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古诗三首 课件+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5 古诗三首 课件+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29 15:50:57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童年,如诗如画,美好至极。谁还记得有关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学生背诵),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千年时空,打开尘封的诗卷,去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情趣吧!古诗词三首5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本课将学习三首古诗词:《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通过学习古诗词,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重点)
4.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难点)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唐代人,为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蓑( )衣 翁媪( ) 亡( )赖半包围结构: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牧、醉、媚、锄、剥、棹、媪遮蓑、篙suōǎowúhèng(蛮横)
héng(横竖 横线)bō(剥落 剥夺)
bāo(剥皮 剥花生) 蓑衣:
怪生:
茅檐:
莲蓬:
清平乐: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怪不得。
茅屋的屋檐。
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子。
词牌名。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读课文。
核心问题:
三首古诗词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串珠问题:
1.第一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2.第二首诗展示了什么?
3.第三首词描绘了什么?
4.三首古诗词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牧 童
草铺[1]横野[2]六七里,
笛弄[3]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4]卧月明[5]。
[1]铺:铺开;铺展。
[2]横野:广阔的原野。
[3]弄:逗弄。
[4]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5]明:明亮。译文:
牧 童
广阔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
声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从远处传来。
牧童回来吃饱饭已是黄昏后,
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月夜下的草地上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作者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铺”和“弄”两个字有什么妙处?句中的数量词是确指吗?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写的。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地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作者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作者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尤其是从“饱”和“卧”两字更能看出牧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形象。舟过安仁[1]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2](gāo)停棹[3](zhào)坐船中。
怪生[4]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1]安仁: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2]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3]棹:船桨。
[4]怪生:怪不得。译文:
舟过安仁
两个小孩子坐在一只小船上,
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gāo)停棹(zhào)坐船中。
诗人发现了什么奇怪的现象?他当时的心情如何?
诗人发现两个小孩虽然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而是收起竹篙,停下船桨。他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小孩的所作所为。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后两句作者省略了什么?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问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积累:
我还知道杨万里的一首诗,并能背诵下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清平乐[1]·村居
茅檐[2]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3]相媚好[4],白发谁家翁媪[5](ǎo)?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6],溪头卧剥(bāo)莲蓬。
[1]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
[2]茅檐:茅屋的屋檐。 [3]吴音:吴地的方言。
[4]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5]翁媪:老翁、老妇。
[6]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译文:
清平乐·村居
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边碧草青青。
听见茅屋里有人带着醉意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在互相说话取乐。是谁呢?原来是一对老夫妻。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
调皮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他正在溪边趴着剥莲蓬。茅屋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ǎo)?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bāo)莲蓬。
“溪”字在本首词中出现了三次,它有何妙用?
“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溪头卧剥莲蓬”三句中都有“溪”字,使得画面布局紧凑,使全词意境浑然天成。三首古诗词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牧童》一诗,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过安仁》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孩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清平乐·村居》流露了作者那极富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
1.第一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牧童》描绘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2.第二首诗展示了什么?
第二首诗展示了两个孩子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奇思妙想。
3.第三首词描绘了什么?
第三首词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图,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
4.三首古诗词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心灵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第二首诗中的孩子聪明、有趣;第三首词中的孩子勤劳、活泼。
笛弄 卧 (天真 悠闲)
草铺 晚风 明月(景美)自由自在牧童聪明伶俐
充满童趣舟过安仁 所见:渔船 小童 篙 棹
所悟:无雨张伞、借风行船 无忧无虑
生活之趣清平乐·村居环境:茅檐 溪上 青草
翁媪 相媚好
大儿 锄豆
中儿 织鸡笼
小儿 卧剥莲蓬《牧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草地、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舟过安仁》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童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表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对两个小孩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从中也可看出诗人的童心未泯。《清平乐·村居》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农家生活图,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与小女
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ǒu)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晴明风日雨乾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桑茶坑道中》杨万里)【油纸伞】
是汉民族传统的日用雨伞,使用历史已有10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雨伞,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
【词牌名】
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清平乐、念奴娇、满江红、沁园春、江城子、永遇乐、卜算子等都是词牌名。略。(1)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2)怪不得没下雨他们都张开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3)大儿子在小溪东侧给豆地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最让人喜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小溪边剥莲蓬呢。《牧童》:皎洁的月光下,牧童躺在绿绿的草地上悠闲地吹着笛子。过了一会儿,他不脱蓑衣就在草地上睡着了。我们可以体会到牧童的悠闲、自得其乐。
《舟过安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打开了伞,借风让船前进。我们可以体会到两个小孩的顽皮机灵。
《清平乐·村居》:一座小茅草屋,从屋中传出一对老夫妻带着醉意互相逗趣、取乐的声音;屋外,大儿子在小溪东岸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我们可以体会到一家人的其乐融融。牧 童
吃完晚饭,太阳早已下山,明亮的月亮爬了上来。牧童手拿笛子,迈着欢快的脚步来到草地上,不脱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下来。听着草丛中不知名的小虫唱着动听的歌,抬头望着夜空中皎洁的月亮,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画面……你听,那快乐的笛子又吹起来了,多动听啊!怎么停下来了?哦……原来是牧童闭上眼睛进入了梦乡。是啊!他真的累了,就让他听着虫子唱的催眠曲美美地睡一觉吧!小练笔一、用横线画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1.收篙(gāo hāo)停棹(zhuó zhào)坐船中。
2.醉里吴音相媚(méi mèi)好,白发谁家翁媪(ǎo wēn)?
3.最喜小儿亡(wú wáng)赖,溪头卧剥(bō bāo)莲蓬。
二、比一比,再组词语。
牧( ) 蓑( )
枚( ) 衰( )
媚( ) 碎( )
眉( ) 醉( )····醉酒牧童一枚蓑衣衰老妩媚眉毛破碎··三、给带点字或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笛弄晚风三四声。( )
①愚弄。 ②逗弄。
2.收篙停棹坐船中。( )
①船桨。 ②用桨划船。
3.怪生无雨都张伞。( )
①怪不得。 ②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4.溪头卧剥莲蓬。( )
①脱落。 ②去皮,剥去。
②①①②四、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
1.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