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和田的维吾尔人
课题
和田的维吾尔人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课文通过讲“我”在和田的一次经历,亲身感受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课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人物生动形象。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读书质疑和感悟赏析等教学方法,将文字和插图以及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品读赏析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的惊奇和维吾尔人豪气乐观的性格特征。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有关维吾尔族的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的维吾尔人”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学习重点
了解和田维吾尔人勤劳质朴、豁达乐观的特点。
教学环节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
1.课前播放《咱们新疆好地方》的音乐,循环播放一组反映新疆和田地区风土人情的照片,说说你对维吾尔的了解。?2.课件出示新疆地图。?3.板书课题。
1.学生交流汇报:能歌善舞、热情、漂亮。?2.学生在地图上找和田的位置,交流收集的资料。?3.齐读课题。
1.说说你对维吾尔族的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
1.导学: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导读,出示阅读提示,让学生按照要求自主读文。?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朗读,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特点??4.引导体会维吾尔人的性格特点。?5.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6.总结。
1.自由读文,借助工具书认读生字,理解词语。?2.按照阅读提示,自主阅读课文。?3.归纳总结维吾尔族人的特点,全班交流。?4.画出反映和田维吾尔人的性格特点的语句。(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5.交流汇报。
2.我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地撕扯?(
)的眼帘?令人(
)(
)地欢迎?3.和田维吾尔族有哪些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品读课文,感受风俗。(用时:15分钟)
1.组织学生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象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2.引导学生找一找文中的对比句段,并有感情朗读这一段。思考: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3.引导学生读第4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4.“没有歌舞,维吾尔人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导学: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的理解。?6.表演维族汉子面对沙尘暴引吭高歌的情景。?7.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对维吾尔族人的印象。
1.与小组同学交流:读第1自然段,想象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2.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看图片,认识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美味的馕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3.读第4自然段,体会“美不胜收”。?4.交流: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5.理解: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6.学生表达对维吾尔族的?印象。
4.填关联词语。?(
)我听不懂他在唱什么,(
)在这样的夜里竟能听到如此热烈激昂的歌唱,我不由得惊奇进而肃然起敬了。?5.先填空,再做好下面的句子练习。?(1)密密的眼帘,深邃的(
),
妩媚的(
),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这句话把维吾尔的姑娘比作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2)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
)、形态(
)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这句话中的“抽象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和田维吾尔族有哪些风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1.总结写法: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2.配乐朗读课文。?3.引导积累语言。
1.交流总结。?2.学生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和田维吾尔人的豪气与乐观。?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7.读句子,回答问题。?“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这句话运用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表现出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效地创设了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填补了学生对新疆这一陌生的异域地区的感性认识的空白。首先在预备铃的时间我播放《咱们新疆好地方》的音乐渲染氛围,力求让学生走进教室就融入今天的教学情景。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也运用体悟的方法,让学生表演维族汉子面对沙尘暴引吭高歌的情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很好地达成了生命教育的目的。最后,我通过交流维吾尔印象让课上未畅所欲言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让每一个学生再次强化、升华对和田维吾尔人以苦为乐,苦中作乐的豁达乐观的精神的感悟。
《和田的维吾尔人》教学片段
创设情景,体会感情(教学重点)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小标题中的这个“土”字。这里的“土”指的是那种土啊?
生(齐):沙漠的尘土。?
师:这些尘土和维吾尔人有什么联系么?
生:维吾尔人每天都要清扫沙土,出门都要带防尘的面纱和花帽。
师:嗯,这是沙土给维吾尔人带来的麻烦,那沙土有没有给维吾尔人带来什么好处啊?
生:文章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写到……
师:你能不能为大家朗读一下这两段?
(生朗读)
师:维吾尔人的吃离不开沙土,穿也离不开沙土。可有一样和沙土有关的东西他们是不喜欢的,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生(齐):沙尘暴。?
师:在座的同学中有谁亲身经历过沙尘暴么?
生(齐):没有。
师:对于我们这些生长在江南地区的人而言,沙尘暴的确难得一见,那大家想不想体验一下沙尘暴的威力?
生(齐):想。
(播放沙尘暴视频录像)
师:沙尘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震撼,恐惧。?
师:那维吾尔人面对沙尘暴时是怎样的呢??
生:文中写道“忽闻一阵马车飞奔、铜铃丁冬,车上一个汉子嘶着沙哑的嗓子在迎风引吭。马车远去,风中的歌声仍在夜空中渺渺回荡……虽然我听不懂他在唱什么,但在这样的夜里竟能听到如此热烈激昂的歌唱,我不由得惊奇进而肃然起敬了。”?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展现一下这位维族汉子特有的豪气和乐观,试着迎风引吭一下??
生:(仰身做出驾马车抽动皮鞭的姿势)驾!?
师:吼两声吧?热烈激昂一点!?
生:啊!……(全班大笑)?
师:看来他不知道该喊什么,大家来为他设计一句台词吧??
师:能不能引用高尔基在《海燕》这首诗中的一句诗啊??
生(齐):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师:再有气势一点!?
生(齐):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师:很好,那这位同学你能不能稍作改动把这句话热烈激昂地喊一遍啊!?
生:让沙尘暴来的更猛烈一些吧!?
(师生全体为其出色的表现而鼓掌)?
师:维吾尔人吃土馕,在沙土上晒衣服,对着沙尘暴迎风引吭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呢??
生:我觉得他们很豪迈,很粗犷,非常热爱大自然。?
师:能不能从文中圈画出表达这个意思的词句?旁边这位同学你来试一试好么??
生:我找到了“豪气与乐观”和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
师:由此我们已经可以完成第一个小标题的扩写:维吾尔人有着土一样的豪气、乐观、质朴、粗犷……
赏析:《和田的维吾尔人》是一篇展现民风民俗的课文。重点是了解新疆和田的地域特色和维吾尔族人的风俗习惯,体会作者对维吾尔人乐观豁达精神的由衷赞美之情。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效地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填补了学生对新疆认识的空白。学生面对这样强烈的视觉冲击,准确地把握了和田维吾尔人“土”的特点,并由此能感悟到和田维吾尔人虽然生活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却仍然能保持豁达乐观的精神的可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运用体悟的方法,让学生表演维吾尔汉子面对沙尘暴引吭高歌的情境,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环境和独特的语言形式中领略这个民族的魅力,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