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师大附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试卷说明:本卷共二大题,28小题,解答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只收答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名字能反映一个时代,可以窥探人们心中寄予的某种期望或恪守的某种观念。从《宋书》中的刘敬先、殷孝祖,到《新唐书》中的张茂宗、延宗,再到《明史》和《清史稿》中的汤显祖、严世藩,史念祖、杨光先,它体现了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下列哪种观念(
)
A.
等级观念
B.
宗法观念
C.
法治观念
D.
辈份观念
2.“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
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
A.皇位世袭
B.皇帝独尊
c.君权神授
D.家天下
3.
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
A.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B. 《论西汉推恩令的实行及其影响》
C. 《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 《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4.依据下列图片内容特征,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一次民主革命运动(
)
A.五四运动 B.国民大革命
C.一二·九学生运动 D.护国运动
5.
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
)
A.
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D.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6.在革命历史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下列图片,历史老师要求概括图中事件反映的主题,你认为最突出的应该是( )
A. 必须尽快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B. 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
C. 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 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7. “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为此,他做出的选择是 (
)
A.只依靠农民阶级进行革命
B.发动国民大革命
C.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8.一位著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红军 (
)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开辟井冈山根据地
C.两万五千里长征
D.开辟敌后战场
9.
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其历史寓意的是(
)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B.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C.中国革命在此前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10.孙中山在逝世前曾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的未竟事业,这主要表现在 (
)
A.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C.
实现了平均地权,把土地分给了广大农民
D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11.
1942年春,罗斯福总统说:“假如没有中国,……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印度,打败俄国。”在这段话中罗斯福(
)
A.暗示澳洲、印度、俄国将面临日本更大规模的侵略
B.试图说服美国政府尽快对日宣战
C.肯定了中国战场对抗击日本法西斯起了重要作用
D.对中国抗战作出的重大牺牲表示同情
12.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A.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3.新中国实行的既能体现民族平等,又能保证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制度 (
)
A.民主改革
B.和平共处
C.政治协商
D.民族区域自治
14.
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主要是因为(
)
A.
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提出“一边倒”的方针
15.
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的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是(
)
A.稳定与发展
B.经济与政治
C.和平与发展
D.安全与统一
16.
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在古希腊知道自己自由的“这部分人”是指 (
)
A.
妇女
B.
外邦人
C.
奴隶
D.
城邦成年男性公民
17. “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
)
A.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
B.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
C.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D.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18.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
A.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
B.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C.不断健全民主政治
D.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
19.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反映了 (
)
A.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贵族的利益得到维护
C.平民的利益得到维护
D.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
20.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 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
A.
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21.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古代罗马用以维护人们之间协调性的重要工具是 (
)
A.权威
B.理性
C.法律
D.宗教
22.
右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象。它体现了 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23.
有人说英国的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革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实际表明 (
)
A.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没变,议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B.革命后议会和国王共掌国家大权,二者是平等的
C.革命前后人民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都处于无权地位
D.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不仅互换了地位,而且发生了质变
24.“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
)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
25.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这两种政治体制的相同点不包括 (
)
A.都反映了中央各部门的关系
B.都实行分权
C.都体现了集权原则
D.都具有民主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非选择题(共3小题,其中第26小题16分,第27小题18分,第28小题16分,共50分)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1954年颁布
材料二 第一章
总纲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制定图一所示文件的背景是什么?它在建国之初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4分)
(2) 图二所示重要文件是哪次会议制定的?该文件具有怎样的性质
(4分)
(3)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新中国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 (6分)
(4) 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什么内容写进宪法,从而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 (2分)
27.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向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布送达了新中国成立的建国公告,表示新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10月3日,美国务院发言人宣称:中共政府在公告中没有作出承担国际义务的保证,美国在目前情况下不会予以承认。……1950年4月30日以前,美国官方人员全部离开中国大陆,并从此失去了直接对话的所有渠道。
——刘成《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原因》
材料二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 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
——摘编自谢益罡《中国外交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对新中国的态度。(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的对华态度有了什么变化 依据材料二,概括导致美国对华态度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0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访华带来怎样的影响?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3分)
28.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统一中原的秦王朝,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它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在治国方面却有惊人的相似。
材料二
宪政的核心是宪法。宪政是实行民主政治和法治原则,以保障人民的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为目的,它也是创制宪法(立宪)、实施宪法(行宪)和维护宪法(护宪)、发展宪法(修宪)的政治行为的动作过程。
——季立东《“宪政即‘限政’思想”的思考》
材料三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秦王朝”和英国“在治国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请用史实加以说明。(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17-18世纪主要欧美国家建立“宪政”的标志。(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2分)。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继承妥协传统,请以17世纪晚期英国的相关史实和美国《1787宪法》的内容各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
1-5
BBDAC
6-10
DCCBA
11-15
CADBC
16-20
DCCAB
21-25
CCDBD
非选择题:
26.(16分)(1)背景:解放战争已取得全国范围内的基本胜利(或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已取得胜利)。作用:施政纲领。(4分)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分)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分)
(4)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2分)
27.(18分)(1)态度:拒绝承认新中国,敌视新中国。(2分)
(2)变化:准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答: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亦可)(2分)
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美国处于不利处境;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四点即可,8分)
(3)影响:
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直接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打破中国外交困境,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答对其中三点即可,3分)
(4)主要因素:国家利益(必答),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内外形势。(答对其中三点即可,3分)
28.(16分)(1)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3分)
英国: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责任内阁制、两党制等。(3分)
(2)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2分)
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建立了联邦共和制。(2分)
(3)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是贵族与平民的妥协;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或写万民法)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2分)
英国:光荣革命、《权利法案》是贵族与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2分)
美国:美国国会的两院制设置,反映了大小州之间的妥协;联邦制的设置反映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妥协;黑人公民权的规定体现了南方与北方的妥协。(2分)
PAGE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