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3课 马说 (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3课 马说 (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31 08:2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大语文课件1韩 愈马 说马说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往往是托物寓意。 “马说”即谈马、论马。文体介绍正音读“马”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zhǐpiánshí dànsìsìshíxiànyé sì读文解“马”一、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通“饲”;喂通“现”;显示通“才”;才能通“耶”;表疑问,相当“吗”二、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策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名词作动词,鞭打。名词,鞭子食通“饲”,喂养吃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安能求其千里也。其 表反问语气,难道 表推测语气,恐怕代词,指千里马三、词类活用:
1、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2、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析文知“马”1、在第一段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么观点?所以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时会有怎样的遭遇? 2、请从第二段中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3、请从第三段中找出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文段中哪句话能揭示全文的主旨?品文思“马”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作者只是在谈“马”吗?创作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在京城应试觅官,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文中以“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哪几类人? “伯乐” ——
“千里马”——
“食马者”—— 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知人善用的有识之人比喻的是有才华、有才能的人 比喻的则是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甚至于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如果你怀才不遇 
     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C.陶渊明 归隐田园乐悠悠  
D.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拓展延伸祝同学们个个成为千里马 祝暂时落后的同学成为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