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说课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说课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3-30 10:5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五章
说课流程
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三、说学情
四、引起学生质疑的内容
五、说教法与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首先,本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的内容,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呼吸、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其次, 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
再次,理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知识的贯穿,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了解其他的排泄途径。
1、通过演示图片、视频,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推理和推测的能力。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2、渗透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尿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学生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的理解。
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尿的形成过程。
七年级的学生从思维发展特点上看,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有很强的求知欲,但还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2.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合作。
3.虽然这部分知识与实际生活接近,但对尿液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学生不易理解。
三、学情分析
四、引起学生质疑的内容
肾脏的结构怎样?
尿液是怎样形成的?
为了使学生理解本节内容,
1、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图片展示,分析,视频,变静为动,化难为易。
2、采用启发诱导,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探究活动中,构建知识,提升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
师生小结
达标检测
扩展视野
讲授新知
导入新知
六、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病理现象导出新课,让学生感受到生物与生活紧密联系,突出了学习生物知识的必要性。
一、通过观察图片“泌尿系统的组成”、及 “进入肾脏的三管液体的流动”小组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泌尿系统主要是由哪些器官组成?
2.观察肾动脉和肾静脉颜色,想象肾脏里血管分布怎样?血液怎样进出肾?
3.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有没有关系?。
活动二:观察图片、积极思考
肾脏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泌尿系统
(形成尿液)
(输送尿液)
(暂时贮存尿液)
(排出尿液)
认识泌尿系统
从功能上看,哪个器官是泌尿系统最重要的器官?
肾脏!
肾动脉
肾静脉
输尿管
肾的进出口液体流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做出推测的能力。

引导学生作出推想: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关系——血尿同源。
二、通过观察“肾单位结构”图片,思考:
1.肾脏中形成尿液的结构单位是什么?
2.肾单位由哪几部分组成?
3.肾小球的实质是什么?两边连接什么是血管?
4.肾小球的外面是什么?
活动二:观察图片、积极思考
组成肾脏的基本单位叫肾单位
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






肾小囊
肾小管



  肾小囊壁和肾小管壁为单层细胞
肾小球
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设计意图:理解肾脏的结构与尿液的形成有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利用资料分析,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去 分析资料、发现问题、作出假想、讨论得出结论等。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 突破本节难点的策略之一。
活动三:解读数据、合作探究
比较血浆、肾小囊腔中及尿液中成分的差别,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请作出假设。
主要成分 血浆中 肾小囊中 尿液中
水 90 98 96
蛋白质 8.00 0.03 0.00
葡萄糖 0.10 0.10 0.00
无机盐 0.72 0.72 1.10
尿素 0.03 0.03 1.80
资料分析
血浆
肾小囊
98
0.03
0.10
0.72
0.03
90
8.00
0.10
0.72
0.03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通过flash动画以及肾单位和尿的形成的动态的模型,演示尿液形成的过程“过滤与重吸收”,由此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突破本节难点的策略之二。
活动三:解读数据、合作探究
一部分水
无机盐
葡萄糖
尿素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
大分子蛋白质
血细胞
原尿
尿液(终尿)
尿素

葡萄糖
无机盐
教学过程
尿液(终尿)的形成
肾小球、
肾小囊内壁
的过滤作用
肾小管的
重吸收作用
过程
形成原尿

无机盐
尿素
葡萄糖
形成尿液

无机盐
尿素
设计意图:以视频材料为线,连起各知识点,让学生自己表述出尿液形成的过程,避免了教师全盘托出,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尿的形成过程
尿液形成流程图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思考:
①尿液是怎样排到体外的?
②尿液的形成是连续不断的,而为什么排尿又是间歇的?
活动四:阅读课文、深化知识
排尿的生理意义:
▼排出废物。
▼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尿的排出和排尿的意义
肾脏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尿的排出:
通过自学课本P75内容,了解其他排泄途径。并通过练习题考查学生自学效果,及时作出评价。
尿液是人体排出废物的唯一途径吗?
尿素
二氧化碳
多余的水
无机盐
粪便
呼气
排汗
排尿
排泄
(excretion)
排 遗
(egestion)
排便
人体排出体内各种废物的途径
深度问题:1、血尿病人病变的器官是什么?
2、病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用课内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活动五:知识延伸、形成意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先由学生小结,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回顾本课学生学到的知识。
设计意图 :将本节课所学知识系统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体现新课程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活动六: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小结: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二、 尿的形成
三、 尿的排出
肾脏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过程 :
排尿的意义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1、肾小球和肾小囊的过滤作用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葡萄糖 蛋白质 无机盐 尿素 尿酸 红细胞 白细胞
样本A 0 0 11 2.0 0.05 - -
样本B 0.1 0 7.5 0.3 0.04 - -
样本C 0 ++ 11 1.5 0.03 ++ ++
下面是某医院提供的几个样本的原尿和尿液的化验数据,请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
(注:表中“-”表示很少或无,“+”表示较多,“++”表示很多)
(1)原尿是样本 ,因为其中含有 。
(2)正常的尿液是样本 ,因为其中只含有 。
(3)肾小球发炎形成的不正常尿液是样本 ,因为其中含有 。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使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生物知识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知识进一步的升华。
达标检测
请进入我的教学展示
——尿的形成过程
组成肾脏的基本单位叫肾单位
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
肾小球(毛细血管球)






肾小囊(漏斗状)







肾小管(细长,外缠毛细血管)












肾小囊
肾小管



  肾小囊壁和肾小管壁为单层细胞
肾小球
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比较血浆、肾小囊腔中及尿液中成分的差别,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请作出假设。
主要成分 血浆中 肾小囊中 尿液中
水 90 98 96
蛋白质 8.00 0.03 0.00
葡萄糖 0.10 0.10 0.00
无机盐 0.72 0.72 1.10
尿素 0.03 0.03 1.80
资料分析
血浆
肾小囊
98
0.03
0.10
0.72
0.03
90
8.00
0.10
0.72
0.03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部分水
无机盐
葡萄糖
尿素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
大分子蛋白质
血细胞
原尿
尿液(终尿)
尿素

葡萄糖
无机盐
尿液(终尿)的形成
肾小球、
肾小囊内壁
的过滤作用
肾小管的
重吸收作用
过程
形成原尿

无机盐
尿素
葡萄糖
形成尿液

无机盐
尿素
设计意图:以视频材料为线,连起各知识点,让学生自己表述出尿液形成的过程,避免了教师全盘托出,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尿的形成过程
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