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发现真理。《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教学这篇课文,我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汇报、朗读、表达……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学习重点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并了解课文列举了哪些具体事例论述这个观点。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导入: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伟大的成就吗?3.教师小结。4.板书课题。5.引导学生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1.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2.学生自由发言。3.学生齐读课题。4.学生交流对课题的理解。
1.下面词语中带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嫦娥奔月
奔波投奔
奔跑B.见微知著
著名执著
著作C.淡泊
停泊泊船
漂泊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用时:15分钟)
1.出示自学提纲。(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理解词语:诞生、纵观、漩涡、敏锐、追根求源。2.组织全班交流。(1)指名分段读课文。(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3)认读词语,理解词语。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弄懂字义,如:“械”应读成xiè;“锐”应读成ruì;“碱”应读成jiǎn等。(2)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与同学交流喜欢的理由。2.利用工具书和与他人交流讨论,正确认读“诞生、洗澡、机械、玫瑰、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3.交流本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根据意思写词语。(1)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2)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3)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
(
)(4)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然后归纳主旨。2.组织学生交流段落划分。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4.总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
1.学生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列举了三个具体事例来证明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2.小组合作学习,将课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
3.课文的写作思路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首先提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接着列举了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四、回顾小结,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抄写生字新词。
1.熟读课文。2.抄写生字新词。
4.看拼音写词语。xǐ
zǎo
dàn
shēnɡ
(
)(
)zhù
mínɡ
yán
jiū
(
)(
)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本课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汇报交流,并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课外搜集的证明本文作者观点的实例。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我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读”上,朗读与作者的观点相关的段落上,让学生反复读,声情并茂地读,以读促悟。在初读感知环节,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2.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含义。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听写生字词。2.导入新课。
学生听写生字词,错了的予以纠正。
5.辨字组词。澡(
)燥(
)玫(
)攻(
)
二、品读感悟,透析“?”和“!”。
(用时:15分钟)
1.出示自学提纲。(1)文中用三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课题中提出的观点,那么这三个事例中的“?”和“!”分别是什么?(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2.组织全班交流。3.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在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4.引导学生说说从中受到的启示。
1.学生默读课文,分别找出三个事例中的“?”和“!”。(1)事例一:“?”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是他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事例二:“?”是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紫罗兰花瓣变红;“!”是他发明了酸碱试纸。事例三:“?”是奥地利医生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是他得出凡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2)学生在小组内探究交流含义深刻的语句。①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②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了解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③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2.学生谈谈自己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理解。
6.本文的论点是(
)A.人们总是很尊重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B.要发现真理,说难出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C.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7.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1)
(2)
(3)
8.写出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1)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了解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2)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三、品读课文,体会写法。(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默读全文。2.思考: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3.组织学生交流。4.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议论文。
1.学生默读课文。2.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课文的写法。3.学生交流。4.全班交流。
9.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有:A.举例论证;B.道理论证;C.对比论证;D.比喻论证。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10.小练笔。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写得非常有条理:先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再运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每学习一个事例就朗读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自读、默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学生是学习主体,课上我尽量将自主权交给学生,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少,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语文教学注重读中感悟理解,自己引导学生的品悟还不够,朗读也是浅尝即止,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把学生的感悟推向深层。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片段
从三个具体事例中,感悟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教学重点)
师:用什么来证明这是一个真理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概括出:文中用了哪些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学生认真默读。教师巡视,并请一名学生将概括出的事例写在黑板上)
师:课文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观点?
生:(齐读黑板上的内容)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师: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快速默读课文,发现相同点。
(学生默读课文,寻找答案)
生:这三个事例都是从生活当中的小事开始的。
师:怎么开始的?表达要清楚些。
生:它们都是从生活中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
师:很好!这是第一个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人都是生活当中的有心人。
师:哦,从哪里能体现出他们是有心人呢?
生:“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一位奥地利医生“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很善于从细小的地方看出大问题的人,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师:他们都是“有准备的人”,这是第二个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结论都是经过不断探索才得到的。
生: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才找到真理的。
师:分别说说?
生: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波义耳呢,对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了许多实验;那位奥地利医生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他们都是经过反复实验才得出结论的。
师:说得清楚明白,这是第三个相同点。
生: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反复实验,最后写得出结论。写法是一样的。
师:你真棒!你是从写法的角度去发现的,请你写到黑板上。这是第四个相同点。同学们再想一想,每个事例中的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相当于我们平时写一件事的——
生:起因、经过、结果。
师:对啊!一般写事情,哪一部分要写得具体、详细些?
生:经过。
师:那么,在这三个事例中呢?
生:起因和结果写得比较具体,经过写得比较简单。
生:每个事例中的经过只有一句话,就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师:至于怎么实验、怎么研究的?一个字都没有写。这是为什么呢?(生迷茫的样子,师指点题目中的“真理”“问号”)
生:为了突出真理是在问号之后诞生的。
生:没有问题就没有结论。
生:问号与真理是因果关系。
生:有这么多的问题才会有这么伟大的结论。
师:对啊,作者选取这些事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重点要说明“真理”与“问号”之间的关系,没有问号就没有真理的诞生!你们刚才没有一个问题,怎么可能发现这个观点是不是一个真理呢?(众生笑)如果要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你认为应该将哪部分写具体些?
生:经过部分。把怎样反复实验和研究的过程写具体,就能看出功夫下得多深了。
生:不写具体实验的过程,就体现不出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了。
师:同样的事例要证明不同的观点,所侧重的角度就不一样。既然三个事例基本上是相同的,为什么要写三个,写一个,或者两个不行吗?
生:写一个事例,别人以为那是偶然发生的。
生:一个事例不可信,有两个事例就不是偶然的。
师:一个叫偶然的,两个叫什么?
生:必然!
师:没这么快!(众生笑)出现了一个,又出现了一个……
生:无独有偶!
师:对啦!只有一个事例那叫“孤证”!三个事例不是多余了吗?
生:俗话说“事不过三”,有三个那肯定是真的了,不会再是假的了。(掌声)
师: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这样的说法,也是人们普遍的看法。中国人证明观点要用中国人的办法。(众生笑)
赏析: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文中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总结出事例的共同点,从而领会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到真理。
老师用幽默且智慧的语言,以及缜密的思维,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阅读见解,在尊重学生的独立阅读感受的基础上,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与理解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乏趣味性与无处不在的教育
启智,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提升了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