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海子以及它的创作风格.
(2)、熟读、最好能够背诵本首诗歌.
2、过程和方法:
(1)掌握诗歌分析的基本方法,学习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2)、学会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理解诗中挥之不去的悲凉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感受诗人的诗歌追求,思考诗人的精神追求。正确看待诗人的生命选择。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分析诗歌的方法,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2、教学难点:把握诗中诗人的复杂情感和思想,思考诗人的生命选择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当代诗坛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他15岁考进北大,19岁进中国政法大学任教,25岁卧轨自杀。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留下了200多万字作品。他是谁?他就是天才诗人——海子。
关于海子的诗歌你们了解多少,大家肯定都知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话。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海子的这首《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二、介绍作者。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但其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章描写的是一幅作者向往的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里诗人描绘的“幸福”是指安宁的生活( “喂马,劈柴”),自由的生活(“周游世界”),平凡的 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开放而温暖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海”是核心意象。海子对大海既陌生(他出生、成长、读书、工作,都远离大海),又极有诱惑力(他有许多诗都写到大海)。 “大海”的意象,透露了诗人内心的意向:他很想走出封闭,走向大海,走向广袤的社会;他渴望人间的温暖,向往“春暖花开”的温柔之乡。“大海”寄托着诗人无限美好的遐想。我们根据王羲之“虽世殊时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即虽然社会不同时势变化,但(对事物)产生感慨的原因(即在诗文中抒发的感情)是与作者的个人情趣一致的观点来分析,就不难明白作者为什么描绘这样在普通人看来极为平凡的生活图景。因为海子从小在贫穷而封闭安徽农村长大,白菜是他上中学时的佳肴,足够的粮食几乎是他上大学前常常做的美梦。收到北大录取通知曾经为走出封闭的环境兴奋得在井边大喊大叫。写作此诗时,仍然生活在封闭而贫穷之中,在凄凉而孤独中写作,但是不被人认同,连诗歌的发表都极不顺畅。所以,他时时刻刻憧憬平凡普通温馨自由的生活,这是一个农民孩子摆脱封闭而贫穷的强烈愿望最自然而真诚的流露。
第二章,“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意思是说,我要把我所向往的幸福生活的图景告诉每一个亲人,作者希望每一个亲人来分享自己的快乐。海子北大毕业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时, “第一个月90元的工资,他寄了60元回家。” 1988年海子与妈妈在昌平分别前递给妈妈300元钱,让妈妈回去买些自己喜欢吃的、用的东西,就是他让亲人来分享自己的幸福的具体表现。这里,字里行间透露的是诗人淳朴、孝顺的一片诚挚的心。但是紧接着,诗人运用“闪电”这个意象,来限制自己的“幸福”,原来,作者心中明白,那田园牧歌般的平凡普通、安宁温馨的生活,只是“闪电”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美丽的愿望。美则美矣,但只能神往而不能达到,只是“海客谈瀛洲”的天真幻想,“处涸辙以犹欢”的潇洒好梦。言外之意就是今天仍然极为艰难和封闭。看,在自己的房间里,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没有钱去学跳舞、游泳、骑自行车。四次失恋,寂寞而凄凉地徘徊在封闭之中,单调而孤独地写作,却发表不容易。回到安徽,可是家乡依旧是那么封闭而贫穷。因此,作者只能在信中告诉亲人,让亲人明白自己孝顺而善良的心愿。这里,透露的是作者一种对愿望无法实现的谦疚惭愧的心情。
第三章中说,我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开”。
作者仅仅能“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因为作者心里明白,已经无力改变自己和亲人的贫穷而封闭的环境,不再可能让亲人享受自己给予的温暖和幸福,自己只能做那“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的事,那就让“每一条河每一座山”享受自己不再能享受到的温暖吧,那就祝愿“陌生人”,“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尘世获得幸福”吧。这里,“尘世”二字透露了诗人此时此刻对于世俗生活“幸福”的特殊的情感:他不愿轻易放弃“幸福”的世俗生活,但这些“幸福”已经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尘世”的人,所以“我只愿面朝大海,” 表面上说的是“只愿”,但实际意思是“只能”,言词中透露的是一颗无可奈何的愤激的心。作者清楚,那“春暖花开”的美好生活只能是自己的美梦了。有人说“这后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示出诗人陷入矛盾境地: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但我认为这后一个“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是一种作者对“尘世”的失望:是现实不能容纳他这个天才,逼得他转过身去背对大陆、背对众人,面朝大海,去寻找渺茫的春暖花开的幻景了。
看到这里,谁都会问,“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海子好友西川语)的农民孩子为什么会变的如此悲观呢?海子对气功的兴趣,始于什么时候,不得而知,但“住在西环里时”就与气功师常远“有许多共同语言”,他写这首时的前后常远曾“建议他发挥内行的想象力,写一部关于气功的科幻电影剧本”。两个多月后,海子临死前写:“常远残暴地揭开我的心眼或耳神通”。可见,写此诗时候,他已经迷恋气功,达到走火入魔状态了。所以,诗中充满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幸福无可奈何的悲凉感,充满对亲人内疚的枯涩感,我们就不难理解了。至于说该诗是反映了作者追求一种遗世独立的陶渊明式的闲散生活的思想感情,那可能就是不理解海子这个中国农民的儿子特有的感情了。
四、合作探究
1、“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诗人为什么要“从明天起”?
明确:所谓明天,就意味着即使时间终止也不会来临。明天只是希望,今天才是现实。诗人在明天所向往的,正是他今天追求而得不到的。所以只好把希望寄托到明天。
2、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为什么要加上“尘世”二字?
明确:尘世的幸福,更多的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是被世俗所理解和认可的。而诗人“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多的是对自己诗歌理想的一种坚守与宣告,是精神上的。从诗人的祈愿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质朴的善良与真诚,也感受到了他质朴下的清高与骄傲,理想与现实对抗的痛苦!
3、诗中两次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所表达的情味一样吗?
这首诗两次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表达美好的情感,而情味有所不同。
第一次说出,是第一章情调的顺向发展,即“喂马,劈柴”等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情调上是一致的;
第二次说出,是第二、三章情调的逆向发展,即本来顺着“愿你”“愿你”的祝愿,最后应是更昂奋的博爱情怀的展露,可是经由“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幸福是你们的,他人的,我海子仍旧偏安一隅,独守清高。所以后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显示出诗人已经陷入矛盾境地: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大陆,背对众人;由此可见,他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这就是这首诗的情感发展的线路。
五、小结
死或者对海子来说是一种解脱,一种幸福的归属。他生前好友诗人西川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牺牲诗歌事业,以牺牲尘世生活为代价。
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