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30 21:0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2、反复诵读,准确理解大意,理解作品所反映的重大主题。
3、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学习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能理解当时沦陷区人民的这种感情,并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才知宝贵”。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自己的母语,或说或听,习以为常便不觉得我们的语言是多么的珍贵,可是,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哪一天,外国侵略者不让我们再用汉语交流,或者逼迫学校取消了语文课,这又是怎样一种的悲哀呀。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
二、自主学习卡自学情况反馈(以学生展示为主,展示形式可多样)
(一)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 都德(1840 —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小说文体简介:
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三)字词积累。
通过自学,我掌握了如下生字词:
郝叟hǎo

懊悔ào
huǐ
字帖tiè
诧异chà
强迫qiǎng
踱步duó
哽咽ɡěng

祈祷qí
dǎo
钥匙yàoshi
思量si
lianɡ
宁可nìnɡ
(四)课文内容。
我知道了这篇小说中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这篇小说可分为课前、上课、下课三个部分,也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个部分。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1、一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生词、揭示“最后一课”的语句,明确小说的主要人物,并用精练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明确: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课文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
2、二读课文,圈点勾画故事情节发展脉络,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预设提问:高尔基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请梳理小说的情节,指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组交流自读成果。学生可能出现几种划分方法:
(1)课前(第1~10段)——课上(第11~23段)——下课(第24~29段)。
(2)上学路上(第1~6段)——上课之前(第7~10段)——上课经过(第11~23段)——宣布下课(第24~29段)。
(3)上课前(第1~10段)——上课时(第11~29段)。
(4)上学路上(第1~6段,开端)——上课(第7~23段.发展)——下课(第24~29段,高潮、结局)。
师生共同评议:以上故事情节的四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四种更为合理,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大部分:上学路上、上课和下课,突出了“上课”的情景。
四、变换角度,以第三人称创造性复述故事
教师提示:三读课文,以小弗郎士为叙述角度.以第三人称复述故事情节。品读原文体会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
多媒体显示课文六幅图片,为学生复述作铺垫。
学生按第三人称复述情节。师生评议,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语言表达要流畅。
预设提问:课文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和刚才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品味,然后交流。
明确:以第一人称“我”小弗郎士的口吻叙事,更增添了亲切感、真实性,更容易表现小弗郎士最后一课上在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情感熏陶、启迪下的心灵的成长。
五、布置作业
1、请以韩麦尔先生的口吻、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角度改写这篇小说。
2、对“最后一课”,小说两个主要人物各有怎样的认识和感受 阅读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品味人物
回顾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一)小弗郞士
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
明确:小弗郞士的转变在全篇反映得很明显:
从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热爱法语;
从无忧无虑的幼稚——热爱祖国;
从不懂事、害怕老师——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小弗郎士心情变化:
快乐—激愤──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老师的爱戴。
韩麦尔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二)韩麦尔先生
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刻画韩麦尔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明确: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明确小说人物的分析方法: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
二、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3、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明确:
1、“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监狱”使人失去自由,任人宰割;“打开监狱大门”使人重新获得自由。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民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
2、这是一处细节描写,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专心画“杠子”,表现了孩子们习字的专心,由此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3、这句通过小弗朗士的眼睛,描绘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在告别家园时那种依依不舍的心境的理解和同情,使人感到小弗朗士已经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成熟、懂事了。
三、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2、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
3、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思想转变,暗示时代背景。
4、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五、质疑探究
读24-29节。问题:
1、课文中“忽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2、课文中“我──我──”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读?
3、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
1、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
2、从语言形式上看,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应以悲愤的感情拖长。从内容看,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
3、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六、拓展延伸
生活在当今中国,你应该从《最后一课》中汲取哪些思想营养?
七、课堂小结
《最后一课》是一篇小说,也是一篇美文。读完文章后,你觉得文章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1、以小见大的角度美。
2、前后照应的结构美。
3、精妙入微的描写美。
4、深沉浓醇的情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