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月考试题
第I卷
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有(
)
①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度的确立
③曲辕犁的出现
④自然经济的推动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
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
“重农抑商”的思想
B.
“靠天吃饭”的观念
C.“盐铁专卖”的政策
D.
“精耕细作”的特点
3、“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是对哪项水利工程建设的评价(
)
A.春秋时期的芍陂B.西汉的白渠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D.汉代治理黄河
4、商鞅考法后“民得买病,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现象的根源是(
)
A.土地国有
B.
土地集团所有
C.
土地私有
D.商品经济的发展
5、民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相提并论,生动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精汫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C.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D.我国占代农业生产力主要是畜力
6、“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苜营尹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主导地位是在(
)
A.西汉以后
B.隋唐以后
C.明中叶以后
D.鸦片战争以后
7、妇好墓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
该墓五米多长,约四米宽,七米多深,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莩堂。据说享堂原是商王武丁为祭祀妻子妇好而修建的宗庙建筑,尊其庙号为“辛”。妇好慕虽然整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下列物品不可能在妇好墓中发现的是(
)
A.青铜器
B.玉器
C.宝石器
D.青瓷器
8、ABCD四位同学对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各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不符合事实的是(
)
.
A.官营手工业在相当长时期内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流
B.官营手工业使手工的发展比较有序,但也限制了手工业者的自由
C.相对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趋热是日益萎缩
D.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大量产品投放市场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要
9、假设唐代早期一位洛阳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是(
)
①在居住区开了一家绸缎店
②他必须在政府规定的时间从事商业活动
③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④他的商业活动受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赶集。我手
里拿着小皮鞭,我心里正得意。不知怎么哗啦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儿歌中的“集”在宋代应属于(
)
A.城市
B.都市
C.草市
D.夜市
11、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
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何
①设置中书门下,强化君主专制
②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为市场④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
②③
12、有学者认为:“中国在未代至淸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的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包括(
)
①江南市镇商业特别发达
②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③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④实行了严格坊市制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
①③
13、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淸朝“关津打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政府这样做在当时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
A.影响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制约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助长了土地兼并现象
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4、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也有历史学家称之为“落日的辉煌”。能说明这一时期为“悲歌”、“落日”
的历史现象是(
)
①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②重农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一切对外通商贸易
④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占世界经济总鼍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
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16、有学者这样描述:“当中国使用铁犁的时候,
欧洲还在用木犁;当是当欧洲使用钢犁的时候,中国还是在使用铁犁。”作者这一描述旨在说明
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迅速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欧洲
C.中国的先进工具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D.中西方发展逐渐出现“易位”的原因
17、“不论是谁,如果你们希望了解人类各种族的不同,了解世界各地区的差异,
请读一读或听人念这本书吧!在这本书中,正如马可 波罗所叙述的那样,我们条理分明地记下了东方各大地区……的所有伟大而乂奇特的事物。”这一宣传
A.使东方很快沦为西方的半殖民地
B.使“西学东渐”逐渐成为潮流
C.成为西、葡开辟新航路的极大动力
D.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8、某美国诗人满怀悲愤地写道:“大海的深处,泥泞的沙里,躺着被人遗忘了
的锁着铁链的人骸在死沉沉的黑暗里,闪烁着不幸的奴隶的白骨,他们从漆黑的
巨浪里,大声呼唤我们是证人!”这首诗控诉的殖民罪恶是(
)
A.种族屠杀
B.黑奴贸易
C.不等价交换
D.抢掠财物
19、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这一“转
折”主要是指(
)
A.欧洲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B.欧洲经济发展开始超过亚洲
C.农业文明己经转向工业文明
D.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20、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惑兴趣。”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21、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出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陈列的展品中可能有(
)
A.铁路设备、柴油内燃机
B.电灯泡、蒸汽织布机
C.铁路设备、蒸汽抽水机
D.电话机、水力纺纱机
22、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
A.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领域
B.科学研宄与生产紧密结合
C.重火发明来自传统工匠
D.英国的工业发展一枝独秀
23、“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到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
A.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B.
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自然泠济逐渐解体
D.民族工业的产生
24、19
世纪70年代,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
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后,外轮就损失了
1300
万两白银。说明洋务企业的兴办(
)
A.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B.使中国经济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
c.扭转了中外贸易的入超局面
D.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具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25、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
②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④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5、迮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
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曰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消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27、1844年,中国茶的出口数达到53万担,超过鸦片战争前最高出口量13万担,此后出口量继续上升。当时,中国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不能说明(
)
A.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减少
B.列强侵华客观上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C.中国逐渐沦为了列强的原料产地
D.传统的小农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28、民族资本家“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等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他的话说明()
A.刘鸿生不适合当大老板
B.宫僚资本壮大了民族企业
C.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挤和打击D.轻工业不适合在重庆发展
29、“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
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的社会风貌的变化,始于(
)
A.洋务运动
B.戊戍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30、
“大工业创造了现代化的世界市场,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
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
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这段话的作者认力(
)
A.世界各国的孤立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
B.大工业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C.世界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D.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写在试卷上无效。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织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受值。”
材料三:
1、“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收为贵。”
——清 雍正帝
2、清乾隆年间规定:“凡有片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
人,具发边卫充军。”
3、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布局、商业活动、城市功能三个方面分析两个城市有了哪些变化?
(6分)
(2)材料二表明,苏州丝织业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因素,指的是什么?
(2分)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其成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6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据(1846年)记载:松(松江)、太(太仓)…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己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材料二
1866年铁匠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专为美国商人经营的船坞加工、打制船舶零件。三年以后,它开始用车床生产,转化为近代
企业。
——摘自《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版教材
材料三1887年5月,李鸿章上奏朝廷,建议开办淄川铅矿;18H7年,山东巡抚张曜又主持开办了淄川煤矿。第二年开始使用少量机器进行开采。
(1)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赛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褰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2)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张骞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的原因。
(8分)
(3)张赛企业到20年代中期又衰落下去给我们哪些启示?
(3分)
33、阅读下列村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葡萄牙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
班牙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村料二:
18-19世纪的欧洲流行这样的说法:“Steam叔叔是英国人”
(Steam
此处既是人名又是蒸汽机的意思)。
材料三1919年12月23日,美国人乔治到芝加哥邮政大厦给远在华盛顿的妈妈拍了一份电报:“亲爱的妈妈,我今晚将乘坐8点起飞的客机同家,与你共度圣诞佳节!”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是什么?新航路的开辟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什么意义?(4分)
(2)材料二中的发明产生了什么影响?英国率先兴起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次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4分)
(3)材料三涉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哪些新技术成果?为什么说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4分)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5ADCCA
6-10CDDCC
11-15CDDCD
16-20DCBDC
21-25CBCDD
26-30DDCCD
二、非选择题
31、(1)变化:①商业活动的时间、空间不受限制(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早市、夜市、瓦子等)②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控③城市经济职能大大增强(每点2分,共6分)
(2)指:资本主义萌芽
制约因素:封建专制制度、自然经济占主导、
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政策(每点2分,答对3点或以上得6分)
32、(1)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洋务企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
(3分,如只答近代企业出现,得1分)
(2)—战期间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2分);
②一战期间,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此伏彼起;特别是抵制洋辨,提倡国货运动(2
分),
③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
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分);
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2分)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步履艰难。要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必须首先取得民族独立。(3分
33、(1)原因:西欧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2分)影响: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2分)
(2)人类由此进入蒸汽时代。(1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分);工业革命大大提高JT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羿各地联系更为便捷。
(2
分)
(3)汽车、电报、飞机。(2分);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为密切;许多新型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出现,大大加强了
世界各地的联系。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