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酉溪责任区七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酉溪责任区七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6-27 11:3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酉溪责任区七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下面相应的表格中
1.儿童一旦缺钙,容易患(  )
A.脚气病
B.糖尿病
C.骨软化症
D.佝偻病
2.下列物质属于细胞中有机物的是(  )
①水
②无机盐
③维生素
④糖类
⑤脂质
⑥蛋白质
⑦氧.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③④⑥⑦
D.①③⑤⑦
3.平日我们所吃的米、面、甘薯和马铃薯中,含量最多的营养物质是(  )
A.糖类
B.蛋白质
C.维生素
D.脂肪
4.人体内缺乏维生素B1时,容易患的病是(  )
A.脚癣病
B.脚气病
C.坏血病
D.佝偻病
5.食物中的蛋白质到达胃中才开始进行化学性消化,这是因为胃腺能分泌(  )
A.胃蛋白酶
B.胆汁
C.淀粉酶
D.脂肪酶
6.在小肠的下列结构中,与营养物质的消化功能无直接关系的是(  )
A.小肠很长
B.小肠内壁表面有很多皱襞
C.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D.小肠壁上有许多能够分泌消化液的肠腺
7.2008年汶川地震时,为了援救被困群众,医生给被抢救的伤员静脉注射5%的葡萄糖溶液,其主要目的是(  )
A.供给全面营养
B.提供能量
C.止痛
D.维持细胞的形态
8.下列各项中,属于合理营养的一组是(  )
①每日三餐,按时进餐
②各种营养物质比例适中,互相搭配
③喝饮料代替喝水
④多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少吃蔬菜水果
⑤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
A.①②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9.在吸气时鼻的功能是(  )
①清洁空气
②湿润空气
③消灭细菌
④温暖空气
⑤气体交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10.下列器官中,不属于组成人体呼吸道的器官是(  )
①口腔
②鼻
③咽
④喉
⑤气管
⑥支气管
⑦肺.
A.①②
B.③④
C.①⑦
D.②④
11.下列物质不能被消化道直接吸收的是(  )
A.米饭
B.维生素
C.矿泉水
D.食盐
12.消化系统中不与食物接触的器官是(  )
A.胃
B.小肠
C.肝脏
D.食管
13.肝炎病人怕吃油腻食物的原因是(  )
A.唾液分泌过少
B.肠液分泌过少
C.胃液分泌过少
D.胆汁分泌过少
14.小明吃西瓜时把西瓜籽也吞进了肚里,这粒瓜籽会在体内经过怎样的一段旅程(  )
A.口腔→咽→肝脏→小肠→大肠→肛门
B.口腔→咽→气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C.口腔→咽→胃→肝脏→小肠→大肠→肛门
D.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15.在四支试管中注入等量的植物油,然后分别滴加下列几组消化液,振荡并静置于37℃温水中,观察发现植物油最先消失的是(  )
A.胆汁、唾液、胃液
B.胆汁、唾液、肠液
C.胃液、肠液、胰液
D.胆汁、胰液、肠液
16.下面关于人体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体内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小肠
B.食物中的所有营养物质都必须经过消化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C.消化主要是通过消化液中多种消化酶的作用而进行
D.胆汁中虽然没有消化酶,但对食物的消化也能起作用
17.没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  )
A.胆汁
B.胰液
C.肠液
D.胃液
18.在复习题上,某合作小组对食物的消化过程进行回顾,四位同学提出各自的看法
甲:蛋白质在胃液作用下进行初步的消化,进入小肠又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
乙:淀粉在唾液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
丙:胆汁虽不含消化酶,但能促进脂肪的消化
丁:水、无机盐、维生素可以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有一位同学的叙述需要改动,你知道是指哪位同学的叙述吗?(  )
A.甲
B.乙
C.丙
D.丁
19.为避免对胃产生刺激,制药厂常把一些药物封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给人服用.这样做的道理是(  )
A.胃不能消化淀粉,胶囊可经胃进入小肠
B.淀粉在口腔内初步消化,便于吞咽
C.胃液能消化淀粉,使药物慢慢渗出
D.胃产生的胆汁不能消化淀粉
20.母亲节这天,小宁为周日仍在加班的妈妈准备了一份丰盛的晚餐:米饭、盐水大虾、红焖鱼和炖豆腐.从营养搭配上看,你认为增加下列哪种食物更加合理?(  )
A.炒油莱
B.牛奶
C.排骨汤
D.玉米粥
21.下列叙述中,与肺的气体交换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
A.肺泡数目极多
B.肺泡位于细支气管的末端
C.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
D.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22.人体肺泡内的氧气进出血液,要通过几层细胞(  )
A.一层
B.二层
C.三层
D.四层
23.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也是完成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是(  )
A.肺
B.气管
C.喉
D.鼻
24.气体的通道,也是食物的通道是(  )
A.鼻
B.口腔
C.咽
D.喉
25.肺的换气是通过(  )实现的.
A.呼吸运动
B.吸气
C.呼气
D.气体扩散
26.如图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AB段,肋间肌和膈肌都处于收缩状态
B.在AB段,肋间肌的肌肉收缩,膈肌舒张
C.在BC段,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由大变小
D.在B点,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相等
27.肺泡内的氧能够进入血液的原因是(  )
A.肺泡内的氧浓度大于二氧化碳的浓度
B.血液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肺泡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C.肺泡内的氧浓度大于血液氧浓度
D.血液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肺泡内的氧浓度
28.与吸入的气体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会增多.由图可知人体内产生二氧化碳的部位是(  )
A.肺泡
B.血液
C.气管
D.组织细胞
29.在平静状态时,胸廓的上下径增大的原因是(  )
A.膈肌收缩,膈顶部上升
B.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
C.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
D.膈肌舒张,膈顶部下降
30.在一次人工呼吸的模拟训练中,李明同学采取了以下急救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将被救者放在空气流通的场所
B.将被救者颈下垫高,头后仰
C.消除被救者口鼻内异物和污物
D.捏着被救者鼻孔,口对口吹气和吸气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中填图中标号,上填相应答案,[]和须全对方可得分
31.表列出了A、B、C、D四种食物(各100克)中部分主要成分,请据表回答:
食物
糖类(克)
蛋白质(克)
脂肪(克)
维生素C(毫克)
维生素B1(毫克)
钙(毫克)
铁(毫克)
A
71.5
11.2
1.5
0
0.28
31
3.5
B
3.7
1.4
0.3
62
0.03
15
0.7
C
5.0
19.3
3.5
20
0.21
6
22.6
D
18.6
35.1
16.0
0
0.41
191
8.2
(1)根据表可以知道,骨质疏松症患者应适当多吃食物  (填序号)和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食物  (填序号)适合坏血病患者食用.
(2)小明没吃早餐,跑操时出现了头晕恶心、心悸乏力等症状.如果从上表中选择食物,你认为他应该尽快补充的食物是  (填序号),原因是  .
(3)在上表列出的四种食物所含成分中,  是建造和修复人体组织的重要原料,它消化的最终产物是  .
32.图一为人体消化系统部分形态结构示意图,图二为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各部分被消化程度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一中能够分泌胆汁的结构是[  ]  ,其分泌的胆汁储存在胆囊中,最后入小肠.
(2)图二中能够体现出营养物质被消化的主要部位是[  ]  ,Z曲线所代表的物质最终被消化为  .
(3)图二中的C部位在图一中对应的器官是[  ]  ,在该器官开始消化的物质是  .
33.如图模拟的是呼吸时膈肌的运动情况,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气球代表的是  ,瓶底的橡皮膜代表的是  .
(2)如图乙所示用手下拉橡皮膜时气球会变大,这模拟  气的过程.在人体内,此过程进行时,橡皮膜代表的结构会  (填“收缩”或“舒张”),其顶部下降,胸廓  ,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变小,于是气体进入肺.
34.当我们细细咀嚼馒头时,会感觉到有甜味.李阳同学猜测: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下,是唾液使淀粉变甜的.为了验证这一猜测,他做了如下实验:
I:取适量新鲜馒头,切成碎屑并做成浆糊;将口漱净,取4毫升唾液放入小烧杯中备用.
II:取一只洁净的试管,进行如下实验操作;
(1)李阳同学将馒头切成碎屑并做成浆糊,这是为了模拟  .
(2)实验过程D中,加碘液后试管中的物质未变蓝色,原因是  .
(3)李阳同学的实验目的是观察  的消化作用.
(4)刘明同学认为李阳的实验设计不完善,应该改进:再取一支试管,编号为2号试管,进行相似的操作,其中,过程B中的“滴加唾液”改成滴加  ,其余步骤不变.在过程D中,加碘液后2号试管中的物质颜色为  .
 
2016-2017学年四川省广安市酉溪责任区七年级(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下面相应的表格中
1.儿童一旦缺钙,容易患(  )
A.脚气病
B.糖尿病
C.骨软化症
D.佝偻病
【考点】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分析】食物中缺乏某种维生素或维生素的吸收利用发生障碍,会引起物质代谢失常,影响正常生理功能,以致表现为维生素缺乏症.
【解答】解:无机盐中含有的钙、磷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维生素D能促进人体对钙、磷的吸收和骨骼的发育,体内缺乏维生素D就会引起钙、磷代谢障碍,儿童缺钙、磷或缺维生素D会患佝偻病,中老年人和妇女易患骨质疏松.
故选:D.
 
2.下列物质属于细胞中有机物的是(  )
①水
②无机盐
③维生素
④糖类
⑤脂质
⑥蛋白质
⑦氧.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③④⑥⑦
D.①③⑤⑦
【考点】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分析】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子比较小的,一般不含碳,如水、无机盐、氧等,这类物质是无机物;一类是分子比较大的,一般含碳,如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这类物质是有机物.
【解答】解:①水、②无机盐、⑦氧,分子比较小,都属于无机物;
③维生素、④糖类、⑤脂质、⑥蛋白质的分子比较大,都属于有机物.
故选:B.
 
3.平日我们所吃的米、面、甘薯和马铃薯中,含量最多的营养物质是(  )
A.糖类
B.蛋白质
C.维生素
D.脂肪
【考点】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分析】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并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据此答题.
【解答】解:A、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葡糖糖、蔗糖、淀粉都属于糖类,我们平时所吃的米、面、甘薯和马铃薯中,含量最多的就是糖类.符合题意.
B、蛋白质主要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有重要关系,奶、蛋、鱼、肉等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丰富,不符合题意.
C、维生素是对人体起重要作用的微量元素,在不同的食物中含量一般都很少,不符合题意.
D、脂肪是备用能源,在肥肉、花生、大豆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脂肪,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人体内缺乏维生素B1时,容易患的病是(  )
A.脚癣病
B.脚气病
C.坏血病
D.佝偻病
【考点】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分析】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
【解答】解: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如图:可知缺乏维生素B1易患神经炎、脚气病等.维生素B1主要在粮食的麸皮中含量丰富.
故选:B
 
5.食物中的蛋白质到达胃中才开始进行化学性消化,这是因为胃腺能分泌(  )
A.胃蛋白酶
B.胆汁
C.淀粉酶
D.脂肪酶
【考点】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分析】食物中含有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解答】解: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腺分泌的胃蛋白酶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即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胃,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
故选:A
 
6.在小肠的下列结构中,与营养物质的消化功能无直接关系的是(  )
A.小肠很长
B.小肠内壁表面有很多皱襞
C.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D.小肠壁上有许多能够分泌消化液的肠腺
【考点】胃和肠的结构特点.
【分析】该题要从小肠的结构特点方面考虑解答.
【解答】解: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其结构特点相适应的:小肠很长,长约5~6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这些特点中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是:小肠约长约5~6
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故选:C
 
7.2008年汶川地震时,为了援救被困群众,医生给被抢救的伤员静脉注射5%的葡萄糖溶液,其主要目的是(  )
A.供给全面营养
B.提供能量
C.止痛
D.维持细胞的形态
【考点】急救的方法.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
【解答】解:伤员不能从食物中获得糖类时,需要点滴葡萄糖,这是因为糖类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葡萄糖进入人体后通过呼吸作用被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供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需要.
故选:B
 
8.下列各项中,属于合理营养的一组是(  )
①每日三餐,按时进餐
②各种营养物质比例适中,互相搭配
③喝饮料代替喝水
④多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少吃蔬菜水果
⑤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
A.①②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考点】注意合理营养.
【分析】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素的量要适合,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为了做到合理营养,按“平衡膳食宝塔”均衡摄取五类食物,以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必须保证每日三餐,按时进餐;在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30%、40%、30%左右;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据此解答.
【解答】解:由分析可知:
①每日三餐,按时进餐,符合题意;
②各种营养物质比例适中,互相搭配,符合题意;
③喝饮料代替喝水,不符合题意;
④多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少吃蔬菜水果,不符合题意;
⑤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在吸气时鼻的功能是(  )
①清洁空气
②湿润空气
③消灭细菌
④温暖空气
⑤气体交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考点】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
【分析】此题考查鼻腔在呼吸道中的作用.呼吸道的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一、保证气体畅通的结构;二、起清洁、湿润和温暖空气作用的结构.鼻腔具有清洁、湿润和温暖空气作用,这与其内部的鼻粘膜、鼻毛和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有关.
【解答】解:鼻腔是呼吸道的器官之一,与呼吸功能相适应,其内部有鼻毛,可阻挡灰尘;内表面的鼻黏膜上的腺细胞能够分泌黏液,粘住和阻挡灰尘灰尘和湿润空气,黏膜中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起到温暖空气的作用.这些都能够减少了对肺的刺激.
故选:B
 
10.下列器官中,不属于组成人体呼吸道的器官是(  )
①口腔
②鼻
③咽
④喉
⑤气管
⑥支气管
⑦肺.
A.①②
B.③④
C.①⑦
D.②④
【考点】呼吸系统的组成.
【分析】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据此解答.
【解答】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消化道的起始部分是口腔,然后依次是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通道;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
故选:C.
 
11.下列物质不能被消化道直接吸收的是(  )
A.米饭
B.维生素
C.矿泉水
D.食盐
【考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分析】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解答】解:A、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它要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A符合题意;
BCD、维生素、矿泉水、食盐都是小分子有机物可以直接吸收,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消化系统中不与食物接触的器官是(  )
A.胃
B.小肠
C.肝脏
D.食管
【考点】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分析】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道由口腔至肛门,为粗细不等的弯曲管道,长约9m,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和大肠等部分.临床上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称为上消化道;空肠到肛门的一段,称为下消化道;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包括大、小两种.大消化腺有大唾液腺、肝和胰;小消化腺则位于消化管壁内,如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
【解答】解:胃,小肠,食管属于消化道,是食物经过的通道,而肝脏是大消化腺,食物不会经过.
故选:C
 
13.肝炎病人怕吃油腻食物的原因是(  )
A.唾液分泌过少
B.肠液分泌过少
C.胃液分泌过少
D.胆汁分泌过少
【考点】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分析】肝脏具有分泌胆汁、合成糖元、解毒的功能,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受到损害.
【解答】解:肝脏分泌的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油腻的食物的主要营养物质是脂肪,肝炎病人的肝脏分泌的胆汁不足,不利用脂肪的消化,因此肝炎病人怕吃油腻的食物.
故选:D.
 
14.小明吃西瓜时把西瓜籽也吞进了肚里,这粒瓜籽会在体内经过怎样的一段旅程(  )
A.口腔→咽→肝脏→小肠→大肠→肛门
B.口腔→咽→气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C.口腔→咽→胃→肝脏→小肠→大肠→肛门
D.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考点】消化道的组成.
【分析】消化系统有消化腺和消化道组成,消化道是食物的通道,是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
【解答】解:消化道是食物的通道,是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食物经过消化道的顺序是: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所以一位同学吃西瓜时,将一粒西瓜子咽了下去,它的旅行路线是: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故选:D.
 
15.在四支试管中注入等量的植物油,然后分别滴加下列几组消化液,振荡并静置于37℃温水中,观察发现植物油最先消失的是(  )
A.胆汁、唾液、胃液
B.胆汁、唾液、肠液
C.胃液、肠液、胰液
D.胆汁、胰液、肠液
【考点】消化酶.
【分析】植物油属于脂肪,胆汁中虽不含消化酶,但胆汁能把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促进脂肪的消化,然后根据各种消化液的消化作用进行一次分析回答.
【解答】解:A、唾液中只含有唾液淀粉酶,胃液中只含胃蛋白酶,不含有消化脂肪的酶,故植物油不会消失;
B、唾液中只含有唾液淀粉酶,肠液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消化液较少,故植物油不会最先消失;
C、少了胆汁的乳化作用,植物油得不到彻底的消化,故植物油不会最先消失;
D、既有胆汁的乳化作用,胰液和肠液中还含有消化脂肪的酶,故植物油最先消失;
故选:D
 
16.下面关于人体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体内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小肠
B.食物中的所有营养物质都必须经过消化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C.消化主要是通过消化液中多种消化酶的作用而进行
D.胆汁中虽然没有消化酶,但对食物的消化也能起作用
【考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分析】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食物的消化方式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解答】解:A、人体内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小肠.不符合题意;
B、人类需要六类营养物质,即糖类、脂肪、蛋白质、水、维生素、无机盐,其中前三者属于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进行循环系统,也就是不能被直接吸收,而水、维生素、无机盐是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细胞膜进入循环系统即被直接吸收.符合题意;
C、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叫做化学性消化;
D、胆汁中虽然没有消化酶,但对食物的消化也能起乳化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没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  )
A.胆汁
B.胰液
C.肠液
D.胃液
【考点】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消化腺的功能,不同的消化腺能分泌不同的消化液.
【解答】解:A、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里面不含消化酶,当能对脂肪起乳化作用,将比较大脂肪颗粒乳化成比较小的脂肪微粒,利于脂肪的物理性消化,故符合题意.
B、胰液是由胰腺分泌的,里面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对脂肪、淀粉、蛋白质进行化学性消化.故不符合题意.
C、肠液是由肠腺分泌的,里面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对脂肪、淀粉、蛋白质进行化学性消化.故不符合题意.
D、胃液是由胃腺分泌的,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在复习题上,某合作小组对食物的消化过程进行回顾,四位同学提出各自的看法
甲:蛋白质在胃液作用下进行初步的消化,进入小肠又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
乙:淀粉在唾液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
丙:胆汁虽不含消化酶,但能促进脂肪的消化
丁:水、无机盐、维生素可以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有一位同学的叙述需要改动,你知道是指哪位同学的叙述吗?(  )
A.甲
B.乙
C.丙
D.丁
【考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分析】食物中含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解答】解:食物中含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开始被消化的部位是不同的: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同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够促进脂肪的消化,脂肪在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故选:B
 
19.为避免对胃产生刺激,制药厂常把一些药物封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给人服用.这样做的道理是(  )
A.胃不能消化淀粉,胶囊可经胃进入小肠
B.淀粉在口腔内初步消化,便于吞咽
C.胃液能消化淀粉,使药物慢慢渗出
D.胃产生的胆汁不能消化淀粉
【考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淀粉和蛋白质的消化,首先明确淀粉和蛋白质的消化部位.
【解答】解:由于口腔内有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淀粉酶,能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将淀粉消化成麦芽糖,但不能对蛋白质进行消化;胃内有胃腺,胃腺能分泌胃液,胃液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将蛋白质消化成氨基酸,但不能对淀粉进行消化,所以,制药厂常把一些药物封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给人服用,胶囊在胃内不能消化,到小肠内被消化,从而避免对胃的刺激.
故选:A
 
20.母亲节这天,小宁为周日仍在加班的妈妈准备了一份丰盛的晚餐:米饭、盐水大虾、红焖鱼和炖豆腐.从营养搭配上看,你认为增加下列哪种食物更加合理?(  )
A.炒油莱
B.牛奶
C.排骨汤
D.玉米粥
【考点】注意合理营养.
【分析】合理营养就是指膳食中所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并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平衡膳食是合理营养的核心.
【解答】解:健康食谱,要合理营养、均衡膳食,食物应多样化,荤素搭配要合理,营养全面合理.米饭主要提供淀粉类,盐水大虾、红焖鱼和炖豆腐主要提供蛋白质类,此食谱中无蔬果类,会导致维生素摄入量不足,因此应再添加上蔬果类,可见A炒油菜正确.
故选:A
 
21.下列叙述中,与肺的气体交换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
A.肺泡数目极多
B.肺泡位于细支气管的末端
C.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
D.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考点】肺的结构.
【分析】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了解肺的结构和功能.
【解答】解: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肺由许多肺泡构成,肺泡数目多,气体交换的效率高;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位于细支气管的末端与气体交换没有直接的关系.
故选:B
 
22.人体肺泡内的氧气进出血液,要通过几层细胞(  )
A.一层
B.二层
C.三层
D.四层
【考点】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分析】当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时,血液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肺泡里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解答】解: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佷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因此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需要经过两层细胞,如图所示:
故选:B.
 
23.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也是完成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是(  )
A.肺
B.气管
C.喉
D.鼻
【考点】肺的结构.
【分析】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解答】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由许多肺泡构成,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故选:A
 
24.气体的通道,也是食物的通道是(  )
A.鼻
B.口腔
C.咽
D.喉
【考点】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消化道的组成.
【分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是呼吸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是消化的通道,消化腺能够分泌消化液.
【解答】解: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是食物进入的通道.
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
可见咽既是呼吸器官也是消化器官,是食物与气体交叉的通道.
故选:C
 
25.肺的换气是通过(  )实现的.
A.呼吸运动
B.吸气
C.呼气
D.气体扩散
【考点】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
【分析】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的换气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解答】解:肺的换气是指肺泡与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肺泡中氧的浓度最高,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低,这时发生了扩散作用.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故选:D
 
26.如图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AB段,肋间肌和膈肌都处于收缩状态
B.在AB段,肋间肌的肌肉收缩,膈肌舒张
C.在BC段,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由大变小
D.在B点,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相等
【考点】呼气和吸气.
【分析】图示中表示的是一次呼吸过程,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此时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
【解答】解:AB、曲线图中,AB段表明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A正确,B错误;
C、曲线图中,BC段表明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回落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膈的面积增大,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C正确;
D、图示中B点表示吸气刚好完成(或呼气开始),A、C点表示呼气刚好完成(或吸气开始),此时外界大气压等于肺内气压,D正确.
故选:B
 
27.肺泡内的氧能够进入血液的原因是(  )
A.肺泡内的氧浓度大于二氧化碳的浓度
B.血液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肺泡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C.肺泡内的氧浓度大于血液氧浓度
D.血液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于肺泡内的氧浓度
【考点】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分析】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解答】解: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泡内氧气浓度大于血液中氧气的浓度,而二氧化碳的浓度比血液中的浓度小;因此,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因此呼吸时,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的原因是肺泡内氧气浓度大于血液中氧气的浓度.肋间肌和膈肌收缩产生的压力实现了肺与外界的吸气;肺泡收缩产生的压力实现了呼气.
故选:C.
 
28.与吸入的气体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会增多.由图可知人体内产生二氧化碳的部位是(  )
A.肺泡
B.血液
C.气管
D.组织细胞
【考点】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分析】呼吸全过程包括四个方面:肺的通气、发生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呼吸的意义是有效地提供机体代谢所需的氧气,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解答】解: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时释放出来的,即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产生的二氧化碳又通过呼吸排出,如图所示:因此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其最终来源是组织细胞.
故选:D.
 
29.在平静状态时,胸廓的上下径增大的原因是(  )
A.膈肌收缩,膈顶部上升
B.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
C.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
D.膈肌舒张,膈顶部下降
【考点】呼气和吸气.
【分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做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解答】解:参与呼吸运动的肌肉叫做呼吸肌,主要有膈肌、肋间肌等呼吸肌;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膈肌收缩,膈顶下降,引起胸腔的上下径增大;肋间肌舒张,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引起胸腔的前后径、左右径缩小,结果胸廓缩小,膈肌舒张,膈顶上升,引起胸腔上下径缩小,胸廓容积变小.
故选:C
 
30.在一次人工呼吸的模拟训练中,李明同学采取了以下急救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将被救者放在空气流通的场所
B.将被救者颈下垫高,头后仰
C.消除被救者口鼻内异物和污物
D.捏着被救者鼻孔,口对口吹气和吸气
【考点】人工呼吸.
【分析】人工呼吸是指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采用人工方法让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以帮助呼吸运动减弱或暂时停止呼吸的患者维持肺的通气功能.
【解答】解:人工呼吸是一种常用的急救方法,吹气次数应和呼吸频率相似,吹气次数为每分钟15﹣20次.人工呼吸是紧急情况下的救人方法,要掌握其具体措施:人工呼吸的操作步骤如下:①清除口和鼻内的异物和污物,保持呼吸道通畅;②使病人仰卧,颈下垫高,头后仰.将病人的衣服解开,腰带放松;③救护者跪在病人的一侧,用手帕或是纱布盖在病人的口鼻上.用一只手托起病人的下颌,另一只手捏紧病人的鼻孔,然后深吸一口气,对着病人的口部用力吹入;④每一次吹气停止后,救护者的嘴离开并立即松开捏鼻的手,如此反复进行.吹气的次数为每分钟15~20次.吹气的过程中,如果病人的胸廓能够随着每次吹气而略有隆起,并且气体能够从口部排出,则证明人工呼吸有效.
根据解答过程可知:选项A、将被救者放在空气清新的场所;B、让被救者仰卧,头后仰;C、清除口鼻内异物和污物,C均正确;而选项D、用一只手托起病人的下颌,另一只手捏紧病人的鼻孔,然后深吸一口气,对着病人的口部用力吹入,每一次吹气停止后,救护者的嘴离开并立即松开捏鼻的手,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中填图中标号,上填相应答案,[]和须全对方可得分
31.表列出了A、B、C、D四种食物(各100克)中部分主要成分,请据表回答:
食物
糖类(克)
蛋白质(克)
脂肪(克)
维生素C(毫克)
维生素B1(毫克)
钙(毫克)
铁(毫克)
A
71.5
11.2
1.5
0
0.28
31
3.5
B
3.7
1.4
0.3
62
0.03
15
0.7
C
5.0
19.3
3.5
20
0.21
6
22.6
D
18.6
35.1
16.0
0
0.41
191
8.2
(1)根据表可以知道,骨质疏松症患者应适当多吃食物 D (填序号)和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食物 B (填序号)适合坏血病患者食用.
(2)小明没吃早餐,跑操时出现了头晕恶心、心悸乏力等症状.如果从上表中选择食物,你认为他应该尽快补充的食物是 A (填序号),原因是 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食物A含较多糖类 .
(3)在上表列出的四种食物所含成分中, 蛋白质 是建造和修复人体组织的重要原料,它消化的最终产物是 氨基酸 .
【考点】注意合理营养.
【分析】食物中含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等六大类营养物质,它们各具有一定的作用.
【解答】解:(1)根据表可以知道,骨质疏松症患者应适当多吃食物D,因为D类食物富含钙.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食物B含维生素C最多,多吃可防治坏血病.
(2)糖类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缺乏时会出现乏力、疲倦、昏迷、休克等症状,低血糖病人需要尽快补充血液中的葡萄糖,所以最宜先补充葡萄糖.A类食物中糖类含量最多.
(3)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有重要意义,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青少年,应多食用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它消化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故答案为:
(1)D
B
(2)A
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食物A含较多糖类
(3)蛋白质
氨基酸
 
32.图一为人体消化系统部分形态结构示意图,图二为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各部分被消化程度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一中能够分泌胆汁的结构是[ ① ] 肝脏 ,其分泌的胆汁储存在胆囊中,最后入小肠.
(2)图二中能够体现出营养物质被消化的主要部位是[ D ] 小肠 ,Z曲线所代表的物质最终被消化为 甘油和脂肪酸 .
(3)图二中的C部位在图一中对应的器官是[ 3 ] 胃 ,在该器官开始消化的物质是 蛋白质 .
【考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分析】图一中:①是肝脏、②是小肠、③是胃、④是胰腺.
图二中:A表示口腔、B表示食道、C表示胃、D表示小肠、E表示大肠;曲线X代表的物质自口腔开始消化,在小肠内被消化完,此物质应为淀粉;曲线Y代表的物质在胃内开始被消化,在小肠内被分解完毕,此物质应为蛋白质;曲线Z代表的物质只在小肠内被消化,此物质应为脂肪.
【解答】解:(1)图一中,能够分泌胆汁的结构是①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其分泌的胆汁储藏在胆囊中,再经导管流入②小肠内.
(2)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同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因此图中X表示淀粉的消化,Y表示蛋白质的消化,Z表示脂肪的消化.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3)蛋白质的消化是从3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曲线Y是蛋白质,C是胃.
故答案为:(1)[①]肝脏;
(2)[D]小肠;甘油和脂肪酸;
(3)[3]胃;蛋白质.
 
33.如图模拟的是呼吸时膈肌的运动情况,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气球代表的是 肺 ,瓶底的橡皮膜代表的是 膈 .
(2)如图乙所示用手下拉橡皮膜时气球会变大,这模拟 吸 气的过程.在人体内,此过程进行时,橡皮膜代表的结构会 收缩 (填“收缩”或“舒张”),其顶部下降,胸廓 增大 ,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变小,于是气体进入肺.
【考点】呼气和吸气.
【分析】本题用图演示呼吸运动时膈肌对呼吸运动的作用.图示模拟了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与呼吸运动的关系,甲图示表示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肺内气体排出,是呼气过程;乙图示表示膈肌收缩,膈顶下降,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是吸气过程.据此解答.
【解答】解:(1)图中气球代表的是肺,瓶底的橡皮膜代表的是膈.
(2)如图乙所示用手下拉橡皮膜时气球会变大,这模拟
吸气的过程.在人体内,此过程进行时,橡皮膜代表的结构会收缩,其顶部下降,胸廓增大,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变小,于是气体进入肺.
故答案为:(1)肺;膈
(2)吸;收缩;增大
 
34.当我们细细咀嚼馒头时,会感觉到有甜味.李阳同学猜测: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下,是唾液使淀粉变甜的.为了验证这一猜测,他做了如下实验:
I:取适量新鲜馒头,切成碎屑并做成浆糊;将口漱净,取4毫升唾液放入小烧杯中备用.
II:取一只洁净的试管,进行如下实验操作;
(1)李阳同学将馒头切成碎屑并做成浆糊,这是为了模拟 牙齿的咀嚼作用 .
(2)实验过程D中,加碘液后试管中的物质未变蓝色,原因是 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 .
(3)李阳同学的实验目的是观察 唾液淀粉酶 的消化作用.
(4)刘明同学认为李阳的实验设计不完善,应该改进:再取一支试管,编号为2号试管,进行相似的操作,其中,过程B中的“滴加唾液”改成滴加 清水 ,其余步骤不变.在过程D中,加碘液后2号试管中的物质颜色为 蓝色 .
【考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有关.要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以唾液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步骤是:以唾液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37℃水浴→滴加碘液→观察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解答】解:由图可知:A表示在试管中放入浆糊;B表示向试管中加入唾液;C表示将试管放在37℃温水中水浴10分钟;D表示向试管中滴加两滴碘液.
(1)实验中将馒头切成碎屑是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进行充分的搅拌是模拟舌的搅拌作用.
(2)唾液中含有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的唾液淀粉酶;D中试管加碘液后颜色不变蓝,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
(3)该实验目的是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4)该实验没对照实验,应设置对照实验,再取一支试管,编号为2号试管,进行相似的操作,除过程B中的“滴加唾液”改成滴加清水外,其余步骤不变.2号试管遇碘变蓝,原因是淀粉遇碘变蓝色,说明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这样就形成了以唾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使实验具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1)牙齿的咀嚼作用;(2)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3)唾液淀粉酶;(4)清水;蓝色.
 
2017年3月26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