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培训活动
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
§15.1
数据的收集(2)
教学设计
一、内容解析
统计学作为一门科学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与经济学素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初中的统计学知识虽然只是启蒙阶段,但是其对学生的相关素养的培养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历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在本节的第一课时已经体会到了数据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的作用,本节课内容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体会数据是如何收集和处理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如何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对问题进行分析,能够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的理念,能够更深刻地体现如何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数学的学习与研究.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富有想象和尝试精神,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我校为重庆市重点中学,在经过一年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培养,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小学他们已经经历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但是他们对于这些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则是充满好奇,本节课则重点通过生活中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热情.
三、目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收集数据的常用方式,并在简单活动中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会进行简单的频数、频率问题的解决。通过具体活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通过统计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据上确定本课重点为:掌握收集数据的步骤和方法,理解频数和频率的概念.
难点为:体会调查和收集数据的过程,正确地解释数据结果.
四、评价分析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如下方面做出了多元化的关注:1、关注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2、关注学生的能力和水平.3、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以期待人人都能学有所得,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出现了错误的认识或解答,我会让他们充分暴露其错误的思维过程,并引导他们找到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使学生从错误的思维过程中吸取教训,并给予鼓励.我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积极、肯定的评价,能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还能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拥有自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参与意识,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探究归纳: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从而总结出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步骤.
(3)练习巩固: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六、策略分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本节课的教与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小组交流合作,竞技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设计上注重创设更为丰富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模型化的过程.通过各个场景分层推进“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拓展与应用”.力求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考、探索,再通过交流、讨论,掌握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充分感受调查收集数据是解决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的有效模型.另外,在本节课的题材选择上遵循“由易到难”的模式,最后的应用环节通过适当的,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培养合作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体现“人人数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技术支持上,我将教具和多媒体与黑板的有机结合,使教学课堂呈现的方式多样丰富。
七、教学过程(见下一页)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初设情景,引入新知活动190后霸道总裁小刘是如何能够月收入十万元的?
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回归课堂.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小刘利用什么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面对庞大而繁多的数据时,我们该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呢?
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设置情景问题,激发学生对生活热情和学习兴趣,自然的引出课题.
再创情景,建构新知活动2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到我们身边去找一找.1、同学们,我们班有几位戴眼镜的同学呢?2、你知道同学们的近视度数吗?3、老师也近视,我忘记了自己的度数,可我又想知道,你能帮助我吗?4、你们能告诉我眼镜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吗?
活动31、中秋节要到了,任老师到超市准备买些月饼送给同学们.可当我面对多种口味的月饼时,我却犯难了.同学们,买哪种馅儿的月饼,你们比较爱吃呢?2、我们回想一下这个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一步一步我们都经历了什么?小组讨论.
3、频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就叫做这个对象的频数.
频率: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或者百分比)
教师巡视,认真倾听,适时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然后充分展示.学生观察数数并回答.学生齐答:不能.教师点出:可以通过哪种方式知道呢?学生回答:调查学生归纳出:测量、实验学生归纳出:互联网查询、查阅文献资料
教师点出:以上这些方法就是我们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的方法,一类是间接方法.提出问题后学生不能立刻作答,得出需要开展调查后才能得到结果.学生齐答:调查的问题是同学们比较喜欢吃哪种馅儿的月饼,调查的对象是全班每位同学.调查的方法学生回答有询问、举手投票、分小组统计三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小组讨论后,学生回答出对三种收集数据的看法,最终选用举手投票的方式开展调查活动.学生开展调查并记录数据.教师点评:在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设计一张表格来处理数据.根据数据结果,学生得出买哪种馅儿的月饼.学生总结出一个调查收集数据的活动要经历一下过程:第一步:明确调查问题第二步:确定调查对象第三步:选择调查方法第四步:开展调查第五步:记录结果第六步:得出结论教师点出频数和频率都能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
通过一连串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收集数据的方法,为开展调查统计活动做好铺垫.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收集数据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
通过全班同学的分工合作获得数据,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感受表格的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悦;通过操作、交流、探究、表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
合作交流,拓展新知活动4某班投掷骰子的情况以及一些计算结果,请完成余下表格中的计算.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看看能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分小组计算并讨论.投掷结果甲10次乙10次甲乙合计20次全班合计400次频数频数频数频率频数频率出现1点0000660.165出现2点3030.15620.155出现3点0220.1770.1925出现4点2130.15740.18出现5点3580.4600.15出现6点2240.2610.1525学生回答从列上来看,频数之和等于总次数,频率之和等于1.从行上来看,实验次数较少时,每种情况的频率相差比较大,实验次数较多时频率相差比较小.
通过例题检验学生能否理解频数和频率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计算.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展示学习成果.通过组内成员交流协作培养合作意识,进一步增强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课堂还给学生.
学以致用,巩固新知活动5独立完成随堂练习反思提炼,再现新知活动6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各个小组的记录员统计本节课本小组同学回答问题的次数,现在请将数据报告上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本节课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存在哪些疑惑并尝试用数据来评价自己、同学或老师在本节课的表现,最终形成数学日记.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随堂练习,教师和学生一起判断正误,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对学生总结的知识点给予重现.及时解答学生困惑.收集数据的方法收集数据的过程频数与频率利用数据说话,进行小组互评.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遵循“由易到难”的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体现“人人数学”的教学理念.再一次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讲解,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形成知识体系,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掌握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课后演练,反馈新知
学生记录下作业.
使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地知识,展示学习成果,总结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八、板书设计:
§15.1
数据的收集(2)
收集数据的方法
收集数据的过程
种类
1
2
3
4
5
6
人数(共25张PPT)
义务教育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
第15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第一节
数据的收集(2)
第15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义务教育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
第一节
数据的收集
(2)
重庆万州外国语学校
任静
玩转大数据
§15.1
数据的收集(2)
学习目标:
1.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
2.经历调查和收集数据的过程,体会数据的作用;
明确调查收集数据的基本步骤.
3.理解频数、频率概念并能进行计算.
4.了解不确定的现象也能够表现出规律,养成用数
据说话的新习惯;
5.培养观察、探究、分析、归纳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树立科学世界观,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同学们,我们班有几位戴眼镜的同学呢?
观察
收集数据
我思考
你知道同学们的近视度数吗?
调查
收集数据
我思考
老师也近视,我忘了自己的度数,可我又想知道,你能帮我吗?
测量
实验
收集数据
我思考
眼镜可以帮助近视的同学更加清晰地看到这个世界,你们能告诉我眼镜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吗?
互联网查询
查阅文献资料
收集数据
我思考
直接的方法:
调查(如问卷,询问等)、
实验(如观察、测量、实验等)
间接的方法:
收集数据的方法:
互联网查询、查阅文献资料等
统计活动
我经历
同学们,买哪种馅儿的月饼,你们比较喜欢吃呢?
统计活动
我经历
1.冰薄月饼
4.莲蓉蛋黄月饼
2.金腿伍仁月饼
3.火腿月饼
5.豆沙月饼
6.鲜花月饼
同学们,买哪种馅儿的月饼,你们比较喜欢吃呢?
统计活动
我经历
(1)你调查的问题是(
);
(2)你调查的对象是(
);
(3)你调查的方法是(
)
.
同学们比较喜欢吃哪种馅儿的月饼
全班每位同学
举手投票
同学们,买哪种馅儿的月饼,你们比较喜欢吃呢?
统计活动
我经历
1.冰薄月饼
4.莲蓉蛋黄月饼
2.金腿伍仁月饼
3.火腿月饼
5.豆沙月饼
6.鲜花月饼
同学们,买哪种馅儿的月饼,你们比较喜欢吃呢?
数据的收集
数据的整理
统计活动
我经历
同学们,买哪种馅儿的月饼,你们比较喜欢吃呢?
出结果啦~~~~~~!!!
数据的分析
第一步:明确调查问题
第二步:确定调查对象
全班每位同学
第三步:选择调查方法
举手投票
第四步:展开调查
第五步:记录结果
第六步:得出结论
最爱吃哪种馅儿的月饼
进行投票
一个同学数数,一位同学记录,一位同学监督.
知道了哪种馅儿的月饼最受同学们欢迎.
一般地,从事一个调查收集数据的活动大致要经历以下过程:
教材P132
表示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
频数和频率都能够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
注意!
频数
————
频率=
总次数
即:
表示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
(或百分比).
频数:
频率:
表15.1.3
投掷骰子游戏中不同点数出现情况统计表
投掷结果
甲10次
乙10次
甲乙合计20次
全班合计400次
频数
频数
频数
频率
频数
频率
出现1点
出现2点
出现3点
出现4点
出现5点
出现6点
合计
这是某班投掷骰子的情况以及一些计算结果,请完成余下表格中的计算。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看看能发现哪些规律?
频数总和=总次数
频率总和=1
教材P133
3
0.15
0.2
1
0.165
0.15
0.155
400
1
20
0
0
0
0
66
3
0
0
2
2
3
2
1
5
2
62
77
74
60
61
2
3
8
4
0.15
0.1
0.4
0.1925
0.185
0.1525
巩固拓展
我升华
1.请把左边要获取数据的事件与右边获取数据的途径用线连接。
观察
测量
实验
问卷调查
⑤学校篮球场上篮球架的
数量。
②
八(8)班同学的体重;
④美雪同学想了解周围的
人是否具有节水意识;
③抛掷一枚均匀的硬币50次,
出现正面朝上的次数;
①美琪同学想查询去年重庆市各普高的录取分数线;
查阅文献资料、
互联网查询
解决问题
我应用
2.
请说出以下歌词中“处”字出现的
频数是______,频率是__________.
“高峡平湖处处渔米飘香”
2
0.2
解决问题
我应用
3.某班学生参加数学考试,在这次考试中,已知分数在80—90分的频数为8个,频率为0.2,这个班的学生总人数是(
)
B
解决问题
我应用
A.30人
B.40人
C.50人
D.60人
4.若甲调查100名同学,有14人喜欢语文,乙调查50名同学,有11人喜欢数学。能否认为喜欢语文的人比喜欢数学的人多?
答:不能这么认为。
∵喜欢语文的频率:14%
喜欢数学的频率:22%
∴喜欢语文的频率比喜欢数学的频率小。
14%<22%
解决问题
我应用
我是第__组的代表,我叫……
今天数学课的课题是……
所学的重要数学知识……
能用这些知识解决哪些问题……
疑惑(或还需进一步理解的地方)……
对课堂表现的评价(包括自己、同学、老师)……
归纳梳理
我点睛
1.课本135页习题15.1第1、2、3题。
2.阅读书本P134“谁是《红楼梦》的作者”。
3.对本班同学的视力情况,进行调查,并记录
调查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而作出合理的判断。
课后拓展训练: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
§15.1
数据的收集(2)
课例点评
本课教学目标简明扼要,有可检测性。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利用现有资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引入情境创设注意问题的社会和生活性、数学思考性,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使学生明确所学数学知识的意义与作用。因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贯穿于课堂的始终。
二、教学过程紧凑、有序。用“问题串”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领悟思想方法。结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的问题情境贯穿始终,目标指向性强。教学过程一气呵成,条理清楚。
三、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小组合作,交流疑惑,成果展示,提出疑问与困惑,在解决疑惑问题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教学活动中,没有教师生硬的讲解和演示而是以点拨和启发为主导。
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强,能有效地把握教材的处理方式并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注意教学的实效性,提问、反馈、评价、指导及时有效。多媒体使用贴切高效。
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率高、学生收获大,教师简练流利的用语、潇洒自如的教态、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精美实用的多媒体应用,设计合理的达标练习,呈现了一节优秀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