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检测题 B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以固定的速度v0(米/秒)向上抛一个小球,小球的高度h(米)与小球的运动的时间t(秒)之间的关系式是h=v0t﹣4.9t2,在这个关系式中,常量、变量分别为( )
A.4.9是常量,t、h是变量 B.v0是常量,t、h是变量
C.v0、﹣4.9是常量,t、h是变量 D.4.9是常量,v0、t、h是变量
2.弹簧挂上物体后会伸长,测得一弹簧的长度y (cm)与所挂的物体的质量x(kg)之间有下面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2-1-c-n-j-y
x/kg
0
1
2
3
4
5
y/cm
20
20.5
21
21.5
22
22.5
A.弹簧不挂重物时的长度为0cm
B.x与y都是变量,且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C.物体质量每增加1 kg,弹簧长度y增加0.5cm
D.所挂物体质量为7 kg时,弹簧长度为23.5cm
3.以等腰三角形底角的度数x(单位:度)为自变量,顶角的度数y为因变量的函数关系式为( )
A.y=180﹣2x(0<x<90) B.y=180﹣2x(0<x≤90)
C.y=180﹣2x(0≤x<90) D.y=180﹣2x(0≤x≤90)
4.如表列出了一项实验的统计数据:
y
50
80
100
150
…
x
30
45
55
80
…
它表示皮球从一定高度落下时,下落高度y与弹跳高度x的关系,能表示变量y与x之间的关系式为( )
A.y=2x﹣10 B.y=x2 C.y=x+25 D.y=x+5
5.如图,根据流程图中的程序,当输出数值y=5时,输入数值x是( )
A. B.﹣ C.或﹣ D.或﹣
6.园林队在某公园进行绿化,中间休息了一段时间,已知绿化面积S(m)2与工作时间t(h)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休息后园林队每小时绿化面积为( )
A.100m2 B.50m2 C.80m2 D.40m2
7.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每周一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同学们凝视着冉冉上升的国旗,下列哪个函数图象能近似地刻画上升的国旗离旗杆顶端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www.21-cn-jy.com
A. B. C. D.
8.小明同学从家里去学校,开始采用匀速步行,走了一段路后,发觉照这样走下去会迟到,于是匀速跑步完成余下的路程,下面坐标系中,横轴表示小明从家里出发后的时间t,纵轴表示小明距离学校的路程S,则S与t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
A. B. C. D.
9.如图,某电信公司提供了A,B两种方案的移动通讯费用y(元)与通话时间x(元)之间的关系,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有( )21*cnjy*com
(1)若通话时间少于120分,则A方案比B方案便宜20元;
(2)若通话时间超过200分,则B方案比A方案便宜12元;
(3)若通讯费用为60元,则B方案比A方案的通话时间多;
(4)若两种方案通讯费用相差10元,则通话时间是145分或185分.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0.某星期六上午,小明从家出发跑步去公园,在公园停留了一会儿打车回家.图中折线表 示小明离开家的路程y(米)和所用时间x(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来源:21cnj*y.co*m】
A.小明在公园休息了5分钟
B.小明乘出租车用了17分
C.小明跑步的速度为180米/分
D.出租车的平均速度是900米/分
11.甲、乙两位运动员在一段2000米长的笔直公路上进行跑步比赛,比赛开始时甲在起点,乙在甲的前面200米,他们同时同向出发匀速前进,甲的速度是8米/秒,乙的速度是6米/秒,先到终点者在终点原地等待.设甲、乙两人之间的距离是y米,比赛时间是x秒,当两人都到达终点计时结束,整个过程中y与x之间的函数图象是( )
A. B.
C. D.
12.小刘上午从家里出发,骑车去一家超市购物,然后从这家超市返回家中.小刘离家的路程y(米)和所经过的时间x(分)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小刘家与超市相距3000米
B.小刘去超市途中的速度是300米/分
C.小刘在超市逗留了30分钟
D.小刘从超市返回家比从家里去超市的速度快
13.“龟兔首次赛跑”之后,输了比赛的兔子没有气馁,总结反思后,和乌龟约定再赛一场.图中的图象刻画了“龟兔再次赛跑”的故事(x表示乌龟从起点出发所行的时间,y1表示乌龟所行的路程,y2表示兔子所行的路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龟兔再次赛跑”的路程为1000米
B.兔子和乌龟同时从起点出发
C.乌龟在途中休息了10分钟
D.兔子在途中750米处追上乌龟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4.甲、乙两车在同一直线公路上,匀速行驶,开始时甲车在乙车的前面,当乙车追上甲车后,两车停下来,把乙车的货物转给甲车,然后甲车继续前行,乙车向原地返回.设乙车行驶的时间为x秒,两车间的距离为y千米,图中折线表示y关于x的函数图象,下列四种说法正确的有 (填写序号)2·1·c·n·j·y
(1)开始时,两车的距离为500米.
(2)转货用了100秒.
(3)甲的速度为25米/秒,乙的速度为30米/秒.
(4)当乙车返回到出发地时,甲车离乙车900米.
15.“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新疆地区一天中, 随 变化而变化,其中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16.某地市话的收费标准为:
(1)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包括3分钟)话费0.3元;
(2)通话时间超过3分钟时,超过部分的话费按每分钟0.11元计算.
在一次通话中,如果通话时间超过3分钟,那么话费y(元)与通话时间x(分)之间的关系式为 .
17.甲、乙两人以相同路线前往距离单位10km的培训中心参加学习.图中l甲、l乙分别表示甲、乙两人前往目的地所走的路程S(km)随时间t(分)变化的函数图象.以下说法:
①乙比甲提前12分钟到达; ②甲的平均速度为15千米/小时;
③乙走了8km后遇到甲; ④乙出发6分钟后追上甲.
其中正确的有 (填所有正确的序号)
18.一慢车和一快车沿相同路线从A地到B地,所行的路程与时间的图象如图,则慢车比快车早出发 小时,快车追上慢车行驶了 千米,快车比慢车早 小时到达B地.
19.如图,在△ABC中,边BC长为10,BC边上的高AD′为6,点D在BC上运动,设BD长为x(0<x<10),则△ACD的面积y与x之间的关系式 .
三.解答题(共7小题)
20.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力y与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x(单位:分)之间有如下关系:(其中0≤x≤30)
提出概念所用时间(x)
2
5
7
10
12
13
14
17
20
对概念的接受能力(y)
47.8
53.5
56.3
59
59.8
59.9
59.8
58.3
55
(1)上表中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当提出概念所用时间是10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多少?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提出概念几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
(4)从表中可知,当时间x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当时间x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
21.在一次实验中,小明把一根弹簧的上端固定,在其下端悬挂物体,下表是测得的弹簧的长度y与所挂物体的质量x的几组对应值.
所挂物体质量x/kg
0
1
2
3
4
5
弹簧长度y/cm
18
20
22
24
26
28
(1)上述表格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写出弹簧长度y(cm)与所挂物体质量x(kg)的关系式.
(3)当所挂重物为3kg时,弹簧有多长?不挂重物呢?
(4)若弹簧的长度为30cm时,此进所挂重物的质量是多少?(在弹簧的允许范围内).
22.将长为40cm,宽为15cm的长方形白纸,按如图所示的方法粘合起来,粘合部分宽为5cm.
(1)根据如图,将表格补充完整.
白纸张数
1
2
3
4
5
纸条长度
40
110
145
(2)设x张白纸粘合后的总长度为ycm,则y与x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3)你认为多少张白纸粘合起来总长度可能为2016cm吗?为什么?
23.如图所示,是反映了爷爷每天晚饭后从家中出发去散步的时间与距离之间的关系的一幅图.
(1)如图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爷爷从家里出发后20分钟到30分钟可能在做什么?
(3)爷爷每天散步多长时间?
(4)爷爷散步时最远离家多少米?
(5)分别计算爷爷离开家后的20分钟内、30分钟内、45分钟内的平均速度.
24.如图所示,A,B两地相距50千米,甲于某日下午1时骑自行车从A地出发驶往B地,乙也于同日下午骑摩托车按同路从A地出发驶往B地,如图所示,图中的折线OPQ和线段MN分别表示甲、乙所行驶的路程S与该日下午时间t之间的关系.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甲和乙出发的时间相差 小时?
(2) (填写“甲”或“乙”)更早到达B城?
(3)乙出发大约 小时就追上甲?
(4)描述一下甲的运动情况;
(5)请你根据图象上的数据,求出甲骑自行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
25.甲、乙两人从A地出发,骑自行车沿同一条路行驶到B地,他们离出发地的距离s(单位:km)和行驶时间t(单位:h)之间的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且甲停止一段时间后再次行走的速度是原来的一半,回答下列问题:21·cn·jy·com
(1)求乙的速度?
(2)甲中途停止了多长时间?
(3)两人相遇时,离B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26.如图所示,折线表示小丽骑车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小丽上午九时离开家,下午十五时到家,根据折线图所提供的信息,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21·世纪*教育网
(1)小丽什么时间离家最远?离家最远距离是多少?
(2)小丽一共休息了几次?各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各休息多少时间?
(3)小丽什么时刻离家的距离是15千米?(只需回答结果即可).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分析】根据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称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为常量,即可答题.
解:h=v0t﹣4.9t2中的v0(米/秒)是固定的速度,﹣4.9是定值,
故v0和﹣4.9是常量,t、h是变量,
故选C.
2.【分析】根据自变量、因变量的含义,以及弹簧的长度y (cm)与所挂的物体的质量x(kg)之间的关系逐一判断即可.www-2-1-cnjy-com
解:∵弹簧不挂重物时的长度为20cm,
∴选项A不正确;
∵x与y都是变量,且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选项B正确;
∵20.5﹣20=0.5(cm),21﹣20.5=0.5(cm),21.5﹣21=0.5(cm),22﹣21.5=0.5(cm),22.5﹣22=0.5(cm),
∴物体质量每增加1 kg,弹簧长度y增加0.5cm,
∴选项C正确;
∵22.5+0.5×(7﹣5)
=22.5+1
=23.5(cm)
∴所挂物体质量为7kg时,弹簧长度为23.5cm,
∴选项D正确.
故选:A.
3.【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2x+y=180,然后变形就可以求出y与x的函数解析式.
解:y=180﹣2x,
∵,
∵x为底角度数
∴0<x<90.
故选:A.
4.【分析】观察各选项可知y与x是一次函数关系,设函数关系式为y=kx+b,然后选择两组数据代入,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解答即可.
解:根据题意,设函数关系式为y=kx+b,
则
解得:,
则y=2x﹣10.
故选:A.
5.【分析】把函数值分别代入函数关系式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解:x>0时,﹣2=5,
解得x=,
x<0时,﹣+2=5,
解得x=﹣,
所以,输入数值x是或﹣.
故选C.
6.【分析】根据图象可得,休息后园林队2小时绿化面积为160﹣60=100(m2),然后可得绿化速度.
解:根据图象可得,休息后园林队2小时绿化面积为160﹣60=100(m2).
每小时绿化面积为100÷2=50(m2).
故选:B.
7.【分析】设旗杆高h,国旗上升的速度为v,根据国旗离旗杆顶端的距离S=旗杆的高度﹣国旗上升的距离,得出S=h﹣vt,再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即可求解.
解:设旗杆高h,国旗上升的速度为v,国旗离旗杆顶端的距离为S,
根据题意,得S=h﹣vt,
∵h、v是常数,
∴S是t的一次函数,
∵S=﹣vt+h,﹣v<0,
∴S随v的增大而减小.
故选A.
8.【分析】根据去学校,可得与学校的距离逐渐减少,根据跑步比步行快,可得答案.
解:由题意,得
步行时,小明距离学校的路程S逐渐减少,
匀速跑步时,小明距离学校的路程S较少加快,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分析】根据图象知道:在通话170分钟收费一样,在通话120时A收费30元,B收费50元,其中A超过120分钟后每分钟加收0.4元,B超过200分钟加收每分钟0.4元,由此即可确定有几个正确.【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依题意得
A:(1)当0≤x≤120,yA=30,
(2)当x>120,yA=30+(x﹣120)×[(50﹣30)÷(170﹣120)]=0.4x﹣18;
B:(1)当0≤x<200,yB=50,
当x>200,yB=50+[(70﹣50)÷(250﹣200)](x﹣200)=0.4x﹣30,
所以当x≤120时,A方案比B方案便宜20元,故(1)正确;
当x≥200时,B方案比A方案便宜12元,故(2)正确;
当y=60时,A:60=0.4x﹣18,∴x=195,
B:60=0.4x﹣30,∴x=225,故(3)正确;
当B方案为50元,A方案是40元或者60元时,两种方案通讯费用相差10元,
将yA=40或60代入,得x=145分或195分,故(4)错误;
故选:C.
10.【分析】根据情境的叙述,结合图象,逐一分析得出答案即可.
解:A、在公园停留的时间为15﹣10=5分钟,也就是在公园休息了5分钟,此选项正确,不合题意;
B、小明乘出租车的时间是17﹣15=2分钟,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小明1800米用了10分钟,跑步的速度为180米/分,此选项正确,不合题意;
D、出租车1800米用了2分钟,速度为900米/分,此选项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1.【分析】先算出甲到达终点的时间,由此算出二者之间的最大距离,再算出乙到达终点的时间,由此找出点的坐标,结合点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函数解析式,根据函数解析式分析四个选项即可得出结论.21教育网
解:当甲跑到终点时所用的时间为:2000÷8=250(秒),
此时甲乙间的距离为:2000﹣200﹣6×250=300(米),
乙到达终点时所用的时间为:(2000﹣200)÷6=300(秒),
∴最高点坐标为(250,300).
设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为y=kx+b,
当0≤x≤100时,有,解得:,
此时y=﹣2x+200;
当100<x≤250时,有,解得:,
此时y=2x﹣200;
当250<x≤300时,有,解得:,
此时y=﹣6x+1800.
∴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为y=.
∴整个过程中y与之间的函数图象是B.
故选B.
12.【分析】仔细观察图象的横纵坐标所表示的量的意义,从而进行判断.
解:A、观察图象发现:小刘家距离超市3000米,故正确;
B、小刘去超市共用了10分钟,行程3000米,速度为3000÷10=300米/分,故正确;
C、小刘在超市逗留了40﹣10=30分钟,故正确;
D、小刘去时用了10分钟,回时用了15分钟,所以小刘从超市返回的速度慢,故错误,
故选D.
13.【分析】由函数图象的纵坐标,可判断A;根据函数图象的横坐标,可判断B;根据函数图象的横坐标,可判断C;根据函数图象的交点,可判断D.【出处:21教育名师】
解:A、由纵坐标看出“龟兔再次赛跑”的路程为1000米,故A正确;
B、由横坐标看出乌龟早出发40分钟,故B错误;
C、由横坐标看出乌龟在途中休息了10分钟,故C正确;
D、y1=20x﹣200,y2=100x﹣4000,y1于y2的交点(47.5,750),兔子在途中750米处追上乌龟,故D正确.【版权所有:21教育】
故选:B.
二.填空题
14.【分析】(1)根据函数图象,可得开始时,两车的距离为500米;
(2)根据函数图象可得,线段BC的实际意义是表示乙车的货物转给甲车所用的时间为100秒;
(3)设甲车的速度是a米/秒,乙车的速度为b米/秒,根据函数图象反应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组求出其解即可;21*cnjy*com
(4)观察图形可得乙车返回到出发地时的时间,进一步根据路程和=速度和×时间得到甲车离乙车的距离.
解:(1)开始时,两车的距离为500米是正确的;
(2)200﹣100=100(秒)
故转货用了100秒是正确的;
(3)设甲车的速度是a米/秒,乙车的速度为b米/秒,由题意,得
,
解得:.
答:甲车的速度是20米/秒,乙车的速度为25米/秒.故原来的说法是错误的;
(4)(20+25)×100
=45×100
=4500(米).
答:甲车离乙车4500米.故原来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四种说法正确的有2个.
故答案为:(1)(2).
15.【分析】根据函数的定义:对于函数中的每个值x,变量y按照一定的法则有一个确定的值y与之对应;来解答即可.
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新疆地区一天中,温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其中自变量是:时间,因变量是:温度.
故答案是:温度、时间、时间、温度.
16.【分析】话费=三分钟以内的基本话费0.3+超过3分钟的时间×0.11,把相关数值代入即可求解.
解:超过3分钟的话费为0.11×(x﹣3),通话时间超过3分钟,
话费y(元)与通话时间x(x取整数,单位: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0.3+0.11x(x﹣3)=0.11x﹣0.03.
故答案为:y=0.11x﹣0.03.
17.【分析】观察函数图象可知,函数的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路程,然后根据图象上特殊点的意义进行解答.
解:①乙在28分时到达,甲在40分时到达,所以乙比甲提前了12分钟到达;故①正确;
②根据甲到达目的地时的路程和时间知:甲的平均速度=10÷=15千米/时;故②正确;
④设乙出发x分钟后追上甲,则有:×x=×(18+x),解得x=6,故④正确;
③由④知:乙第一次遇到甲时,所走的距离为:6×=6km,故③错误;
所以正确的结论有三个:①②④,
故答案为:①②④.
18.【分析】根据横纵坐标的意义,分别分析得出即可.
解:由图象直接可得出:一慢车和一快车沿相同路线从A地到B地,所行的路程与时间的图象如图,
则慢车比快车早出发2小时,快车追上慢车行驶了276千米,快车比慢车早4小时到达B地.
故答案为:2,276,4.
19.【分析】要表达△ACD的面积,需要先明确△ACD的底CD=BC﹣BD=10﹣x,CD边上的高是6,再利用面积公式列函数关系式.
解:∵CD=BC﹣BD=10﹣x,CD边上的高是6,
∴y=×6×(10﹣x)=﹣3x+30=30﹣3x.
故答案为:y=30﹣3x.
三.解答题
20.【分析】准确理解函数的概念: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y是x的函数,x是自变量.
解:(1)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x和对概念接受能力y两个变量;
(2)当x=10时,y=59,所以时间是10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是59.
(3)当x=13时,y的值最大是59.9,所以提出概念13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
(4)由表中数据可知:当2<x<13时,y值逐渐增大,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当13<x<20时,y值逐渐减小,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
21.【分析】(1)上述表格反映了弹簧的长度ycm与所挂物体的质量xkg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所挂物体的质量xkg是自变量,弹簧的长度ycm是因变量;
(2)设y=kx+b,然后将表中的数据代入求解即可;
(3)从图表中直接得出当所挂重物为3kg时,弹簧的长度和不挂重物时弹簧的长度;
(4)把y=30代入(2)中求得的函数关系式,求出x的值即可.
解:(1)上述表格反映了弹簧的长度ycm与所挂物体的质量xkg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所挂物体的质量xkg是自变量,弹簧的长度ycm是因变量.
(2)设弹簧长度y(cm)与所挂物体质量x(kg)的关系式为y=kx+b,
将x=0,y=18;x=1,y=20代入得:
k=2,b=18,
∴y=2x+18.
(3)当x=3时,y=24;当x=0时,y=18.
所以,当所挂重物为3kg时,弹簧有24cm长;不挂重物时,弹簧有18cm长.
(4)把y=30代入y=2x+18,
得出:x=6,
所以,弹簧的长度为主30cm时,此进所挂重物的质量是6kg.
22.【分析】(1)根据题意找出白纸张数跟纸条长度之间的关系,然后求解填空即可;
(2)x张白纸黏合,需黏合(x﹣1)次,重叠5(x﹣1)cm,所以总长可以表示出来;
(3)解当y=2016时得到的方程,若x为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值则能,反之不能.
解:(1)75,180;
(2)根据题意和所给图形可得出:
y=40x﹣5(x﹣1)=35x+5.
(3)不能.
把y=2016代入y=35x+5,
解得,不是整数,
所以不能.
23.【分析】(1)根据图象中的横纵坐标的意义可得答案;
(2)根据图象可看出20分钟到30分钟之间,时间在增加,而路程不增加,故可能在休息;
(3)根据图象可以看出45分钟后爷爷离家的距离为零,说明回到了家中,故爷爷每天散步45分钟;
(4)根据图象可直接得到答案,爷爷最远时离家900米;
(5)利用路程÷时间=速度进行计算即可.
解:(1)反映了距离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2)可能在某处休息;
(3)45分钟;
(4)900米;
(5)20分钟内的平均速度为900÷20=45(米/分),
30分钟内的平均速度为900÷30=30(米/分),
45分钟内的平均速度为900×2÷45=40(米/分).
24.【分析】(1)根据函数图象可以得到甲和乙出发的时间差;
(2)根据函数图象可以得到甲和乙谁先到达B城;
(3)根据函数图象可以得到MN和PQ对应的函数解析式,联立方程组即可解答本题;
(4)根据图象可以描述出甲的运动情况;
(5)根据图象可以求得甲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1)由图象可得,
甲和乙出发的时间相差1小时,
故答案为:1;
(2)由图象可知乙先到达B城,
故答案为:乙;
(3)设MN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kx+b,
,得,
故MN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25x﹣25;
设PQ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mx+n,
,得,
即PQ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10x+10,
∴,得,
,
即乙出发小时追上甲,
故答案为:;
(4)甲开始以较快的速度骑自行车前进,2点后速度减慢,但仍保持这一速度于下午5时抵达B城;
(5)由图可知,
甲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2.5千米/时,
即甲骑自行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2.5千米/时.
25.【分析】(1)根据图象可知,乙1.5小时行走20千米,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求出乙的速度;
(2)先由甲0.5小时行走8千米求出甲原来的速度,由(2.5﹣a)小时行走(20﹣8)千米表示出甲后来的速度,根据甲停止一段时间后再次行走的速度是原来的一半列出关于a的方程,求出a的值,进而求解即可;21cnjy.com
(3)先求出两人相遇时乙行走的路程,再用A、B两地之间的距离减去乙行走的路程即可.
解:(1)根据图象,可得乙的速度为:=(km/h);
(2)甲原来的速度为:=16(km/h),
甲后来的速度为:(km/h),
由题意,得=×16,
解得a=1,
则a﹣0.5=1﹣0.5=0.5.
故甲中途停止了0.5小时;
(3)(1﹣0.5)×=×=(km),
(8﹣)÷(16﹣)
=÷
=(h),
乙离A地的路程为:×(+)=(km),
他们离B地的路程是20﹣=(km).
26.【分析】(1)根据函数图象,可以得到小丽什么时间离家最远,离家最远距离是多少;
(2)根据函数图象可以解答本题;
(3)根据函数图象可以得到小丽离家的距离是15千米有两个时刻,然后分别计算出相应的时刻即可.
解:(1)由图象可得,
小丽在12点﹣13点离家最远,离家最远距离是30千米;
(2)由图象可得,
小丽一共休息了两次,第一次是从10:30开始,休息30分钟,第二次是从12点开始,休息了1个小时;
(3)由图象可得,
小丽离家15千米一个是在BC段,一个在F到回到家中这个阶段,
当在BC段时,10+(15﹣10)÷[(20﹣10)×(10.5﹣10)]=10.5,
即第一次距家15千米是在10:30;
第二次是:13+(30﹣15)÷[30÷(15﹣13)]=14,
即第二次距家15千米是在14:00.