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8课《短文两篇》精品课件 (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8课《短文两篇》精品课件 (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31 09:4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短 文 两 篇巴 金课堂·导入 自古以来,日都是光明、希望的象征,备受人们的赞颂;月是亲情、友情、故乡情的媒介物,常常使人触景生情。但作者并未囿于传统,而是宕开一笔,借“飞蛾”“夸父”“妲娥”三个形象,赞美人们为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从而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给人以启迪和教诲。因而文章有一种旧中出新的意境。阅读之中,你还领会到了文章的哪些艺术特色呢?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1940—1941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写作背景字词读音夸父 皓月 姮娥 旸谷kuā hào héng yángcuōzu?撮合,一撮灰一撮头发,一撮胡子lòulù露马脚,露怯露台,暴露nìngníng宁愿,宁可宁静,安宁日整体·感知《日》段落结构第一部分(第l-2段):
第二部分(第3-4段):
第三部分(第5段):写飞蛾、夸父为追求光和热
而甘愿牺牲。写人间没有了光和热,只是
黑暗的寒冷世界。
写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去
追求光和热。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问题探究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作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问题探究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问题探究  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问题探究《日》主题 《日》,不直接写太阳,而赞美扑向灯火的飞蛾,渴死旸谷的夸父,表达了作者要给“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带来“光和热”,要像飞蛾那样“轰轰烈烈的死”的浪漫情怀。这里作者要表达的是,对光和热的赞美。作者写《日》,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抗日将士为国捐躯。月《月》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
第二部分(第4-5段):
第三部分(第6段): 整体·感知写月下对冷有了别种独特的感受。写在孤寂凄清的月下,整
理思绪:忧愁沉重的。写姮娥为了理想——改变冰冷的月光,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 新课·讲解 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譬如:“我望着明月,总觉得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的很”“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1.月亮在文中带给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你能联想到哪些古诗文的哪些诗句?
新课·讲解 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冷”“死”感彩强烈,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冷”“死”有什么含义?3.姮娥象征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她象征着那些希望可以用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人们。引用传说结尾是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改变月亮的冰冷,为了这个已死了的星球而奔月的,作者虽用疑问语气,但在姮娥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问题·探究我望明月姮娥奔月期待光明追求光明 我、姮娥追求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共同目标:
光明《月》主题 《月》集中体现巴金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笔下的月,只觉冷光扑面。一个人在月光下踱步,孤寂清冷。这正反衬出巴金对光和热的渴求。尔后,写到了“嫦娥奔月”。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却“妄想”去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其目的仍是追求光和热。可以说,飞蛾、夸父和嫦娥的精神都是值得赞颂的。他们都是作者的理想的化身。拓展·研究 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明明亮光明深读主旨:
你能不能尝试用一个字来概括两篇文章呢?写作·特点两篇短文都有质朴、清新、热情洋溢、意象丰富的特点。
  《日》采用朴素无华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点“睛”,将哲理的思索与诗意的描绘揉和在一起。既成功地塑造了“飞蛾”亦即战士的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又寄托和抒发了自己的崇高美学理想。运用象征手法,使作品思想深邃,情意深沉,富于启迪性和鼓舞性。
  《月》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语言,寓情于景,写出了月光下别具一格的感受,从“冷”中感受到“热”,借姮娥奔月来写自己的理想追求。作者批评月光是一种“死的光”,反衬出自己对光和热的渴求。课堂·小结《日》激情洋溢
飞蛾扑火
夸父逐日《月》细腻幽静
嫦娥奔月追求光和热改变冰冷对 人生 、对生活一种希望的信念比较阅读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我们知道的有关“日”“月”的诗句有哪些?想一想: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____ 孟浩然《登鹳雀楼》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____王维《使至塞上》
3、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____白居易《忆江南》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