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下)兰陵县第一次月考试卷
九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对于政治,他主张改革,实行法治;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他”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
A.孔子
B.韩非
C.庄子
D.孟子
2.“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A.削弱了王国势力
B.促成了“文景之治”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
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4.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清朝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依此指出清政府所采取的对外政策的含义是
A.完全禁止海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只是禁止对英贸易
D.对外自由开放
6.明清时期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以下措施标志着清代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的是
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B.设置内阁和六部C.设立军机处
D.大兴文字狱
7.“双方最终于1895年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之后,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纷纷在中国投资办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个“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某报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提到“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出国贼”、“释放被捕学生”等内容,那么,他回忆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红军长征
9.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他把“启蒙之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材料中的“启蒙之水”是指
A.师夷长技
B.实业救国
C.救亡图存
D.民主科学
10.2015年1月15日是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纪念日。右图是遵义会议会址,这次会议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A.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确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方针
C.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D.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1.“每一场革命都有它白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的伟大传奇。”长征途中,毛泽东率领红军出奇制胜,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行动是
A.四渡赤水
B.强渡大渡河
C.飞夺泸定桥
D.翻雪山过草地
12.右图这根小竹竿是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内的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它虽然只有一米多长,却刻下了山东、江苏、安徽3省88个城镇的地名,生动描绘了支前英雄唐和恩(莱阳市西陡山村人)和浩浩荡荡的胶东支前民工支援解放战争的路线图。下面与材料描述不相符的是
A.由材料判断唐和恩支援过淮海战役
B.人民群众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所支援战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D.所支援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13.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主要用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右图所示中,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14.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审议,将每年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纪念30多万死难同胞。与该公祭日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台儿庄战役
15.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的有效管理。下列行政或军事机构管辖的地区是
A.西藏
B.东北
C.新疆
D.台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9分,第17题11分,共20分)
16.“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构想正从历史深处走来,顺应了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从古至今,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不断延伸,传播着文明和友好。
【文明交汇】
材料一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古代丝绸之路)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
(1)这一“主轴”展开于中国哪一朝代?为这一“主轴”的开辟做出最大贡献的是谁?(2分)【经贸繁荣】材料二
时间转回宋代,……那些满载着中国瓷器和丝绸的商船,从广州或泉州出发后,经南海海域,运送到菲律宾、占城、波斯湾等地,再由波斯商人把这些中国商品销往西亚各地甚至欧洲。
(2)材料反映了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鼎盛。请将下列知识卡片填写完整。(4分)
【航海壮举】
材料三
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材料中体现的平等交往、互惠贸易的方式,在当时有何积极的作用?(3分)
17.(10分)近代以来,中国在沉沦中饱受屈辱,在屈辱中抗争探索,并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
【屈辱沧桑】
材料一
仔细阅读下列三幅图,回答问题。
图一圆明园废墟
图二
扯线木偶
图三
缠满绷带的病躯
(1)上面三幅图片见证或刻画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历程。图一中的“废墟”是哪次侵华战争造成的?哪一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的“扯线木偶”?图三“缠满绷带的病躯”所反映的信息,表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最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破旧立新】
材料二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经济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改革必然触动某些利益集团的“奶酪”。商鞅变法中最直接触动旧贵族“奶酪”的措施是什么?最有利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措施又是什么?(2分)
【勇往无畏】
材料三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3)改革需要大无畏的勇气。谭嗣同因为哪次变法而从容就义?揭开这次变法序幕的事件是什么?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仍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你认为是什么?(3分)
【革命风潮】
材料四
南京中山陵平面呈“警钟形”,意在“唤起民众”。整个建筑朴实坚固,合于中国传统观念,又符合孙中山的气概和精神。
——《孙中山陵寝设计的背后秘密》
(4)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你认为辛亥革命成功在什么地方?(3分)
九年级历史月考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D
A
C
B
C
C
B
D
A
A
D
B
题号
14
15
答案
C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9分,第17题11分,共20分)
16.
(1)西汉(或汉朝);张骞(2分)
(2)①市舶司
②指南针
③占城稻
④景德镇
(4分)
(3)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3分)
17.
(1)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分)
(2)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分)
(3)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公车上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3分)
(4)三民主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