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3-29 11:2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八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这份条约如同一枚炮弹,在沉熏而锈迹斑斑的国门上轰开了一个血腥的缺口,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起点”。“这份条约”指的是(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获取大量赔款
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C.增加新的通商口岸
D.允许列强在中国开办工厂
3.“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反映了(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邓世昌殉国
4.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指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这主要是指洋务运动(  )
A.创办了新式学堂
B.兴办了近代企业
C.建立了现代海军
D.派遣了留学生
5.《辛丑条约》中,最能反映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一项规定(  )
A.赔款4.5亿两白银
B.拆毁大沽炮台
C.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6.如图反映的两场侵华战争的相同之处是(  )
A.都占领了中国的首都
B.都体现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C.都与鸦片贸易直接相关
D.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7.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康有为又几次上书光绪帝,陈述民族危机的严重和维新变法的重要。光绪帝深受震动,表示“不能为亡国之君”,令康有为等人筹划变法。由此可见戊戌变法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民族危机的加剧
C.维新思想的传播
D.“实业救国”的推动
8.小明同学将下列四幅图片罗列在一起,他研究的主题最准确的是(  )
A.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B.中国人民的奴役史
C.中国人民的近代化探索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9.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政治上的大解放”是指(  )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社会习俗的变化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10.“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罢课,庆贺商店开门.”这首打油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1.“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材料中这所学校的创办地点在(  )
A.黄埔
B.南京
C.北京
D.上海
12.“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这首军歌广为传唱是在(  )
A.辛亥革命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3.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  )
A.广州起义
B.武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南昌起义
14.“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的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5.如图漫画《东北军脚上的镣铐》(镣铐上写着“不抵抗”)形象地揭示了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就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河山的主要原因是(  )
A.日军突然发动袭击
B.抗日义勇军力量弱小
C.国民政府实行的不抵抗政策
D.大国纵容日本侵华
16.“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描述了中国守军与侵华日军激战的情形,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是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C.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
D.全国性内战的开始
17.抗战老兵张步风在回忆录中写到:“1940年秋天的三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在正太铁路附近,到底拔了多少电杆,拆毁了多少铁轨,拔掉了多少据点,现在都已经记不清了…”张老所回忆的历史事件是(  )
A.卢沟桥之战
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18.下列会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的是(  )
A.中共“二大”
B.中共“一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9.“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抵抗
C.苏联对日本宣战
D.全民族抗战
20.“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军队则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开始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辽沈战役胜利
D.南京解放
21.“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的这首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2.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今天海峡两岸尚未统一。与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有关的战争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23.下列人物和成就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
A.鲁迅﹣﹣《狂人日记》
B.侯德榜﹣﹣《制碱》
C.丁玲﹣﹣《李有才板话》
D.郭沫若﹣﹣《屈原》
24.辛亥革命后就颁布了废止缠足的法令,然而人们至今还能看到小脚老太太。这说明(  )
A.缠足受到广大妇女的欢迎
B.辛亥革命的成果值得怀疑
C.废止缠足的法令成为一纸空文
D.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很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25.“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这两句竹枝词反映出中国近代传媒(  )
A.注重时事新闻报道
B.注重商业广告登载
C.注重社会问题评述
D.注重社会新俗宣传
 
二、读图,回答问题.
26.
(1)图一、图二反映的两个历史事件的结果分别是什么?图一事件的结果对中国国内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这两个结果的产生都是通过什么途径?选择这种途径解决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7.材料一:“是书何以作?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材料一反映的思想主张,最早在哪一历史事件中得到了实践?该事件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的思想观点出现的共同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材料三的理论指导下,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什么?
(3)以上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四、问题探究.(28题11分,29题14分,共25分)
28.材料一: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起义,开始他们攻占了一些县城,后来由于城市里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大,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材料二: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战略转移。向湘西前进,在斗争中红军人员损失过半。在这危急时刻,毛泽东提出红军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于是红军渡过乌江,夺取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1)材料一中工农革命军进军方向调整的依据是什么?由此探索出的革命道路得到了怎样的实践?请举一例说明。
(2)材料二中红军的进军方向做了怎样调整?红军此次改向后,中共召开的会议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29.近代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
材料一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
政府大力倡导实业,让荣氏兄弟欢欣鼓舞。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出口中国的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借机扩充生产。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很快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材料二
:抗战时期,各地荣氏工厂惨遭洗劫。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内战,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和官僚资本的压榨……荣氏企业始终难以恢复战前的辉煌。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荣氏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出荣氏企业的发展遇到哪些困难?
(3)从荣氏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有什么特点?
 
2016-2017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八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这份条约如同一枚炮弹,在沉熏而锈迹斑斑的国门上轰开了一个血腥的缺口,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起点”。“这份条约”指的是(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考点】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分析】本题以“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起点”为切入点,考查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知识点.
【解答】“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起点”是指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历史进入近代史时期.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资本主义的漩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故选A.
 
2.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获取大量赔款
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C.增加新的通商口岸
D.允许列强在中国开办工厂
【考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分析】本题考查火烧圆明园.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于1856年,英法联军在1860年闯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故选B.
 
3.“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反映了(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邓世昌殉国
【考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分析】本题以一首诗为背景,考查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相关知识.
【解答】“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赞颂的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6年,左宗棠率军进入新疆.清军采取“先北后南”和“缓进急战”的方针,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节节胜利.不久,阿古柏兵败自杀.清军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广大地区.
故选C.
 
4.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指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这主要是指洋务运动(  )
A.创办了新式学堂
B.兴办了近代企业
C.建立了现代海军
D.派遣了留学生
【考点】洋务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的史实.主要考查解读题意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原因是洋务运动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是我国近代化的开端.
故选B.
 
5.《辛丑条约》中,最能反映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一项规定(  )
A.赔款4.5亿两白银
B.拆毁大沽炮台
C.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考点】《辛丑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丑条约的签订的影响的理解.
【解答】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和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题目中的ABD都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是表面现象,C项也是内容,但是通过内容的分析我们知道它才是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所以我们学习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故选C.
 
6.如图反映的两场侵华战争的相同之处是(  )
A.都占领了中国的首都
B.都体现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C.都与鸦片贸易直接相关
D.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考点】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分析】本题以“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图片”为切入点,考查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点.
【解答】依据图片可知,这是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和甲午中日战争签订的《马关条约》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英国政府为保护鸦片走私,借口中国禁烟,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1842年8月,英国舰队沿长江而上,直逼南京城下,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赔偿英国2100万元
,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资本主义的漩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对话战争,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历史上称为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所以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选D.
 
7.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康有为又几次上书光绪帝,陈述民族危机的严重和维新变法的重要。光绪帝深受震动,表示“不能为亡国之君”,令康有为等人筹划变法。由此可见戊戌变法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民族危机的加剧
C.维新思想的传播
D.“实业救国”的推动
【考点】戊戌变法.
【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主要原因,注意对材料的解读.
【解答】由材料“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康有为又几次上书光绪帝,陈述民族危机的严重和维新变法的重要.光绪帝深受震动…”可知,戊戌变法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加剧,戊戌变法最后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故选B.
 
8.小明同学将下列四幅图片罗列在一起,他研究的主题最准确的是(  )
A.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B.中国人民的奴役史
C.中国人民的近代化探索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考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新文化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以上四幅图分别代表的是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反映了中国学习外国器物、制度、思想这一逐步深入的进程,是中国人民的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故选C.
 
9.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政治上的大解放”是指(  )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社会习俗的变化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考点】辛亥革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解答】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政治上的大解放”是指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故选A.
 
10.“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罢课,庆贺商店开门.”这首打油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考点】五四运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的内容.
【解答】材料中“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罢课,庆贺商店开门”反映的是五四运动中要求收复山东青岛主权,惩办卖国贼和学生罢课等行为,D符合题意,ABC三项与上述主张无关.
故选D.
 
11.“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材料中这所学校的创办地点在(  )
A.黄埔
B.南京
C.北京
D.上海
【考点】黄埔军校的建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黄埔军校的建立.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解答】“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材料中这所学校是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故选A.
 
12.“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这首军歌广为传唱是在(  )
A.辛亥革命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考点】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伐战争.主要考查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解答】“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这首军歌广为传唱是在北伐战争时期.
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1926年7月,北伐军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
故选B.
 
13.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  )
A.广州起义
B.武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南昌起义
【考点】八一南昌起义.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南昌起义的意义.
【解答】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故选D.
 
14.“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的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考点】红军长征.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
【解答】题文中“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指的是中央红军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
故选D.
 
15.如图漫画《东北军脚上的镣铐》(镣铐上写着“不抵抗”)形象地揭示了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就丧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河山的主要原因是(  )
A.日军突然发动袭击
B.抗日义勇军力量弱小
C.国民政府实行的不抵抗政策
D.大国纵容日本侵华
【考点】九一八事变和中国局部抗战.
【分析】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的影响.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解答】题目给出的漫画《东北军脚上的镣铐》上有九一八字样,据此可知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它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导致东北三省沦陷.
故选C.
 
16.“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描述了中国守军与侵华日军激战的情形,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是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C.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
D.全国性内战的开始
【考点】七七事变和日本全面侵华.
【分析】本题考查卢沟桥事变.
【解答】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就是描述了卢沟桥事变的情景.
故选C.
 
17.抗战老兵张步风在回忆录中写到:“1940年秋天的三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在正太铁路附近,到底拔了多少电杆,拆毁了多少铁轨,拔掉了多少据点,现在都已经记不清了…”张老所回忆的历史事件是(  )
A.卢沟桥之战
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考点】百团大战.
【分析】本题考查了百团大战的时间与作战目标.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给出的“1940年秋天”这个时间和“拔电杆、拆毁铁轨、拔掉据点”等重要信息可知张老所回忆的历史事件是百团大战.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本发起了以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为主要目标的百团大战.
故选C.
 
18.下列会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的是(  )
A.中共“二大”
B.中共“一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考点】中共七大.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共七大.
【解答】抗日战争胜利前夕,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故选D.
 
19.“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抵抗
C.苏联对日本宣战
D.全民族抗战
【考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分析】本题以一首童谣为背景,考查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
【解答】由童谣“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可知,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全国军民齐奋起”即中国实行的是全民族抗战,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特别是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故选D.
 
20.“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军队则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开始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辽沈战役胜利
D.南京解放
【考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分析】本题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事实.解题的关键在于“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这句话.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缓解了解放区军事压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直插大别山地区,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其它各战区的人民解放军也转入进攻.
故选B.
 
21.“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的这首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考点】渡江战役与解放南京.
【分析】本题以毛泽东的诗词为切入点,考查解放战争后期渡江战役的知识点.
【解答】“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钟山”指南京,“百万雄师过大江”指渡江战役.毛泽东的这首诗写于渡江战役胜利之后.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故选D.
 
22.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今天海峡两岸尚未统一。与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有关的战争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考点】解放战争的胜利.
【分析】本题以海峡两岸尚未统一为切入点,考查解放战争后期渡江战役的知识点.
【解答】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南京解放以后,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解放全中国.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造成今天海峡两岸这个样子.所以今天海峡两岸还未实现统一,是解放战争的历史遗留问题.
故选D.
 
23.下列人物和成就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
A.鲁迅﹣﹣《狂人日记》
B.侯德榜﹣﹣《制碱》
C.丁玲﹣﹣《李有才板话》
D.郭沫若﹣﹣《屈原》
【考点】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分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文学艺术人物与成就.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成为进步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
【解答】《李有才板话》的作者是赵树理,丁玲的代表作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故选C.
 
24.辛亥革命后就颁布了废止缠足的法令,然而人们至今还能看到小脚老太太。这说明(  )
A.缠足受到广大妇女的欢迎
B.辛亥革命的成果值得怀疑
C.废止缠足的法令成为一纸空文
D.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很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考点】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解答】辛亥革命后就颁布了废止缠足的法令,然而人们至今还能看到小脚老太太.这说明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很短时间内完全改变.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但传统习俗很难在短期内完全改变.
故选D.
 
25.“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这两句竹枝词反映出中国近代传媒(  )
A.注重时事新闻报道
B.注重商业广告登载
C.注重社会问题评述
D.注重社会新俗宣传
【考点】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末民初的文化和教育.“好发财”是解答本题的切入点.
【解答】从竹词的“好发财”来看,“登白”是广告的代名词.因为时事新闻报道、社会问题评述、社会新俗宣传都与“好发财”无关.
故选B.
 
二、读图,回答问题.
26.
(1)图一、图二反映的两个历史事件的结果分别是什么?图一事件的结果对中国国内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这两个结果的产生都是通过什么途径?选择这种途径解决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考点】西安事变;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本题以重要历史图片为背景,考查西安事变和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
【解答】(1)由图一及上面的信息“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可知,这反映的是西安事变.由图二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合影可知,这反映的是重庆谈判.西安事变最后以和平的方式得以解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重庆谈判最后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2)西安事变和重庆谈判都是通过谈判(或协商)途径解决的.选择这种途径解决的根本出发点是从大局出发,站在中华民族利益之上.
故答案为:
(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影响: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谈判(或协商).出发点:中华民族利益.(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7.材料一:“是书何以作?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材料一反映的思想主张,最早在哪一历史事件中得到了实践?该事件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的思想观点出现的共同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材料三的理论指导下,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什么?
(3)以上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考点】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以洋务运动为切入点,考查其积极影响.
(2)本题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危机为切入点,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
(3)本题以三则材料为切入点,考查我国近代化的探索.
【解答】(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进行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主要就是实践了材料一反映的思想主张.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由材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可知,其反映的思想观点出现的共同的历史背景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危机严重.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还通过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之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3)主观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以上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近代化的探索.
故答案为:
(1)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了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危机严重.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3)近代化的探索.
 
四、问题探究.(28题11分,29题14分,共25分)
28.材料一: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起义,开始他们攻占了一些县城,后来由于城市里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大,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材料二: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战略转移。向湘西前进,在斗争中红军人员损失过半。在这危急时刻,毛泽东提出红军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于是红军渡过乌江,夺取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1)材料一中工农革命军进军方向调整的依据是什么?由此探索出的革命道路得到了怎样的实践?请举一例说明。
(2)材料二中红军的进军方向做了怎样调整?红军此次改向后,中共召开的会议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考点】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分析】(1)本题考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毛泽东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
(2)本题考查遵义会议.解题关键是了解,由于毛泽东的及时调整方向,挽救了革命的队伍,因此意义重大.
【解答】(1)据材料可知工农革命军进军方向调整的依据是:城市敌人力量强大,而农村敌人力量薄弱.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当即立断,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革命道路的开始.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之后,建立了许多的革命根据地,队伍在不断的壮大,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2)据材料二中红军的进军方向由向湘西前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于是红军渡过乌江,夺取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后期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重要的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开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故答案为:
(1)城市里敌人的量比较强大;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壮大,革命形势好转.
(2)从去湘西改向贵州前进;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9.近代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
材料一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
政府大力倡导实业,让荣氏兄弟欢欣鼓舞。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出口中国的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借机扩充生产。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很快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材料二
:抗战时期,各地荣氏工厂惨遭洗劫。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内战,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和官僚资本的压榨……荣氏企业始终难以恢复战前的辉煌。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荣氏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出荣氏企业的发展遇到哪些困难?
(3)从荣氏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有什么特点?
【考点】辛亥革命;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本题以荣氏家族民族工业的兴衰为依托,考查民族工业的发展,问题设计比较简单,属于基础识记层次的考查.
【解答】(1)据材料一“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
政府大力倡导实业,让荣氏兄弟欢欣鼓舞.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出口中国的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借机扩充生产.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很快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可知,这一时期荣氏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是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荣氏企业抢抓机遇,善于经营,产品质量好..
(2)据材料二“抗战时期,各地荣氏工厂惨遭洗劫.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内战,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和官僚资本的压榨…荣氏企业始终难以恢复战前的辉煌”可知,材料反映出荣氏企业的发展遇到的困难有战争的破坏,社会政局动荡;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压榨.
(3)从荣氏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艰难生存,曲折中发展.
故答案为:
(1)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荣氏企业抢抓机遇,善于经营,产品质量好.
(2)战争的破坏,社会政局动荡;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压榨.
(3)艰难生存,曲折中发展.(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2017年3月29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