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拓展四(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口语交际·拓展四(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30 15:58:09

文档简介

口语交际·习作四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学会生存和自我保护的本领。
2.引导学生清楚地表述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3.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有条理地与他人交流。
4.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
【学习重点】
围绕“学会生存”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习作时学会把自己的具体生活事例和真情实感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前准备】
1.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整理与“学会生存”有关的资料以及本单元的写作方法知识。(教师)
2.查找“学会生存”和应急突发事件相关方面的事例和资料;积累本单元的写作方法。(学生)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1.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我们可能终生也遇不到那样的事情。但“学会生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板书:学会生存)
2.“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倡的一个概念。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说:人们再不能一劳永逸获取知识了,而要终身学习如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说说这四个字让你想到些什么。
二、畅所欲言聊话题。
1.教师读一则报道《14岁少女勇斗歹徒惹争议:该不该见义勇为?》(正方:称赞她是“小英雄”,社会呼吁见义勇为,有助于弘扬社会风气;反方:“鸡蛋不要碰石头”,在通常情况下,未成年人不具备与违法犯罪分子或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作直接面对面抗衡的能力,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徒劳的甚至付出生命。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了尊重生命这一主题,鼓动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是与法律明显相悖)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2.出示: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育局主持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正式出台,
“敢于斗争”在新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被删掉,“见义勇为”也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消失。“主动报告”“遇有侵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等有效保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的内容则首次出现。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要珍视生命,就要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
3.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自己遇到、听到或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讲了什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然后共同讨论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危险;小组总结后推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自我保护”座谈会。
1.请各组代表到主席台就座;推荐一名主持人与老师共同主持。
2.确定座谈会的有关要求:
(1)发言人必须将发布的内容或事情讲清楚。
(2)在发言过程中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3)在座的各位同学可以和发言人共同讨论,就一个自我保护故事或方法进行提问,同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各位代表分别发言,每次发言完毕,主持人组织发言人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话题,或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4.评选“最佳发言人”和“最佳自我保护办法”,并说明评选理由。
5.引导大家总结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如何应对。
(1)在家中的自我保护:防火——及时关闭电源、煤气灶阀门,
同时打开门窗,
呼唤邻居、行人帮助灭火。家里或近处有电话,
应迅速拨119报警;防水——知道家里水源的总开关在哪里,
一旦发生跑水情况,
先把总开关关闭。如果拧不动,
要赶快请邻居帮忙。迅速拨打维修电话。防煤气——要知道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和使用炉火和煤气灶的方法。屋里要经常通风换气。防盗——一人在家,
把屋门、防盗门从里反锁上,
钥匙放在固定位置等。
(2)在外边的自我保护:上学下学尽量走大路,
少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
尽快避开,
跑向人多的地方,
同时大声呼救;如发现火灾,
有人溺水等要大声喊人,
不要自己去救火,
不会游泳,
不会救护,
千万不能下水救人;不进网吧,不与网络聊天中认识的陌生人见面或留下联系方式等。
四、总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天就有十多个未成年人因为天灾或人祸而提前结束春天般的生命。在灾难面前,生命都会显得无比脆弱。但是,很多灾难的背后,我们又会痛切地感觉到,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多一点求生意识和求生技能,也许很多人可以逃出死亡。让我们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吧!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听到了那么多自我保护的故事,这些故事中都蕴含着知识与智慧的力量,还有令人敬佩的坚强、镇定与乐观,使危难化险为夷。有些故事让我们听起来惊心动魄,有些让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自己经历或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也可以写《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你最想写的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上自己或别人说的自我保护的故事,哪些令自己印象深刻或受益匪浅。
2.谁来告诉大家你最难忘的自我保护的故事?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上写出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列出提纲。
3.通过这件事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4.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些惊险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能够写得很精彩。
三、回顾写作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写作方法:细节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心理描写让人了解事情背后的变化;侧面烘托将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等。
2.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四、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我修改:写完后,自己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同时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
2.同学互改:与自己的同桌或好朋友交换作文,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细节地方,可以在作文后面写一写修改建议或对文章整体的评价。
二、全班评议。
1.教师可以选择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或由学生推荐的典型作文,作为讲评作文。可以请学生把整篇作文读完,也可以读到关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议。
2.评议的重点:
(1)事情是否完整,有条理,记叙得是否具体生动。
(2)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是否恰当。
(3)哪些部分写得最精彩。
3.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再次修改完善习作。回顾·拓展四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2.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3.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
【学习重点】
交流学习一些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激发学生读外国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
【学前准备】
1.摘录一些外国文学作品的精彩段落,制作相关教学课件。(教师)
2.阅读一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交流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
1.本组课文让我们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短篇和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某一类人物的典型代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人物。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汤姆·索亚、鲁滨孙。
3.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4.讨论在本组中学到的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1)要比较快速地默读,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
(2)了解作家和作品产生的影响。
(3)读中可以摘录精彩句段,读后写一写心得体会。
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一)了解课外阅读情况。
1.你还阅读过哪些外国文学作品,哪些作品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谈谈你是在什么时间、怎样进行阅读的。
(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1.充分表达自己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中所遇到的困难。
如,不熟悉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不了解人物思想和行动的原因;对外国民族文化知之甚少;时空跨度大,内容上感到生疏;作品太长,需要较多阅读时间等。
2.讨论阅读方法。
(1)激发持续的阅读兴趣:外国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来各国民族创作的艺术瑰宝。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实就是生动形象的教科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等进行综合反映。它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更是我们与文学大师对话的阶梯,是精神的享受。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走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
(2)小组讨论:
①划分小组,推选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②明确讨论要求:小组成员要结合课内外阅读经验,探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③最好能结合自己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阅读方法:
①阅读长篇的外国文学作品时,要提高速度。快速阅读要默读,要逐句逐行地阅读,不能逐字逐词地读。
②在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时,可以粗略地浏览其主要内容和大意,看自己是否有阅读兴趣,从而判断是否选择详细阅读。
③选择后要尽可能阅读完整作品,可采取见缝插针式的阅读方式,有时间就读,连续几天读完一部。
④在开始阅读一部作品前,可以先浏览作家生平简介、译者的话、序言、后记和内容简介等,把握主要内容后再开始阅读。
⑤阅读中可以在书上作一些批注,阅读后通过写阅读卡或读书笔记留下读书思考的痕迹。并可以与读过这本书的同学、家长、老师进行交流。
三、总结拓展。
1.同学们,翻开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我们会置身一个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廊,进入别具风情的异域他乡,那跌宕起伏的精彩情节、血肉丰满的风云人物,将使我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带给我们新奇的阅读体验。
2.推荐课外阅读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王子》《老人与海》《夏洛的网》《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王子与贫儿》《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
一、日积月累。
1.简介:诺贝尔文学奖是由瑞典文学院下属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进行评比和遴选的一项文学大奖,每年颁发一次,以表彰该年度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作家。自1901年在斯德哥尔摩颁发了第一次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迄今已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近百名作家获得过这一殊荣(其间曾因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而有七年未授奖)。在全世界名目繁多的文学奖项中,该奖项由于遴选制度的严格,奖金数额的巨大(约100万美元),涉及地区的广泛,而确立了相当的权威性,在某种意义上,它已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学事件。
2.浏览隽语集萃,看这八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哪个国家的,获奖作品是什么;你熟悉哪一位作家或哪部作品?
3.自读他们作品中的名句,并思考含义。
4.交流: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或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5.背诵并抄录这些文学大师智慧的话语。
6.说说你课外准备阅读哪部作品。
二、趣味语文。
1.自读三个趣味语文故事,说说你对这些著名的文学家有了怎样的印象。
2.全班交流:“于细微处见性情”,说说他们给你的印象。
如《巧问妙答》中的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与出版商之间的通信仅用一个标点符号来传情答意,一方面说明他们之间的了解与默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雨果的自信与《悲惨世界》的伟大;《一个逗号》中的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大半天做了一个重大的工作,就是删去一个逗号后又把它加上了。这充分反映了他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反复修改;《文豪与蚊子》中的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以蚊子“聪明”预先来看房间号码,以备饱餐,来与服务员趣谈,结果使自己享受了一晚好的睡眠。这表现了作家一贯的幽默风格。
3.阅读下面几位著名文学家的趣闻轶事,看自己有什么感受。
低产和高产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0~前406年)曾承认写三句诗有时要花三天时间。一位跟他谈话的低能诗人惊讶地叫了起来:“那么长时间我可写出一百句诗呢!”“这我完全相信,”欧里庇得斯答道,“可它们只会有三天的生命力。”
剃去半边
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年)正赶写一部作品,十分紧张,可是社交活动占去他不少时间。一天,他想了个绝招:把自己的头发和胡须分别剃去半边。亲朋好友一来,他就指指自己的滑稽相,谢绝了社交约会。待须发长长,他的作品也已大获成功了。
没有秘诀
大仲马写作的速度十分惊人,他一生活了68岁,晚年自称毕生著书1200部。有人问他:“你苦写了一天,第二天怎么仍有精神呢?”
他回答说:“我根本没有苦写过。”
“那你怎么写得又多又快呢?”
“我不知道,你去问一股泉水它为什么总是喷涌不尽吧。”
4.建议大家在课外更多地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来走近这些伟大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