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两则(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 文言文两则(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30 15:0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人生就像一场旅途,每天都会邂逅不同的风景,经历不同的故事。只要我们用心去品味,这些或大或小的故事,如一滴滴可以折射太阳光辉的露珠,会给予我们许多启迪,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脚步更稳健。本组课文是以“人生感悟”为专题,选编《文言文两则》《匆匆》《桃花心木》《顶碗少年》《手指》,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本单元还安排“口语交际·习作一”和“回顾·拓展一”,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阅读并领悟文章道理,学会独立思考,提升自己表达人生感悟的能力。
课题
内容简说
文言文两则
古文讲述了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借此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应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
匆匆
这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创作的一篇散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的流逝,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无奈,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
桃花心木
这篇散文通过记叙种树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没有规律,最终成就树木百年基业的事,说明人的成长应该经受考验,学会独立自主。
顶碗少年
作者赵丽宏借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揭示了“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
手指
丰子恺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详细地描写了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从而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1.会写8个生字,自主学习掌握本单元的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把握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4.指导学生品读重点语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蕴含的哲理,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5.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1.引导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
2.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的哲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
1.《文言文两则》………………………………………………………………
2~3课时
2.《匆匆》……………………………………………………………
2~3课时
3.《桃花心木》………………………………………………………
2~3课时
4
.《顶碗少年》…………………………………………………………
1~2课时
5
.《手指》…………………………………………………………
1~2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一………………………………………………………………
3~4课时
回顾·拓展一…………………………………………………………
1~2课时
1.创设问题情境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地再现与文章有关的情节,激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抓关键句。文中有些句段对于理解文章主旨有着重要作用,可以作为教学切入点。?
3.诵读品味。引导学生在读中激发生活联想,读中深思,读中感悟。?
4.合作探究法。保证学生的自读时间,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重点梳理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老师适当总结。
1.文言文两则
课题
文言文两则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发现、创造的过程。《文言文两则》作为本组“人生感悟”的第一篇课文,它讲述了古代的两个平凡小故事,阐发了古人的人生哲理。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并结合故事情节和生活实际,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生关注生活、探索自然的兴趣。在设计本篇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范读,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注意速度放慢,停顿得当,读出不同的语气,让学生在读中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并说出自己的感悟。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自学生字词,搜集并阅读相关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学弈》,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学习重点
朗读文言文,理解文章大意,领悟文章表达的道理。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有关刻苦学习的小故事。(学生)
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2.板书课题:学弈。?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4.指导学生了解作者。
1.学生齐读课题。?2.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弈是下棋的意思)?3.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孟子资料。(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1.请你填一填。《学弈》选自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2.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3.教师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1)字音点拨(课件出示,指名读,齐读):悔、惟、鸿鹄、弓缴、弗、曰。?(2)指名朗读课文,听后进行评价。
1.听老师范读课文,注重停顿与重读。?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直到读熟为止。?3.全班交流朗读技巧。?4.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初读课文后的收获和未解决的问题。
2.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1)使弈(yì
yí)秋诲(huì
huǐ)二人弈。?(2)为(wèi
wéi)是其智弗(fó
fú)若与(yú
yǔ)??(3)孰(shóu
shú)为汝(nǚ
rǔ)多知(zhī
zhì)乎?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用时:15分钟)
1.组织学生自主学文。提示:你读出了哪几层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再次读课文。?2.合作探究。?(1)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意思是不如。(2)谁学下棋?谁是老师?(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学得结果怎么样??(3)《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引导学生理解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4.拓展: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做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1.学生分小组自学,合作交流。(有三层意思:第一层: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第二层: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第三层: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3.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4.学生谈读学习本文的体会。(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3.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1.组织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刻苦学习的小故事。?2.教师小结故事的意义。3.设疑:在《学弈》这篇课文中,孟子只是想向世人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吗?是否还有更深的内涵 ?4.教师小结。
1.学生交流故事。(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引锥刺股……)?2.学生体会。?3.学生小组讨论。(成功不在于外因,而取决于内因,不在于聪明,而在于态度。)
4.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
,一个
,告诉我们

教学反思
教师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其次,多种形式地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欲望,让课堂书声琅琅。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以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韵味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在教师的陪伴下,学生动口、动脑学习古文,既降低了阅读难度,又为读懂文意作了较好的铺垫。同时也感受到了诵读文言文的乐趣,让学生感受到古文的韵律美,提高审美情趣,把语言训练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理解文意,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ZK)〗 2.有感情地朗读《两小儿辩日》,背诵《两小儿辩日》。
学习重点
朗读文言文,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了解孔子的有关资料。(学生)
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请学生背诵《学弈》。?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1.背诵《学弈》。?2.学生汇报交流:(1)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学生想知道: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5.请你填一填。?孔子,字
。春秋时期
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与孟子并称“
”,孔子被尊为“
”。
二、学习课文,深入研读。(用时:20分钟)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注重停顿和重读。?2.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文意。3.设疑导学:两个小孩为什么事辩斗?他们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他们各自都用了怎样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4.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进行引导和点拨。?5.探究孔子其人。?(1)组织讨论:孔子为什么“不能决”?从这件事,你认为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课件出示孔子的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质疑:从孔子这些名言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觉得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7.教师小结。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直到读通顺为止。?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3.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4.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5.小组合作探究。?(1)讨论。(在古代,科技不是很发达,许多现象是难以解释的。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2)理解名言,交流归纳。
6.解释画线字的意思。?两小儿辩日(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大如车盖(
)?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
)?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
)(
)?7.翻译下列句子。?(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三、大胆探索,揭秘科学。(用时:10分钟)
1.播放视频,设疑: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否像两个小孩认为的那样呢??2.提问:看了这段视频,你能给两个小孩肯定的回答吗??3.疑难探究:“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这是事实吗?为什么?为什么“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呢??4.教师小结。
1.学生认真看视频。?2.汇报交流。?3.学生交流。
8.为什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呢?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1.组织学生分组表演故事,背诵课文。?2.教师小结。
学生表演、背诵。
9.本课主要写了
,体现了
,揭示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比较成功之处:1.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能较好地理清教学思路,教学设计板块明晰。2.把听、说、读、写、演较好地融入到课堂中来。3.能?够较好地肯定学生,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应该努力的方向:1.没有很好地明确学生的学习需要,还是设置好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没有真真正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学?生读得少,对于朗读能力、古文的翻译能力等基本功落实不够到位。总之,这节课有可取之处。但通过不断的反思,我发现,热热闹闹的未必是好课,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每节课学有所得是非常重要。
《文言文两则》教学片段
扮演角色,理解辩斗(教学重点)
师:一个说早上近,中午远,一个说早上远,中午近。两小儿各说各的观点,各说各的理由,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谁也不肯善罢甘休。用书中一个词来说,就叫——?
生:辩斗。?
师:请大家谈谈对这个词的理解。?
生:辩论、争辩。?
师:请大家找出两小儿“辩斗”的句子,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
师:请两名同学到台上来“辩斗”。(学生辩论)?
师:辩是辩了,就是没有斗起来。这样,请你留下,我来跟你辩斗。大家注意听,更要注意看,我们两个是怎样辩斗的。(师生合作,分角色分别朗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和“日出沧沧凉凉……”两句。刚开始语气平缓,随着“此言差矣!”“非也!”“胡说!”等连接词的加入,两人的语速逐渐变快,语气加重,最后,感情激昂,互不相让。师生“辩斗”结束,教师请学生评价)?
师:是的,辩斗不是吵架,不是胡说八道。辩斗中,
我们分明看到了两小儿的天真烂漫,看到了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也看到了他们不人云亦云、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的坚持和独立。?
师:那好!我们都来做一回两小儿。全体起立!左边的同学做前面一小儿,右边的同学做后面一小儿。我呢,就读读旁白吧。(教师以“一儿曰”“一儿坚持曰”“一儿争辩曰”“一儿反驳曰”等为导引,组织学生反复朗读上面两句。在读了七遍后,教师停顿,学生的朗读终止)?
赏析:老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策略,让学生入境学习,紧抓“辩斗”一词,层层推进,启迪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辩斗”的深刻含义。对两小儿辩斗的角色朗读,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提升。这样的教学设计的确是与众不同的,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