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试题(2017年3月17日)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50分)
1、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连续性
D.脆弱性
2、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C.
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均田制从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3、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其中有一部分迁移到了越南,将我国的许多手工业品、生产技术等也带入越南,其中可能包括
①炼钢法
②白瓷生产技术
③松江特产棉布
④用煤冶铁技术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4、右图是1881年出版的连环画《黄道婆》的封面,黄道婆之所以受人们的尊敬和怀念是因为
A.为我国古代丝织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B.为我国古代棉纺织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C.传播中原文化,开创了教育的先河
D.为我国制瓷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5、“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6、康熙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7、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文人社会地位提高
B.富商的女儿难嫁
C.官僚机构日益扩大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8、“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
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明]李鼎《李长卿集》)这反映了当时
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
B.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迅速
C.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限制
D.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
9、“唐朝时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清朝时则在广州设置‘十三行’,统一经管对外贸易。”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信息是
A.中国古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古代政府完全垄断了对外贸易
C.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不断萎缩
D.广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10、“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这一观念的形成
①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②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
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④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阿尔布克尔克(1453年-1515年的葡萄牙军人)打破了阿拉伯商人对印度洋的传统垄断,并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和威尼斯商人争夺他们以往通常在地中海东部诸港口购买的‘香料’。威尼斯商人不再能找到他们几个世纪以来从亚历山大港和地中海东部港口购买的香料。取而代之的是,现在香料正通过更长但更便宜的海洋航线运往里斯本。”导致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葡萄牙人战胜了威尼斯人
C.地中海传统商路的衰落
D.葡萄牙人战胜了阿拉伯人
12.“如果考虑到葡萄牙在远洋航海理论和实践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第一个伟大发现即美洲大陆的发现乃在西班牙的赞助下取得,这似乎是自相矛盾的。而似乎更自相矛盾的是,取得这一成果的原因竟是在于,葡萄牙人在地理知识方面比西班牙人更先进,并正确地估计出哥伦布的计算结果是错的。”这段材料表达的主旨是
A.哥伦布的成功有一定的偶然性
B.葡萄牙在远洋航海理论和实践等方面领先于西班牙
C.哥伦布错把美洲当成印度的原因是西班牙地理知识的欠缺
D.哥伦布发现美洲是必然的
13.“在17世纪初期,它具备了国家发展的许多要素,诸如国内经济繁荣,社会稳定,陆军训练有素,海军实力雄厚,而它的地理位置当时也看不出对它有何不利之处。恰恰相反,纵横交错的河网为它对付西班牙提供了天然屏障(至少是在一定程度上),而濒临北海,又为它利用富饶的鲱鱼资源提供了通路。但一个世纪之后,它面对几个强敌,却在保卫自己困境中挣扎。”文中“它”指的是
A.英国
B.葡萄牙
C.法国
D.荷兰
14.前英国首相威廉·皮特曾说过:“新政府对最根本的原则视而不见,要知道,在商业和海军力量上,法国是我们最主要的,或许应该说是唯一的威胁…如果把西印度群岛宝贵的岛屿还给它…我们相当于给了法国东山再起的基础…这些地方的贸易利润最为丰厚。”大皮特说此话大致时间是
A.18世纪60年代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17世纪中期
D.17世纪末
15.“美洲的殖民地为欧洲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初级产品,从而扩大了英国的土地基础。在十八世纪后期,美洲的土地还成为欧洲过剩人口的接收地”。其意为
A.美洲的殖民开拓了新市场促进新分工
B.北美取代西欧占据世界市场中心地位
C.欧洲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换
D.促使英国于北美殖民区域的急剧扩大
16.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B.官僚资本进入20世纪以后走向萎缩
C.外国商品输出逐渐让位于资本输出
D.民族资本自1936年进入黄金时期
17.世界市场发展经历了数百年的历程,每个发展阶段都各有特点。以下排列符合世界市场发展时序的是:
A.抢劫、欺诈——武力威胁——商品输出
B.给亚非拉带去灾难与破坏——促进当地民族工业起步——传播先进文化
C.以英国为主导——以法国为主导
D.资本流向西欧——资本流向亚非拉
18.1868年,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城市化的发展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B.工业革命为信号灯的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C.政治改革后,议会地位有了较大提高
D.汽车的发明应用使城市交通环境更复杂
19.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宗旨和指导思想
B.突破了洋务思想的局限
C.实质是呼唤新一轮的政治革命
D.对西方社会缺乏全面认识
20.以下图表反映了某一时期某国的就业人口状况,这个国家有可能是:
A.1860年日本
B.1840年英国
C.1990年法国
D.1900年中国
2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22.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3.
人类社会生产的动力大致经历了人力、人力+畜力+机械力+自然力、人力+畜力+机械力+自然力+机器力三个阶段。中国最早进入第三阶段的地区是
A.中原地区
B.东南沿海地区
C.环渤海地区
D.长江中上游地区
24.
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业
其他工业
数量(家)
72
3
?
100
153
A.2
B.31
C.73
D.193
25.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
②农村商品开始交流到城市市场
③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开始出现
④中国逐渐沦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其中第26题25分,第27题25分)
26.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在实行海禁的同时,要求海外国家以“朝贡”的形式,由官方出面组织商人来华进行贸易,这就是“朝贡贸易”。海外国家派来“朝贡”的成员中,绝大多数是商人,其载运进来的朝贡货物中绝大多数是完全用来进行贸易的。明朝政府对海外国家载运来的朝贡货物抽取货物税。明成祖朱棣不仅对朝贡使者放宽各种限制,予以免税优惠,而且在浙江、福建、广东复设三市舶司,专门负责海外诸国贡使附带进来的货物转送问题。明成祖还派遣郑和携带敕书及精致手工业品,遍赐海外诸国,招徕其遣使入明朝贡,遂把朝贡贸易推向高潮。
——摘编自李金明《论明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
材料二:1644-1683年,清朝执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显然是针对沿海抗清势力而采取的非常措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前所面临的“反清复明”问题已经烟消云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置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在这些港口沿线及邻近地区,也都允许进行对外贸易,例如广东的潮州、高州、雷州、廉州、琼州等四十三处,福建的厦门、汀州、台北等三十多处,以及浙江、江苏沿海多处港口都是开放的。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且对丝绸、茶叶等出口商品的出口量加以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口贸易规定了许多禁令。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朝贡贸易”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海外贸易政策变化的过程(6分),并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明清海外贸易政策发展历程,你能得出哪些启示?(5分)
27.材料一:英、法两国在殖民地和贸易方面的竞争直到17世纪末叶才导致相互开战。在那以前,英国人与荷兰人的矛盾要多得多,他们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北大西洋的渔业、东方的商站、美洲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这些争端促成1652至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英荷战争。其后,当英国人认识到法国人正取代荷兰人,成为他们最可怕的对手时,形势改变了。荷兰资源有限,且已过了其全盛时期;法国却是个远为富饶、人口多得多的国家,而且正在急剧地加紧海外活动……1689年,开始了几乎拖延一个世纪,直至1763年英国大获全胜为止的接连四次的英法战争。
材料二: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统计(单位:百万美元;只计企业财产和房产两项)
国别
1902年
1914年
1930年
英国
255
507
846
美国
23
52
214
法国
37
76
144
日本
1
213
1013
各国统计
315
848
2337
——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
(1)概括材料一所描述的历史现象(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西欧各国在对外政策方面的相同之处(4分)。
(2)根据材料二
,概括当时外国对华投资状况的特点(6分),并分析其原因(6分)。
(3)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分别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7分)
高一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DADBC
CDACB
AADAA
ADABB
CCBDD
二、非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
26.(1)与海禁相结合;政治目的为主或宣扬国威;厚往薄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政府进行有效管理;朝贡国多;商业成份重;达到高潮。(8分)
(2)变化:由海禁政策到多口通商,再到闭关锁国(一口通商)。(6分)
原因:平抚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抗清力量;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天朝上国心态,统治者缺乏对世界大势的认识;小农经济意识;自然经济抵制(6分)
(3)海外贸易要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才能长久发展。对外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5分)
27.
(1)现象:17世纪-18世纪英国与荷兰、法国争夺海上殖民霸权的历程(殖民争霸)。或:英国经过17-18世纪的数次殖民战争后最终成为世界殖民霸主的历程(2分)
相同之处:以国家武力为后盾,积极对外扩张;重视军事力量,重视国家的海外商业利益,(重商主义)激烈争夺殖民地。(任意两点4分)
(2)特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积极对华输出资本,资本输出额增长迅速;英国和法国的资本输出额增速相对较缓慢;美日
增长迅速,日本增长最为迅猛,在1930年跃居首位。(三点全部答对给6分)
原因:列强相继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主要侵略方式(3分);英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相对落后(2分);日本的侵华野心(日本成为侵华主要国家)
2分;日本完成明治维新(1分),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分)(本小题累计不超过6分)
(3)第一阶段:高产农作物,人口增长;使中国白银内流,对外贸易出超;商品经济发展;国家税收制度变革;葡萄牙荷兰侵占澳门和台湾(海禁、闭关锁国)(一点2分,两点3分)
第二阶段: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向西方学习深入到制度和思想领域(或答出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等史实)(一点2分,两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