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六年级上冀美版13劳动者之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美术六年级上冀美版13劳动者之歌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7-03-28 20:3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劳动者之歌》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在选材上新颖独特,从古至今,很多艺术家通过对劳动的体验与感受,绘制了大量反映劳动场面的艺术作品,记录了劳动者的艰辛、欢乐与坚强,歌颂劳动光荣。通过欣赏画家笔下的劳动者形象,让学习者更加深刻认识到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者是推进世界前进的力量,体会到艺术家们对劳动的体验和感受,领略到劳动者的艰辛、欢乐与坚强。教材提供的图片具有“古今中外结合”的特点,有俄国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法国米勒的《拾穗者》,中国古代的画像砖,现代版画家李焕民的《初踏黄金路》,农民画家刘荣红的《播种》。给学习者提供了不同时期各种绘画类型的作品,开拓了学习者的视野。本教材亦体现了美术文化的内涵、人文意识的培养。大量的讴歌劳动者的画面,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欣赏空间,特别是从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历史背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人文环境,更是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震撼和感动;简短而又深刻的文字简介给学生提供了欣赏的方向。具有可选性的教学建议,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生活体验去选择教学侧重点,当然,能收集一些课外的表现劳动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让学生能用美术专业术语描述劳动者劳动时的动作、心情,及画面中反映出他们的生活状态,教学会更生动、更丰富。
1、感受外国画家反映的劳动场面的艺术品:
《伏尔加河纤夫》(作于1870-1873)作者是列宾,他是俄国19世纪后期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主要的代表之一,《伏尔加河上纤夫》是他的成名之作。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横幅的画面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拉着货船,在酷日下向前挣扎,荒芜的沙滩上只有半埋在沙里的几个破筐,纤夫们的步子那样沉重,人们仿佛听到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从远处传来。引导学生欣赏画家如何通过这幅画表现沙皇统治下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劳动人民所受的野蛮剥削,同时也表现了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坚强的力量。
《拾穗者》的作者是法国的米勒,在这幅画中,米勒采用横向构图描绘了三个正在弯着腰,低着头,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拾剩落的麦穗的妇女形象,她们穿着粗布衣裙和沉重的旧鞋子,在她们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天空和隐约可见的劳动场面。引导学生欣赏米勒没有正面描绘她们的面部,也没有作丝毫的美化,她们就如现实中的农民一样默默地劳动着。在造型上,米勒用较明显的轮廓使形象坚实有力,很好地表现了农民特有的气质。色彩沉着,加之丰富细腻的暖调子,使作品在纯朴浑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罗曼.罗兰曾评论说:“米勒画中的三位农妇是法国的三女神”。
2、感受我国画家对劳动的热爱和歌颂劳动者的画面:
《东汉 牛耕图画像石》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作品,牛耕技术的使用,是人类社会进入一定文明时代的一个标志。引导学生去了解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之交,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农具的出现及牛耕技术的使用,极大地节省了社会劳动力,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变革,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制度转变。从而启发学生体会到劳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初踏黄金路》是现代版画家李焕民经过长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深入藏民生活创作的作品,赞扬祖国解放后,藏族劳动人民凭借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与情景。可引导学生去了解西藏人民的生活习性、风土人情,仔细观察人物的动态、表情去体会人民解放后的喜悦心情,劳动时快乐、兴奋的情景。
农民画家刘荣红的《播种》,展现出农民画那种纯朴深厚、新颖通俗、写实与装饰并融的绘画风格。让学生从画中的内容、色彩、构图去了解农民画是繁重的劳动之余,又倾注了自己的感情,用彩笔绘出了一幅幅家乡美的图画,构图那么新颖,色彩又十分强烈,颇具大西北地域特征和当地人的强悍气质,在艺术风格上,直观地描绘生活,色调十分和谐统一、恬静,富有天然的情趣和生机,如一首首美妙的田园诗,又如一曲曲清闲琴曲,富有艺术吸引力和哲理。
二、美术活动设计建议:
1、 欣赏《伏尔加船夫曲》导入课题(感受与激趣)
听一听:创设情境,播放《伏尔加河船夫曲》乐曲或朗读,欣赏后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看一看:《伏尔加河纤夫》
(1) 观察各个纤夫的动态、表情、衣着特点,你能发现哪位纤夫是新手、哪位是已经习惯这种工作的?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2) 纤夫们是怎样工作的?作者是谁?为什么作者画了大量的时间去写生后才创作这幅作品?
议一议:让学生合作讨论从画面的构图、色彩、内容上如何去感受和理解列宾笔下的纤夫的苦难和坚强的毅力。作者为什么要表现这些纤夫?
说一说:你看后有什么感受?
演一演:模仿纤夫的姿态和动作,体验纤夫的苦难和坚强。
2、 欣赏其他各图,要求通过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的方法去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他们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3、 分组介绍本组所欣赏的作品的内容、形式、特点及疑问,并综合本组同学的感受做一个简短的演讲汇报。
4、 欣赏课外收集的表现劳动者的美术作品,了解和认识更多的画家并激发学生学习大师的兴趣。
5、 让学生回忆自己所经历过的劳动场面,谈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能画的同学可以通过线条画把自己劳动的感受画出来,也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
6、 欣赏评述学生创作的各类作品。
7、 课后延伸:鼓励学生多点去劳动,感受劳动给人带来的无限欢乐。
三、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方式 评价内容
自 评
他 评(赞赏的)(对抗的)
互 评(小组)
点 评(教师评语)
知识技能(知识)
能用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喜爱作品的形、色和独特感受
我认为他讲得……我对他的描述有疑问……我是这样想的……这样可以吗?……
小组评述:哪位同学表述得更好,好在哪里?
评述同学有争议的说法;评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学习方法(过程)
我收集资料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讨论、交流、演讲评述、模仿表演。用较专业的眼光和语言去评述美术作品。
我和同学相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习方法、我有更好的学习方法
还有哪些方法学习本课内容
评述学生有代表性的学习方法
学习体会(情感)
对劳动者尊敬之情,会向大师们学习。我能画出或描述自己劳动的感受
自己独自与众不同的感受
共同的情感感受不同的情感感受
赞扬肯定学生感受
评价活动记录 (发展性)
有计划记录学生学习表现,建议用评语式等级式相结合评价
四、教学讨论研究
1、 在教学中通过欣赏《伏尔加船夫曲》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开拓视野,启发学生的多元思维。
2、 通过模仿表演,活跃课堂,加深印象,关注学生通过体验去了解作品的内涵及艺术魅力,加深理解。
3、 关注学生生活,让他们畅谈对劳动的感受,真正能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美感。
4、 通过比较欣赏中外画家的作品,了解中外劳动者的不同之处,找到他们的共同点:劳动是伟大的,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是光荣的。
5、 让学生自主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但要作适当的引导,不要使欣赏变得肤浅表面,难于达到对作品深度的了解和感受。
五、参考资料
1、知识窗:
●列宾
Ilya
Efimovich
Repin
1840-1930
《伏尔加河上纤夫》作者: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作品尺寸:131.5cm×281cm
现于圣彼得堡 俄罗斯博物馆藏

列宾是俄国19世纪后期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主要的代表之一,《伏尔加河上纤夫》是他的成名之作。还在学生时代,彼得堡涅瓦河上纤夫的沉重劳动引起了列宾的同情,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想描绘一幅表现纤夫的作品,以提示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社会的不平。1870年夏季,列宾与同班同学华西里耶夫(他后来也画过有关纤夫的画)去伏尔加河旅行写生,典型的俄罗斯风光和纤夫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画中列宾画了十一个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他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的拉着纤绳。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这是一支在苦难中练成坚韧不拔,互相依存的队伍。十一个人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统一在主题之中。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背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苦、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
因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代表作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和《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尔其苏丹》。
● 米勒
Jean
Francois
Millet 1814—1875  
《拾穗者》米勒
1857年
 油画
83.5X111厘米 巴黎卢佛尔博物馆藏。
 米勒:法国画家。他从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就以农民的生活作为创作的题材,人称“农民画家”。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朴实,画面色彩浑厚、沉着,有乡土气息。米勒出身于农民家庭,在他眼里,大自然有着“无穷无尽的壮观”。米勒自幼便参加田间劳动。长期和妻儿生活在巴黎郊区的巴比松村,边劳动,边作画。生活虽宁静却很困顿。他善于运用朴拙的线条塑造单纯而简练的形象,并使之具有象征意义,耐人寻味。画中微妙的色彩变化,使景物笼罩在迷人的光晕中,造成一种宁静而温柔的气氛。但由于他的绘画中洋溢着对农民的热情赞美和深刻同情,产生了强烈地揭露社会现实的效果。所以他的作品及他本人受到当时官方和商人的排斥。尽管如此,米莱还是用他精湛的艺术技巧,朴素的绘画语言为“泥土上的英雄”——农民谱写了一首首赞歌,直至生命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