“他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
得的力大无穷,……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
的劳动。”这位名人是(
)
A.牛顿
B.瓦特
C.西门子
D.爱迪生
18.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
世纪
40
年代、60
年代和
90
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
革过程中前
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19.1912
年
5
月
7
日梁启超发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指出:“今虽新政治之始建,
忙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物者既已拨去。此后改良
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这表明梁启超当时(
)
A.全面肯定维新变法纲领
B.力主实行君主立宪制
C.反对以暴力推翻清政府
D.接受共和体制的现实
20.孙中山是近代坚定的民主革命家,但他同时又说:“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
题。”
“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在这
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
A.革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手段
B.民生问题解决要立足和谐互助
C.国内各民族要平等、团结、互助
D.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国民共享
21.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
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
人的言谈和文章。这一思想状况(
)
A.得益于政治民主思想自由的氛围
B.反映了观念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C.体现了国人自卑的病态文化心理
D.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22.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
划经济崇拜”
和
“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会议是(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23.中国著名女医药家屠呦呦获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
和院士头衔,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的屠呦呦,以“文革”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就获奖引
起人们深深的思考。下列新中国科技成就属于这同一时期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C.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
2
号
D.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
24.
1977
年
9
月邓小平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
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
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一指示的目的是
(
)
A.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
B.招生政审要为改革开放服务
C.为更多人参加高考减少阻碍
D.招生仍要审查考生家庭出身
25.主张“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并用对社会生活的真切描
写
和深刻批判,来引起人们对现存的永世长存的怀疑和期望社会、人性的改良”。具有这一
创作精神的是(
)
A.雨果
B.贝克特
C.雪莱
D.巴尔扎克
第
II
卷
非选择题(共
50
分)
二、非选择题(26
题
16
分,27
题
19
分,28
题
15
分,共
50
分)
26.(1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观点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2
分)依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三人各自的主
张。(6
分)
(2)上述东西方两种思想对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虽然出现得比较早,但思想高度及社会效果却远不如法国的启
蒙思想,为什么?(4
分)
27.(19
分)白话文在古代有漫长的历史,在近代取代文言文成为主要书面表达形式。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三巧被休后要自缢,她母亲这样开导她):“你好短见,二十多岁的人,一朵花还
没有开足,怎做这下梢的事?莫说你丈夫还有回心转意的日子,你真休了,恁般容貌怕没人
要你?少不得别选良缘,图个下世受用。你且放心过日子去,休得愁闷。”
——明末冯梦龙《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三言两拍人物形象及人数统计表
——据赵兴华《三言两拍的市民文学特色》
材料二
某班历史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近代中国白话文的推广”为课题进行探究。以
下为活动记录:
材料
三
我要大家知道白话文学史是有历史的,是有很长又很光荣的历史的。我要人人知道
国语文学乃是一千几百年历史进化的产儿。国语文学若没有这一千几百年的历史,若不是历
史进化的结果,这几年来的运动绝不会那样的容易,决不能在那么短的时期内变成一种全国
性运动,决不能在三五年内引起那么多人的响应和赞助……白话文学史就是中国文学史的中
心部分,中国文学若去掉了白话文学的进化史,就不成中国文学史了,只可叫‘古文传统史’
罢了。
——胡适《白话文学史》
(1)据材料一,从形式和内容方面概括指出明末白话文学的特点,并据所学知识简析产生
这些特点的时代背景。(9
分)
(2)通过一系列活动,历史小组对近代白话文推广的社会条件有了深入认识,据材料二指
出其社会条件应包括哪些方面?“活动记录”对开展历史课题探究有什么启示?(6
分)
(3)试对材料三的观点加以评述。(4
分)
28.(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
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二
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
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徙贵就践,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苏)辙曰:“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
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
…
…
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
事不胜烦矣。”
——《续资治通鉴》
(l)上述三则材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中哪几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效
果。(9
分)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经济工作的看法。(6
分)
试卷(文科)答案
1—25
CBCCD
ADCAC
BABBB
BBDDB
BBCCD
26.(1)共同主张:反对君主专制。(2
分)
主张:孟
德斯鸠——三权分立,权力制约与平衡;
伏尔泰——平等、自由、民主(或开明
君主制);
卢梭——主权在民。(6
分)
(2)材料一:发展了“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材料二: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4
分)
(3)以小农经济为主体;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思想文化专制。(4
分)
27.(1)特点:形式上,通俗易懂,较为平民化。(3
分)内容上,反映个性解放的观念,下层
民众特别是商人形象居多。(3
分)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理学受到质疑,批判思想的出现。(3
分,言之有
理即可)
(2)
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大众媒体的促进;民国政府的推动;机器印刷业的兴起。(4
分)
启示:研究历史问题应该多角度分析;应该论从史出,以史料为依据。(2
分)
(3)
评述:胡适提出这一观点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白话文学的历史地位,推进文学革命;指出
了白话文学的历史传承性,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是正确的;但过于强调白话文学的历
史地位,否定传统文化,有失偏颇。(4
分)
28.(1)
措施:市易法;均输法;青苗法。(3
分)
成效: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6
分)
(2)政府不能垄断市场,越位经营;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完善监督机制;关注民生。
(答出其中任意
3
点即可得满分
6
分)
思想家
黄宗羲
(1610-1695
年)
顾
炎武
(1613-1682
年)
王夫之
(1619-1692
年)
主要思想
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人共治”的主张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
公”
思想家
孟德斯鸠
(1689-1755
年)
伏尔泰
(1694-1778
年)
卢梭
(1712-1778
年)
主要思想
主张把国
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
会、君主、法院三家掌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
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
倡导人人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认为最好的政治
形式就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治
认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
立民主共和国,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财主及子
女
大、小商
人及子女
142
官宦及子
女
52
农家、船
家及子女
42
皇帝、皇
后、太子
25
艺术形象
侠士
妃嫔
出现人数
21
6
8
时间
活动
赴图书馆借阅了钱玄同、鲁迅
等学者撰写的有关文稿
到研究所查阅了《申报》《小
说月报》等民国初年的报刊
结果
2014
年
5
月
了解了作者有关白话文的观点
2014
年
8
月
发现这些报刊白话文文章居多
1920
年
4
月,当时的教育部规定截至
1922
年止,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采
用白话文
了解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上海,《新闻
报》添置机器印刷设备,使其成为很有影响
的大众化报纸
到档案室查阅了民国初年教
育部颁发的有关法令
2015
年
1
月
网上搜集了晚清和民国初年
机器印刷业的发展状况
2015
年
3
月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